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距今八千至一万年,作为新石器时期开始的标志之一的陶器,无论起源于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又离不开原始宗教对其的影响。“红色情结”随着各类对生活愿望的表达应运而生。有着某种信仰的宗教意味和部落凝聚力的陶器图案,其意义已不在、“形”的装饰性上,而在于“意”的绘画艺术上。先人对造型及审美观上的进步,使陶器本身就造型上具有和谐的形式美。随之出现的陶塑艺术更是为以后鼎的发明找到了渊源。在陶器上能寻找得到渊源的又何止是陶塑,还有舞蹈和书法艺术在其上似乎也能找到痕迹。对每一种文化的研究就是为了了解艺术的源头,对于陶器文明的研究亦不例外,而且似乎都离不开宗教的影响。
关键词:起源;宗教;渊源;造型色彩;绘画艺术
一、新石器时期陶器文明的起源
陶器工艺起源于距今八千年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一项极其重要的文明和进步,也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陶器出现的原因就如《周书》:“神农耕而作陶”,《世本·做篇》“昆吾作陶”上所说,是与生活的需要紧密相连的。在四川也有这样一种说法,相传居住四川凉山的耳苏人在当时没有盛水的工具,就用竹子编成的篮筐汲水,由于水往下漏把地泡湿成泥,后来发现原来脚踩的泥坑可以积水,他们便把泥巴挖出来做成盛水工具。后来发现烧制的泥土更加耐用,便发明了陶器①,这也是一个说明制陶起源的传说。
二、新石器时期陶器文明中的“红色情结”
新石器时期最早发现的陶片是在我国华南地区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出土的,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资料。就目前所知,最早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使用陶器的文化遗址是河北磁山、河南李岗文化遗址,距今约有8000年,而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使用石器的文化遗址是浙江河姆渡、石门皂市,湖南澧县。制陶的工艺也由最初的手制、模制作陶,发展到后来距今七千年至二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出现并且进入兴盛时期。
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原始人实践活动的主观目的性与客观结果之间常常出现差距。因此,带有想象性和情感性的各类愿望的表达应运而生,出现了符号崇拜——色彩崇拜和图像崇拜,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属于宗教范畴。故而在图腾崇拜出现之前,先人就产生了最早的符号崇拜——色彩崇拜,所崇拜的颜色为红色。因此,在早期彩陶中,红陶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如江苏青莲岗遗存,“出土的陶片绝大多数是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不少红陶表面施红衣。”②与此同时,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也大多为红陶,晚期灰陶和黑陶的数量才增多。由此可见,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早期,人类有一个对红色十分崇拜的阶段。红色表示原始的神奇力量,几乎在全世界的原始人里形成一种不约而同的共识。这是他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造成了他们偏好红色的特殊的心理意识。红色与火和血的颜色相同,火是他们文明进化和进步的支柱,血是生命的基石。红色便在先人的眼里具有了重要的、神圣的意义,成为他们崇拜和符咒的对象,也因此成为了对传递对象的崇拜(如神),并且对传递工具也产生了崇拜。千万年过去,由先人留下来的‘红色情结仍然在影响着世世代代的国人。
三、新石器时期的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先人文明程度的推进,单一的色彩崇拜便向复杂的色彩转化,反映了较复杂思维内涵的彩陶和简单的图形,并以此取代已往红陶的地位。像公元前2300年至3000年的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红陶骤减,而灰、黑陶的数量猛增③,同时出现了大批量的素陶,红陶的退让和先人审美水平的提高,把白陶推到陶器艺术的顶峰。由于文化程度的提高和表达复杂涵义手段的加强,宗教意义的色彩也逐渐让位于日益复杂的各种图腾和图案。如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图案中出现的象征性的鱼纹、鹿纹与人面和鱼组合成的人面纹。马家窑彩陶的成功作品,设计艺匠已注意到从各种角度欣赏的效果,无论正视、环视或正俯视,都形成完整、美丽的图案构成。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陶器上的图形也从实物的具象模仿趋向抽象化。其意义已不在“形”的装饰性上,而在于“意”的抽象性上,手法更加抽象化、几何化和样式化。在某种宗教氛围里,先人们经过某些自然事物约定俗成地被认为是通向神的桥梁,想要通神,他们必须得先接近那些自然事物,慢慢地,某些自然事物就成了部落里的神物。如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在滚滚圆的脸庞上,画着三角的鼻子,修长的弯眉,眯成一线的双眼……这种带着神秘色彩的人面纹必定与半坡氏族的某种信仰(崇拜)有关。(《中国美术史》2009版)这种意义上,图案对于先人来说具有神圣性、超然性。除此之外,陶器上那些具有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也反映出一个原始部落的生活概貌。如孙家寨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舞蹈纹彩陶盆,画面再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还有鹭鱼石斧图,反映了先人养鹭捕鱼的生活场景,用斧震慑,以求多获鱼的祈盼。陶器上图案的绘画技巧不得不提,如庙底洞类型的鹭鱼石斧图彩陶缸,纹样多用弧线描绘,流行于用圆点、弧边三角、花瓣、花蕾等多数的图案使用二方连续,具有虚实相生之妙,风格轻盈挺秀。从某些角度上来看,先人们具有令人感叹的画面意识和形式美感。使得单单是解决生活需要的器皿,赋予了更多的艺术色彩,成为美观别致的艺术品。先人们的陶器作为祭祀用的圣品,器皿上的图案设计与图腾的使用都不仅仅是实用那么简单,它还带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和具有部落社会的凝聚性和秩序性,同时他还被赋予了更多的敬畏性和重要性。
