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华
摘 要:雕塑作为美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给人们带来的视觉效果,可以有效地带给人们文化以及审美的需求。其中,雕塑语言直接关系到整个雕塑的存在意义,也可以说雕塑语言就是整个雕塑美术的核心所在。雕塑语言不仅仅在传统雕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现代的雕塑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今多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而雕塑语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美术;影响
城市雕塑是一种立体的美术,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准的存在,它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的象征。城市雕塑用其独特的美术语言对城市的环境以及城市和谐文明作出表达,在城市的空间环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美术价值,它能对城市的环境起到美化作用,而且还也能通过雕塑语言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一、城市雕塑艺术语言在美术中的含义
所谓雕塑就是对某一形体进行设计,构造出立体的、可触摸的形象,通过雕塑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精神,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价值追求。而所谓的雕塑语言则是美术的核心所在,它是雕塑的表达系统,是通过形式、形态来展现出作者的语言形态。雕塑语言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本体语言,也就是作品具体的构成,包括材质、色彩、肌理等;第二种为形式语言,取决于雕塑的结构、形态和特点。由此能够看出,雕塑艺术语言的根本就是作品的表意和构造,是人们对雕塑的评价,是雕塑在今后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美术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雕塑语言同其它艺术语言有着极大的不同,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对于别的艺术语言来讲可能形容起来需要千言万语,而雕塑艺术语言是不复杂的,相对看来较为静止,不需要过多地描写。总而言之,雕塑艺术语言在美术中的根本就是直观、凝练,同时这也是雕塑的魅力。
二、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美术特征及功能
(一)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特征
所有文艺作品都具有美术特征,同样,雕塑艺术也具有鲜明的美术特征,雕塑艺术的美术特征不单单体现在题材、形象、内涵方面,同时更体现在雕塑的艺术语言上,语言的运用和处理等各个方面都充分地体现美术特征。雕塑的艺术语言特征在原始社会时是粗狂而朴实的,是人类最初的萌发。在发展到奴隶社会以后,经济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进而雕塑语言也开始体现出了美术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例如秦始皇兵马俑雕塑,从雕塑中所体现出的是排山倒海的气势;又如霍去病墓中的动物雕塑,不仅体型庞大,而且富有张力。随后发展到盛唐时期,这个时期的雕塑的体量也比较大,但是开始透露出灵力。同样,古希腊的雕刻也具有鲜明的美术特点,不仅高贵,而且体现出健康、高尚,运用的是写实的手法,使作品的块面转折非常自然。犹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雕塑从教堂中拉到了现实,人们的思想也不再局限于宗教意识中,如当时的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他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强大的气概和凝聚力,充分地体现出英雄人物的伟大。现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雕塑的制作也更加地完善,其美术价值也越来越凸显,从过去的雕和塑发展到如今的焊接、钉拧,制作雕塑的材料也从天然的材料发展成为了如今的人造有机高分子材料。毋庸置疑,在不同的时代中,雕塑的艺术语言都是不同的,都具有着非常显著的美术特征。
(二)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功能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雕塑也在原有的标志功能上增加了美术功效,在实现环境美化的同时,还能达到调节气氛、缓解人们身心疲惫等功效。面对众多雕塑作品,人们对其审美意识多数是通过视觉及触觉实现的,再加上雕塑自身特有的三维立体体制及坚硬的特质,其美术的形式能够轻而易举地被人们接受。一般来讲,多数雕塑的美术体现在外在形象上,这些就需要雕塑家在制作中能够较好地把握整个雕塑的体积、线条、光影等动感,同时对整个雕塑的空间及材料的肌理效果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提高雕塑的整体美感。另一方面,在评价雕塑整体美术性能的过程中,还应从根本上考虑其历史,通过历史将雕塑语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人们认知历史的同时,还能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物质及精神的追求及表达。雕塑作品受自身特质的影响容易保存,因而在时间上占据了优势,一些雕塑作品在历经千年后仍可对人们造成影响,其美术价值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常用方法,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在发展中要想达到更高的目的与发展,必须通过交流、沟通来实现。然而对于人们的思想交流,语言作为最好的方法,受地域、文化、种族等多方面影响,不同的民族在交流中仍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交流效果。然而雕塑可以凭借自身丰富的美术内涵及跨越时间、空间等特性,实现观赏者与雕塑家的交流,无论身处何时、何地,观赏者与雕塑家都能通过雕塑本身的美术内涵来传达自己的意愿,进行思想、心灵及信念上的沟通与交流。最后,从城市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雕塑的美术语言还有着一定的创造价值。作为一个个体,雕塑家在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而创作出来的作品需要满足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自身的社会地位。然而在其创作中,受生存与发展的影响,需要经历众多辛劳与痛苦,同时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如一件普通的材料,在普通人眼里不值一提,但到了雕塑家眼里却如珍宝,通过其不断加工,融合自身的内心思想及情感,使其成为一件美术作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
