浅析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波普艺术

2015-05-30 21:13肖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波普艺术模仿本土化

摘 要: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它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等诸多领域,其中也包括艺术。提及艺术的全球化时,中国波普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更充分的诠释全球化传播的主要特征。当波普艺术从英国和美国这些西方国家来到中国的时候,它不仅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观念的一致性,而且还激发了艺术家进行本土化的融合与创造,产生的具有地域性的中式波普艺术。

关键词:全球化;波普艺术;中国波普;模仿;融合;本土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伴随着运输、传媒、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扩散到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广义指一个由诸多过程构成的巨大而多面的复合体,不仅包括经济的全球化,也涉及全球环境、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诸多内容,主要指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相互渗透和融合不断加强、全球一致性因素不断增长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全球化在多个方面已经体现出了它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其中包括文化和艺术领域。另外,全球化的观念常常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然后辐射到其他国家,使得学者将它与“西方化”(westernization)和“美国化”(Americanization)联系起来理解。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波普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恰好反映出全球化、“西方化”和“美国化”的特点。波普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诞生于英国的,由英国评论家劳伦斯·阿洛威提出,它本质上是对精英文化的反叛,将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反映在艺术中。到了60年代,波普艺术传入美国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它不仅是用来制衡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工具,同时将全球化、“西方化”和“美国化”背景下的消费文化、大众文化、都市文化以及传媒文化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改变了固有的审美模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商业、艺术与政治、艺术与人生的隔阂”。波普艺术在西方国家英国和美国形成一股强劲的风潮,这股风潮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改革开放后加入WTO从而进入全球化格局的中国,当然也被卷入股势不可挡的潮流中,涌现出一大批波普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无论是从艺术语言还是文化思想都对西方波普艺术作出了积极的回应,这一过程经历了对西方波普艺术的直接移植和模仿,到逐渐融合自身的文化资源,最后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本土化中国波普艺术。

一、中国波普艺术对西方波普艺术的模仿与学习

中国在90年代打开了国家大门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一切事物都被烙上了商品化的印记。人们生活的重心也从原本的精神政治意识形态层面,转移到了世俗的日常生活方面。围绕生活的世俗化、文化的通俗化,以及大众化都成为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为艺术的创作,尤其是为波普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西方波普艺术的重要人物安迪·沃霍尔的访华之旅,以及劳申伯格在北京和拉萨的个人展览将具体的波普语言带到了中国。这对于波普艺术植入到中国的绘画中提供了最合适的温床。另外,“85新潮”下求新求变的精神也为波普艺术的“东渐”奠定了夯实了基础。

具体来说,波普艺术是“大众的艺术、是短暂的、廉价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刺激的、性感的、巧妙的、诱人的和大量传播的”,这是“波普之父”汉密尔顿给它下的定义。而他的小型拼贴画作品《究竟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迷人?》将波普艺术从文字的描述通过视觉图像表现出来。描绘了现代气息浓厚的公寓场景,其中包括了各式各样的文化产品,例如电视机,录音带以及吸尘器等。这不仅为随后在美国兴起的波普艺术廓清了道路,同时也为中国波普的绘画语言提供了图像资源。

当中国的波普艺术家带着无比迫切和激动的心情学习和接纳了这些艺术作品后,他们的波普绘画首先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文化、消费文化的一致性。李邦耀在《产品托拉斯》的作品中,是对于大众熟知的产品的借用。将日常用品和商品符号,比如电饭锅,餐具,口红,代表西方文化的咖啡,以及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瓶等,漫不经心的安置在画面中,体现西方波普艺术大众化和世俗化的相似性。另外,这件作品中还反映了安迪·沃霍尔的波普绘画中重复的原则,电饭锅也好,餐具也罢,都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一再出现。李邦耀的这一件作品就把两位大师绘画语言妥当的移植在中国的波普艺术之中。

二、中国特色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当西方波普艺术“入侵”中国之后,产生了一系列有趣的碰撞,这与中国艺术家的文化、社会,政治背景有必不可少的联系。其中以王广义为代表的中国波普艺术,将颇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元素和西方波普艺术做了最为紧密的融合,在他的“大批判系列”中一一展示出来。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他将西方波普艺术中常常使用的符号如可口可拉、万宝路以及派克的商标与他所熟知的政治元素,直接“挪用”在他的画面中,让他们那种孔武有力且不容质疑的形象去对应西方世界中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铺天盖地的商品标识。在作品《大批判·?派克》中,王广义把农民和工人的人物形象放置在画面中,让他们高喊口号“NO”,然后在画面的底端配上派克的logo。显然,画面传递出来的声音就是在呼喊“不要派克”,“不用派克”,这表达了王广义对于西方消费文化侵入的批判。

