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发展模式管窥

2015-06-05 10:16巫好娣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发展机遇培养模式困境

巫好娣

摘 要: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又面临发展困境。所以需改革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加强职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发展机遇;困境;改革;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24-02

有幸赴上海同济大学职业培训基地学习进修,受益良多。 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院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为何中职校的发展困难重重?在此笔者提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

一、职业院校发展机遇

1、政策扶持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落实到财政支持的实处就是中职生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也层出不穷。

2、社会的需要

中国的产业经济已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发展。要与国际接轨,就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前沿技术的工人。比如,美国硅谷的崛起,是靠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为龙头的一系列理工名校为其提供技术人才。而技术工人需靠职业院校培养。而目前技术人才的紧缺已成了我国现代企业发展的瓶颈。这里举一个实例: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火箭发射器在上海生产制造时 ,一根7米长的轴全上海找不到一个能车的师傅,全国搜寻后只在武汉找到一名五十多岁的师傅,以30万年薪聘请他来完成。所以企业界有此感慨:找博士生容易找真正的高级技工难!因此,培养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能熟练操作传统工艺的技术工人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职业院校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级职业院校发展存在困难,跟不上时代需求。一方面社会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却不能立即上岗。他们的知识技术结构偏重理论,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比如持有电工证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却不敢上岗做电工。而且这种夹生饭式的技术人才也是数量有限。另外,中高职院校发展都存在招生困难的窘境。特别是中职校,全国各地的中职校大都存在生源紧缺。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社会大环境:以强硬措施执行了四十几年的计划生育国策,造成在学青少年人数锐减,所以很多中高级职业院校生源萎缩,甚至关门、撤并。

2、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中职校成了广大家长及青少年无奈的选择。成绩上不了普通高中,才无奈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另一种选择中职校的青年是寒门学子,他们的家庭无法负担其进入普通高中以及今后进入普通高校的就学费用。所以社会上曾有一种“职业院校是社会下层穷人的专利”的说法。我们很少看到干部家庭或收入较高家庭子弟选择中职校的现象。

3、收入分配的不公

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普遍偏低,人们看到,脏活累活是他们干,收入却远远低于管理层。假如这些技术工人的收入远远高于管理层,或等同于管理者,那么我们将会看到职业院校将门庭若市。

那么我们如何改变此种现状,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为社会输送适用的技术型人才呢?笔者有些粗浅的认识,提出以下对策。

三、对策:改革职业院校的发展模式,提高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1、改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脱不了普通高校的套路:即重理论,轻实践,造成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却不具备职业操作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得改变职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可用如下几种方法:

(1)课程设置:加强技能实践课,减轻理论课程。

人的时间、精力均有限,学生的学制安排也是固定的。只有在课程设置上加强技能实践训练的比重,而减轻理论课程的安排。

(2)小班制教学:用师带徒形式来加强技能训练。

需动手操作的技能只凭讲解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手把手的教。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得心应手的学会。所以只能用小班制教学:一个老师负责带领十几二十个学生。职业教育最完善的德国其职教培养模式一律小班制。一般一个班级不超过二十人。

2、建立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前瞻性,又能熟练操作、示范教学的师资队伍。不管哪种教育形式,要提升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职业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队伍的建设。当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而普通高校本身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技能的精英培养模式而非职业技能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缺实践经验、缺实操技能。试想,若教师本身都不能熟练操作又怎能教会要求学生掌握熟练的技能呢?