三、城市雕塑艺术语言的主要要素
(一)形体与体量
雕塑是使用材料制作出的、占据空间的美术作品,其美术语言就是形体和体量。不同的块面、不同的形状都能表达出不同的美术情感,例如大块面带给人的美术感觉是直爽,垂直块面的美术感觉是高耸,斜块面的美术感觉是快捷,而曲状则使人感觉优美,等。总之,通过雕塑的形体能够体现出空间感和时代感。而体量也是一种重要的美术语言,体量并不是实际重量,而是体积感和重量感,体量直接关系着雕塑的整体的美术效果和使命。通常情况下,体量被认为是形体向外扩张的力感,可以通过相似形体的重复来增强某种感受,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变化使块面更加合理地组合。总之,雕塑正是通过形体与体量才能带给人不同的美术感受。
(二)空间与环境
雕塑是一种立体的美术,空间是雕塑不可或缺的要素,通常所谓的空间就是一种三维空间,具有长、宽、深度。但雕塑中所提到的空间则包含了三种含义:其一,固有空间,也就是雕塑所占的三维空间;其二,合围空间,也就是雕塑内部形体结构组合的空间;其三,环境空间,就是指雕塑所形成的空间效果。当将雕塑置于某个空间中时,雕塑会与环境产生联系,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把雕塑的美术价值发挥出来。
(三)材料与肌理
材料是构成雕塑的前提,雕塑的类型取决于材料的选择,不同质地的材料具有不同的审美特性。例如大理石光滑、细密,主要用于建筑装饰雕塑;花岗岩坚硬、粗糙,主要用于纪念碑等雕塑,等等。只有选择的材料合理,才能将雕塑的美术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在选择材料之后要对材料进行加工,这就是所谓的肌理,通过加工创造出不同形象、不同质感的雕塑,使雕塑更加和谐、完美。肌理具有多样性,主要分为表现性肌理和再现性肌理两种,第一种是抒发作家情感的肌理,而第二种为追求视觉形象的肌理(图1)。
四、城市雕塑中艺术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所有的物体都是依赖于环境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了环境,那么所有的物体都会变得虚无缥缈,对于雕塑这种美术作品来讲同样如此。另外环境还能够对物体的特性进行改变,在不一样的环境中,人的审美和意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城市雕塑的艺术语言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里所指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为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人工环境就是对雕塑语言的升华,而社会环境则是雕塑的核心、实质。
城市雕塑作为当前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然同环境要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在雕塑界有这样一句话:“盛世兴雕塑”,所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对于雕塑来讲,尤其是城市雕塑,不单单是以一个美术品来存在的,更重要的是离不开社会环境,如果雕塑离开特定的环境,那么不仅雕塑的内涵会发生改变,美术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同时意义也会被人曲解。
雕塑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雕塑的美术价值不仅影响着环境,适应环境而存在,而且环境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雕塑的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雕塑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雕塑不仅能表达作者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好的雕塑不仅能够展现出城市的品味和底蕴,体现出丰富的美术价值,还能反应出城市的情感归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美术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上升,而城市雕塑恰好能够担此重任。
五、结语
在当代的雕塑中,雕塑语言不仅仅给予雕塑的灵魂,而且还能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地感受到美术的存在,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为人们创建一个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城市雕塑作为人们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雕塑美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更是对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鹏飞.光在公共雕塑媒材应用中的互动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3.
[2]霍健.浅析夸张手法及材料在人物雕塑中的运用[D].鲁迅美术学院,2013.
[3]刘瑞欣.城市雕塑成型的实践过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4]周敬超.亨利·摩尔环境雕塑语言艺术的独创性[J].美苑,2005,03:77-78.
[5]殷双喜,翁剑青,唐尧,陆军,孟繁玮,赵明.公众视野与文化冲突——关于雕塑的深度对话[J].美术观察,2011,(07):5-12.
[6]孙恩民.论现代城市环境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179+190.
[7]董阳.现代城市景观雕塑的文化与艺术特征[J].现代妇女(下旬),2013,(08):202-203.
[8]朱连城.南方地域性城市雕塑研究[J].艺术探索,2012,(05):110-114.
作者单位:
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