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有一种情结叫守望

2015-05-31 09:59
中国船检 2015年6期
关键词:航海海事海洋

本刊记者 徐 华

上海,从来就不缺少海洋元素,也不缺少航运经济的速度与激情。

2006年,7月11日,上海洋山深水港。云帆点点,人海如潮,几十艘巨轮高扬五星红旗,装点着整个港湾。年轻的“中国航海日”点燃了同样年轻的洋山港,深度苏醒的国家海洋意识激发了一个城市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豪情。

刚满周岁的“中国航海日”,迫不及待移师上海,除了上海的盛情邀约以及其独一无二的魅力和影响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航海日在完成国家层面的隆重启动全民动员后,需要借力风场,将“海风”吹向大江南北。无疑,上海是最理想的风场。在这里,不仅有世界最大最繁忙的现代化港口,而且还有国内最集中最发达的航运产业体系,特别是,在速度与激情背后,还有对海洋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一种坚守。

在远离市区的滴水湖畔,坐落着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这里,没有闹市的繁华,没有城中的便利,但却有滋润心田的海洋文化甘泉。今年7月,恰是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式开馆运营5周年。5年来,中国航海博物馆影响力日益提升,在向世人传播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历史,传递着航海精神和航海力量的同时,播撒下了蓝色文明的种子。目前,累计入馆人数已达100多万人次,相对于原来主要依靠团队组织青少年入馆参观的方式,现在自主入馆参观人数的比率逐年提高,已经有50%参观者是自主选择参观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副馆长钱建国认为,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解航海文化的渴望,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且理性地选择进馆参观。

中国的航海文化博大精深,如何以点带面,将中国分散的涉海博物馆联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发挥更大的力量?为此,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海专委”)于2014年6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发起下成立。“海专委”是由来自全国各地17家涉及航海、水运、船舶、海洋及相关领域的博物馆、社会组织、专家和学者自愿组成的公益性群众团体。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助理周群华介绍说,海专委的成立是为了更好地加强国内外航海类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促进博物馆与航运界及航海相关行业团体之间的联系,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共同推动航海类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促进航海文化的繁荣,为全面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服务。

中国航海博物馆动感帆体外观

目前,中国航海博物馆正在展出一批特殊的展品,3艘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MAS博物馆的中国清代船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上,中国首次以官方身份参与了这次工业时代的盛会。他们带去了120多艘各式中国帆船模型。随后,这120多艘中国船模又“转站”1905年的比利时列日世界博览会。之后,它们便留在了比利时,成为安特卫普MAS博物馆的收藏,这一去就是110年的光阴。

正在展出的来自比利时安特卫普MAS博物馆的中国清代船模

船模的回归展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航海意识的进一步苏醒,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海事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09年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不久,从遥远的欧洲飞来了国际海事博物馆协会(ICMM)邀请中国加入的消息。ICMM是海事博物馆的国际性组织,其目的在于加强各国海事博物馆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各国航海文化历史的交融。前任ICMM主席鲁梅杰先生曾积极推荐由中国航海博物馆馆长担任轮职主席,并强烈表示ICMM不可缺少中国的航海历史,缺少中国元素的世界航海历史亦不完整。即将在香港召开的国际海事博物馆协会年会上,中国航海博物馆将以成员身份参与大会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海事博物馆进行交流合作。与此同时,此次大会主要博物馆代表将顺访上海,与中国航海博物馆合作举办国际海事博物馆高端论坛,就航海博物馆运营管理等方面开展交流活动。

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央大厅展出的明代福船

同样,在上海的滴水湖畔,另一颗“航海日”播下的火种,正点燃着青年人火热的航海梦想。位于上海海事大学东侧的科研楼419房间内,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与他的团队正在进行着激烈的讨论,今年第四场“中国航海日”文化论坛进入倒计时阶段,这一次的题目是“‘一带一路’视野下海陆关系与中国人的海权意识”,由时平教授亲自主讲。从2006年7月11日开始,每个月中旬的周三下午“中国航海日”文化论坛开讲,9年来,除学校寒暑假外,风雨无阻,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72场次。然而,这份海洋文化的饕餮大餐,由于经费等问题,不知继续会走多久?

中国航海博物馆历史馆古船区

有人会问,为什么是“航海日”论坛,而不是航海论坛,论坛的主创者时平教授认为,“航海日”是国家层面的节日,是属于中国人共同的节日,而不是一个行业的。中国航海日走过了10年的光阴,相对于中国悠久的航海历史来说,它依然是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对其认识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探索、升华、反思、再升华的过程。世界许多涉海国家都有结合本民族的国情建立的航海或海洋节,而中国航海已经走过将近一万年悠久的历程,为何我们这个古老航海大国的航海日却走得步履蹒跚?归根结底,我们要走出行业的局限,把这个属于海洋的节日还给全民。所以,我们的论坛叫做“航海日”文化论坛,而不是航海论坛。

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与他的团队

9年的时光,时平与他的团队,坚持一年组织6 ~8场论坛,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围绕海洋和航海主题,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举行系列报告会,涵盖航海历史与文化、海洋安全与战略、海洋生态文明、航海科技与医学、海洋体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们基本是前一年就将第二年的全部选题策划完成,三位老师兼职承担起所有的会务与文案工作。而现在尽管面临着经费紧缩等诸多困难,老师们依然坚持着这份执着。事实上,航海日文化宣传更像一位海洋文化的布道者,时平认为,选择守望却不应平淡,守望背后是坚守,大学守望的是文化,坚守的是文明的传承,这是大学师者的使命。中国航海日实际上要担负向全民进行海洋教育与普及的功能。把中国航海日作为一个全民受教育的文化节日,提高全民的海洋意识,使国民认识到爱国离不开爱海洋,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离不开海洋的支撑。论坛经受了各种的压力,也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去年,论坛的联合主办单位之一上海东方讲坛10周年庆典中,在2000场讲演中精选20场报告,作为上海的优秀公共文化产品,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辑出版,向社会发行,其中就有一场“中国航海日论坛”报告入选。更令人欣慰的是,每一次报告会的举办,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上海海事大学临港校区邦建报告厅内总是座无虚席。而且,互动成为论坛中的主要亮点之一。有一次,海军少将、国防大学杨毅教授作了题为“透析亚太海洋态势——我国海上安全环境的走向”的报告之后,一位学生提问,“杨将军,我来自于西部,我很想知道海洋与西部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一提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经过多方的努力,上海海事大学结合国家西部开发的政策,特别扩大了西部招生的比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也许航海日还很年轻,但其辐射的热量总会提升温度,上海“航海日”之后,交通运输部决定每年在郑和的故乡云南特招10位学生免费就读交通运输部下属的航海院校。西部的孩子可以真真实实地拥抱海洋了。

猜你喜欢
航海海事海洋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大航海争霸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航海博物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航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