那么要如何建立合格、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呢?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培训。要教会学生首先得教会老师。先对老师培训相应的技能技术才能教会我们职校的学生。欧美各国几乎都有一条刚性规定:教师每从教五年必须带薪进修一年,由教育机构买单负责。我们可以很好的学习借鉴别国经验。

(2)合作。校企合作或引校入企。职校学生直接到企业一线参与实践,由企业一线的师傅负责传帮带教会职校的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由企业派出能工巧匠到企业的实训中心传授操作技能。职业院校还可根据需要聘请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任专职或兼职教师。笔者有幸参观了全国第一批示范校“上海市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注意到了他们不少专业工种技术教练都来自于企业一线的师傅。据言,该职校用远高于企业的薪资水平来吸引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工作,成为职校的金牌教练。该校的校企合作十分成功。他们的汽车涂装专业与世界五百强企业德国巴斯夫汽车企业合作,由巴斯夫企业对该校涂装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认证,每个学生的技术都得到认可,一毕业就被世界各大名牌汽车企业争相聘用。这些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3)实践。即让职校老师到企业参加实践。跟着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们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后再回到职校教学。这样老师们理论和技能兼备才可能成为职校名师。福建省工业学校是该省唯一一所与名牌汽车企业“宝马”合作的中职校。为了培养老师,该校所有汽车专业的老师都得到“宝马”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工作。有了这些实践经验后,老师们的教学如虎添翼,教学质量得到极大提高。所以该校的汽车专业十分受欢迎,招生不愁生源匮乏。这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案例。

(4)鼓励老师们业余的学习钻研。要求老师们每人都有一手“绝活”。这种“绝活”不一定要到某个专门机构去学习培训,可通过业余学习钻研陶冶,甚至是业余爱好的钻研而得到。校方可对老师的业余学习钻研进行投资。“绝活”亮出来后,学校即给与奖励。笔者参观上海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时对其“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展出的精美作品叹为观止。据言,这些作品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金奖。而这些参赛者的指导老师完全是因兴趣自己钻研,与家具俱乐部的发烧友们切磋交流,技艺不断提高,从而成为学生们的金牌教练,摘取金奖。

3、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对于社会需求而言具有滞后性。比如信息技术,该行业软硬件的更新换代日新月异。也许职校老师费尽心力教的内容在应用领域已经过时被淘汰了。因为新技术、新信息要成为教材、教学内容,它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永远有滞后性。要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的职校学生所学的内容永远是最新的知识,则要满足两个条件:

(1)职教机构要进行社会行业、企业的调研、预测。如调研前沿技术用的是什么?未来就业导向会如何发展?等等。

(2)通过培训进修,参与企业实践、个人业余钻研等形式,让老师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才有办法教会我们的学生掌握最前沿的技术从而满足社会需求。

(3)职校的教学内容要实现“培养与需求对接”产业与课程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若能做到以上几点,则职校才会有生命力。

4、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这就势必造成理论与技能脱节与职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要实现职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做到毕业生能立即上岗服务于社会可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项目教学法:以完成某项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比如上海职业信息技术学校“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学习内容之一就是如何完成一部专题片的拍摄与制作。老师手把手教会学生拍摄、剪辑、配音、字幕等制作技术。一个项目就教会学生掌握多门技艺,效果不言而喻。

(2)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到实践现场如企业亲自体验。教师边指点学生边操作效果自然好,体会深刻。,比背诵条规、要领等印象深刻。

(3)岗位教学法:即在工作岗位中教学和学习,让每个学生掌握岗位技能。

5、个性化培养即“私人定制”式的培养模式。

学生入学之际先接受倾向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让学生选专业、选课程。不急于为学生分专业,而是先学两门试探性课程,根据课程学习情况再最后定下专业。这十分有针对性。笔者认为,学生入学之际除了接受专业倾向性测试之外,还需接受心理量表的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神经活动类型等,避免以后学习发展的盲目性。这将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

当然,以上发展模式要得以实施需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上海松江区一年有一个亿的职教附加费用于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据其区属职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表示,他们不愁没经费,只愁没项目。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而技术工人的培养和训练要靠职业院校。所以,扶持职校发展是一个国家的远见卓识啊!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文件.

[2] 《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部副部长鲁昕.

猜你喜欢
发展机遇培养模式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探讨天然气化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下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形势下钻石电商发展机遇探究
新媒体电影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