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研究

2015-06-09 14:21邵明晖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一致性指标体系权重

邵明晖,吴 彪,李 宁,王 帅

(1.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研究

邵明晖1,吴 彪1,李 宁2,王 帅1

(1.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2.哈尔滨金融学院管理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关系国民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以种植类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质量安全现状,讨论影响其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根据专家咨询意见及实地调研构建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AHP)

目前,我国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阶段,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

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屡发生,从2011年的湖北省“硫磺毒生姜”到江苏镇江出现的“爆炸西瓜”,食品安全问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问题农产品的销毁会直接造成生产经营企业重大的经济损失,并对本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多次出现的出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限制。

种植类农产品在人们日常食品消费中占据主要地位,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部分。种植类农产品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添加剂,生产过程不按规范操作均会导致农产品受污染,而其本身又比较容易受到土壤、大气、农药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在采摘、贮存和运输过程中也会受到污染或变质,因此,全面评价种植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更为复杂也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其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1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流程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众多、涉及面广、评价因素之间交叉联系,导致整个评价过程非常复杂。构建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要在综合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水平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评价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程序

2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农业生产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2.1 产地环境因素

农产品生产区域的土壤、大气和灌溉用水中有毒有害物质都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产生影响。产地环境因素种类多,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最严重。这其中尤其以土壤和灌溉用水的污染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土壤或灌溉用水中的重金属污染在种植类农产品实体内积累,然后进入人体,从而导致人体健康受损[1]。土壤中的砷、镉、铬、铜四种重金属元素超标会对农产品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外来污染物、排泄物也会影响土壤的污染程度。需要实时、全面、准确地监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和积累动态。灌溉用水中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氰化物、氯化物、氟化物、六价铬、铅和砷等的含量是否超标,水体pH值的测定值是否符合标准等。大气污染中对农产品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和乙烯。大气污染使种植类农产品生长期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使抗病虫能力减弱,直接导致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各种影响因素对不同农作物品种影响效果不同,需针对性监测不同指标。

2.2 生产过程风险因素

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用量不当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我国是农药使用量较高的国家。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和过量使用,以及不严格执行不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使种植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超标,同时也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土壤、水体等,造成严重的产地环境污染。生产过程中由于管理不慎,在农产品中混入有毒有害杂质,导致农产品受到污染。农产品保鲜包装贮运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则包括贮存过程中不合理或非法使用的保鲜剂、催化剂和包装运输材料中有害化学物的污染,以及在常规产品中混入转基因产品。以上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生产者行为因素

农业生产者本身是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最初源头。农业生产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态度和生产中的行为都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居多,农业经营相对分散,农业生产者整体技术水平尚需提高。一些农业生产者缺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意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用廉价高毒、高残留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安全事故多发。

2.4 政府行为因素

政府是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实施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我国政府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针对性差,难以用单一的标准规范多种类、多层次农产品,使生产者、监管者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机构严重缺乏、检测手段落后、检测设备陈旧,检测水平亟待提高。我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制度尚不完善,对部分农产品实施的质量安全监测只限于检测而缺乏执法监督,对质量安全控制毫无约束。监督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责任主体无法落实。

3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依据构建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农业和食品安全研究成果及农产品基地的调研,在前文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专家咨询的意见,构建了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有1个指标,即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第二层次为子系统层,包括产地环境安全评价U1、生产过程安全评价U2、生产者行为评价U3、政府行为评价U4,共4个指标。第三个层次为基础指标,选取各个子系统中影响最显著的独立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该层次的指标共涉及15个指标[7]。这些指标综合体现了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状态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 基于AHP的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各个评价指标的相互重要程度对于一个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很重要的。在多指标评价体系中,权重是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反映了各个指标在评价对象中价值地位的系数,不同权重将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合理地确定指标权重对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不同的方法都有其相应的适用范围,当被评价目标同时存在几类危害因素时,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AHP)作为一种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风险评价尤其是质量安全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各具体指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选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地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子因素的相对权重,在复杂的情况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更客观地反映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

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时,需要将问题层次化、条理化。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系统是由产地环境、生产过程风险、生产者行为、政府行为组成的多因素系统建立各因素彼此关联的三层递阶层次结构模型(见表1)。

4.2 构建各层次中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根据构建的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德尔菲法对层次模型中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用数值形式给出判断,得到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因子判断矩阵A-U,产品环境、生产过程风险、生产者行为和政府行为判断矩阵U1,U2,U3,U4,分别为

4.3 指标重要性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判断矩阵很难出现一致性的情况。在得到最大特征值λmax后,还应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为了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它的一致性指标CI。

当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λmax-n愈大,CI就愈大,那么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8]。RI的取值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取值参考

以上各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

用规范列平均法(即和法)进行归一化处理,分别得到各层次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3)及每一层次所有指标相对于目标A的权重(见表4)。

表3 各层次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

表4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4.4 层次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可知各个判断矩阵是符合逻辑的,并满足一致性检验。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见图2)符合质量安全评价的实际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U11,U12,U23,U13,U32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即土壤重金属含量、灌溉用水综合达标率、有毒害物质的混入、大气污染指数和生产者的技术水平这五个指标决定了种植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对种植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评价及质量安全控制起关键性作用。

5 结束语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攸关民众健康安全的大事,是涉及全社会的复杂系统工程。本文在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建设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为质量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对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农产品安全工作尤其是食品安全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种植类农产品种类繁多,其质量受自然环境和生产过程中诸多因素影响。仍需要系统工作完善该评价体系,尤其是针对特定种类农产品的具体条件调整评价体系的方法。

图2 种植类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1]许世卫,李志强,李哲敏,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预警类别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9(1):102-106.

[2]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_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2012(1):79-92.

[3]张东玲.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9:30-38.

[4]戴燕宁.大气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15-17.

[5]李树德,李瑾.天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6):52-56.

[6]杨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11-15.

[7]邵明晖.黑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23-26.

[8]彭国甫,李树丞.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4(6):136-138.

[9]杨晶.种植类农产品全程安全生产信息化体系建设[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25-28.

[10]SONG Yan.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Reliability in Nuclear Power Accident Emergency Coordination Decision-making System[A].ISCRAMASIA 2012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C].2012:78-82.

[责任编辑:陈 克]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quality safety of plan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AO Ming-hui1,WU Biao1,LI Ning2,WANG Shuai1

(1.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2.Harbin Finance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With the improvementof life quality in China due to the giant achievements on economics in the latest decades,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ssues 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The actualit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n the quality safety of plan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discussed.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is established.It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griculture and ensures 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lanting agricultural products;quality and safety;influential factors;evaluation index;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F322

A

1671-4679(2015)01-0054-05

2014-10-28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303)

邵明晖(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危机管理;决策支持.

猜你喜欢
一致性指标体系权重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权重常思“浮名轻”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基于局部权重k-近质心近邻算法
组织知识传播与共享评价指标体系及其RS权重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