四、新石器时期陶器的造型艺术
随着文明的进步,先人们对陶器的造型和审美观也有了进步,器皿的造型艺术也相对提高。造型是陶器皿形式美的根本,讲究陶器的功能效用与器皿形式美和谐是陶器的造型艺术。纵观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各种几何线造型,线条的基本元素,在仰韶文化中的彩陶盆、碗等,多为大口弧避,口径大于底径,平底、假圈足,其基本造型空间接近一个倒三角形。这样的造型空间在视觉上给人以饱满、轻巧而且稳重的美感。值得一提的是,仿生性陶器皿巧妙地利用动物形体中最富特征的部分与器皿造型结合在一起。如大汶口文化层出土的一件仿猪的鬶,造型惟妙惟肖。太平庄出土的號鼎,此作品不仅造型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还不难看出此后鼎的发展渊源。新石器时期各文化的陶器造型都有自己的基本风格,却在线造型原理的运用上又有着起相似之处。无论时代早晚,还是文化的差异,陶器的造型大多数是由球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演化而来的,除了运用不同的线型,也讲究空间虚实对比和体量关系的对比。一定的形制体现一定的权衡比例美的法则,这在当时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它为中国器皿的造型奠定了基础,以后历代的器物造型,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颜色、图文绘画、造型是陶器美的构成因素,是陶器美的艺术语言,而新石器时期陶器文明除了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思考,还有追溯艺术根源的震撼。
五、新石器时期陶塑文化
新石器时期的陶器文明除了器皿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陶塑。
与陶器皿一样,陶塑作品与原始社会的生活、宗教观念、巫术活动相关联,具有特定的精神性内涵。如红山文化中的孕妇裸像,这个塑像以女性大而饱满的胸部和高耸的腹部夸张地显示女性的生殖景象,是女性生殖崇拜的典型形象。⑤无独有偶,在浙江嘉兴出土的一件人头形灰陶瓶(距今5000多年),瓶口是一个小人头,五官戳成小洞,头部细长,瓶口奇怪的开在瓶肩,整个瓶形极似一个变形处理的孕妇形象⑥,这类造型与红山文化的裸女一样很有可能都是反映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祖先崇拜或祈求子嗣、祈祷生产的宗教性作品。每个文化时期的陶塑作品都是以女性居多,有资料显示,女神崇拜在中国曾经是绵恒很长年代的重要文化现象。但是不可置疑的是,在新石器时代时期的人像陶塑发展得已经相当成熟。再者,在各种文化遗存中都发现了不少生动的小型动物陶塑。例如湖北天门县邓家湾出土的屈家岭文化中的小陶塑,其陶雕创作结合于使用器物造型,带有宗教意义或礼器性质。有如仰韶文化庙底洞类型的鹰鼎,大汶口文化的狗鬶、猪形鬶,良渚文化的水鸟壶等,都是寓意精神力度,充分体现雕塑艺术语言特色的杰作,更难得的是从中看到了鼎的发展雏形。
六、新石器时期陶器文明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研究陶塑的目的在于研究艺术的源头,而在研究追溯陶器文明本身的艺术源头的同时,更能试图从中找到其他艺术的足迹,比说书法。
中国文字的本质书画同一,沿着文字史上溯,据目前年代越久,所谓的“字”便也更像一幅“画”了。⑦如我国辛店四时定出土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来,比甲骨文上的绘画成分浓重,比之图画,又具有一定的符号化抽象因素。在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中,有十余种不同纹样的彩绘,可能具有记事含义,应该属于一种记事符号。在先人的社会里,文字和图画是统一的,那些象征性的刻划符号是为了表达相似的意思所构成的刻划语言。如此看来,即使这些象征性的符号还不能称之为文字,但是它的出现确实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启发的作用。
一种文明的诞生,必定会影响并且衍生出许多的文明和艺术的发展。陶器的诞生,记录的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伟大和光辉,更重要的是一种民族文明的繁衍生息,一种民族尊严的荣耀,最最重要的是它为民族文化的渊源找到了源头。
注释:
①史仲文.中国艺术史.工艺美术卷[M].河北出版社,2006:13-15.
②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M].学林出版社,2004:32.
③南京博物院.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文物,1978,(04):46-57.
④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M].学林出版社,2004:39-43.
⑤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3.
⑥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38.
⑦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M].学林出版社,2004:53.
参考文献:
[1]史仲文.中国艺术史.工艺美术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3-15.
[2]陈伟.中国艺术形象发展史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39-43+53.
[3]南京博物院.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若干问题的探析[J].文物,1978,(04):46-57.
[4]李松.中国美术.先秦至两汉[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3-16+38.
[6]史仲文.中国艺术史.书法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冯剑婷,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