除了王广义之外,同时代的中国艺术家也从自身出发,试图在原有的波普语义中,加入他们自己的认知。祁志龙在1992-1993年创作的《消费形象》中把西方消费文化下的模特形象同历史人物的头像并置在一起,试图表明波普艺术全球化的矛盾态度。另外,余友涵在讨论全球化、美国化入侵的影响时,也加入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在《毛主席在纽约》的作品中,他又把一生未去过美国的毛泽东形象同象征美国文化的自由女神像交叠的排列在一起,寓意着中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融合。

波普艺术的“东渐”表现了全球化的传播方式,中国艺术家将个人的经历和认知加入其中,融合本土元素,为之后波普艺术的本土化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波普艺术的本土化

当中国艺术家在接受了西方传入的波普艺术和融合了自身的认识之后,激发出了新的,并且颇具中国特色的波普艺术。奥利瓦在担任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席时,评价中国波普艺术家时强调他们的个性化和独创性。具体来说,打动他的中国波普艺术是“文化波普”和“政治波普”。

“文化波普”中的代表人物是魏光庆。他成功的将波普艺术的视线从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转移到传统文化、古典文化上来,变成了颇具中国风的波普艺术。他的“文化波普”是将中国古代典籍《增广贤文》、《金瓶梅》等书中的人物直接“挪用”到他的创作中,试图用新颖的艺术手法去讨论古代的文化和艺术。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不同于安迪·沃霍尔,汉密尔顿对于当下现成品的直接“挪用”,也不同于王广义等人对于中西文化符号的“左右逢源”。以“红墙系列”为例,这些作品是魏光庆对于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尤其是道德问题的讨论。红墙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代表精神世界中含蓄保守的部分,也是权力的抽象化体现。作品将现成的古代人物形象安置在红墙之中,而观者在无意识之间已经翻越虚拟的墙,窥探墙内人的隐私。这样的行为在一方面是有违道德的,但是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又在传递道德说教。如果说,中国绘画的社会功能曾经是“成教化,助人伦”,那么这样的窥探无疑是一种讽刺。因此作品中传递出道德的矛盾性使得他的波普艺术变得立体和风趣,也有意识的区别于西方波普中一成不变的消费文化和大众文化。可以说,以魏光庆为代表的“文化波普”是站在文化本土化的角度去摸索出一种新的波普形式。

另外,“政治波普”也极具鲜明的本土特色,它表达的是一种对历史和生存环境的反思。中国的“政治波普”大概要追溯到1988年王广义所创作的毛泽东的图像。他把历史人物的经典头像复制到油画中,然后采用一些红色的线分割画面,表达他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中国的“文化波普”和“政治波普”不仅为全球化的波普艺术带去了改革和创新,还在国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和衍生,尤其是“政治波普”,它在后期渐渐与玩世现实主义联系紧密,以方力钧,刘炜为代表,用讥讽嘲弄的绘画语言表达他们鲜明的态度和立场。

四、结语

中国波普艺术只是艺术全球化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充分反映出了全球化传播的三种基本方式。第一,直接使用已有的艺术图像或者观点,虽然这没有后两者重要,但是对于艺术的发展都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第二,融合自身的认识去探讨已知的语境。比如在中国的波普艺术中就找到了极具特色的政治元素去配合西方波普艺术的发展。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本土化的出现,将原有的艺术理念统一在本土化中。魏光庆的作品中已经成功了蜕变成了中式波普艺术,让原来平面化的西式波普艺术,变得有深度,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

[1]王杰泓,王成国.中国波普的图像解析[J].戏剧之家,2011,(07):59-62.

[2]彭肜.全球化语境与艺术的中国语式[J].文艺研究,?2007,(09):126-139.

[3]王杰,廖国伟.艺术与审美的当代形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方志凌.政治波普的兴起与没落[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8,(01):14-17.

[5]李木子.中国式波普艺术的若干特征[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03):73-85.

作者简介:

肖雪,英国莱斯特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化传播。

猜你喜欢
波普艺术模仿本土化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浅析波普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相互影响及融合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从波普艺术到后现代主义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丝网印刷在平面设计应用中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