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命运抗争的原始悲剧

2015-06-16 13:08王哲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

摘 要:莎翁创作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期的①《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到现在,读起来依然感觉它震撼人心。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情节,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而是它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现实。总的来说,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与命运抗争的悲剧。

关键词:莎士比亚;哈姆莱特;命运抗争;悲剧

一个英俊的王子,或者说一个斗士,倒在血泊中。他的嘴角露出久违的正常人的微笑,看着眼前这场由权势和阴谋导演的悲剧,他释然了。英国人的铁蹄踏到了他们的国土上,一切新仇旧恨都随之烟消云散。

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即位和叔父与母亲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他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父亲的鬼魂出现了,说明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并要儿子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后来,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人的父亲,因此叔父想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心爱的人已经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的决斗。决斗中哈姆莱特的母亲因误喝叔父为他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他和决斗的人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叔父并嘱托朋友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一件伟大的事业负担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本身就是悲剧。哈姆莱特已经被安静的生活炮制了三十年,突然变化的天气都可能使他不适应,更何况是阴谋和背叛发生在他身上。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相当冲动的,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的表现,让我们打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哈姆雷特又是极其珍视感情的,在他以装疯来躲避国王的迫害时,他依然抑制不住对奥菲丽亚的思念,不忍心让她由于自己装疯而痛苦,而冒着受到国王怀疑的风险给她写诗。

就是这样,哈姆雷特在对命运的抉择中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来他完全可以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不去探询父王死去的真相,但哈姆雷特的性格不允许他带着一个疑问生活在庸庸碌碌之中,所以他毅然走上了找寻真相的道路,此后,只要他所做出的任何抉择稍有不同,他和其它人最终的命运都会改变,但是他的经验促使他一次次作出在他认为是正确的而实际上是致命的抉择,最后,哈姆雷特并没有为自己的抉择感到遗憾,他只是希望霍拉旭能将他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我们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在对他个人来言是独特的,而对于全人类来说又是普遍的的命运面前,在只有从过去所积累的有限的经验可以凭借与依托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人生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我们面对绝望的存在,在矛盾中摸索真理,在迷雾中找寻真相,在两难问题里作出行动,在一个失去标准与可以衡量标准的尺度的世界里重建价值的体系与精神大厦……

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抉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唯一而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里假设如果哈姆雷特能回过头去重新作出抉择,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就毫无意义。《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②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 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有人说哈姆雷特的剧情太过于牵强,怎么可能所有人都死了。但是这恰恰是现实所在。文章向我们表现了一群对抗命运的人的最终的结局。他们尝试着改变命运,结果什么也没有解救。他们尝试着挽回过去,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这种无奈,依存于每一人身上,也许也就是人本身的最大的不幸。

书中哈姆莱特曾这样感慨:“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的确如此,要想在这个充满风险的混沌的世界里做好,而不是做对,每一个抉择都不会容易。在一个除了目标,再也没有任何尺度可以衡量其善恶的世界里,勇敢地作出抉择,然后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或许这就是哈姆莱特永恒的魅力之所在吧!

注释:

①《哈姆雷特》(Hamlet)又名《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是他最负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剧本。习惯上将本剧与《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并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②杨天地.《哈姆雷特》试论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J].时代(上).2010

参考文献:

[1] (英)莎士比亚著,(英)吉尔伯特绘,朱生豪译.《哈姆莱特》[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1-01.

[2]罗峰.哈姆雷特的命运观[J].现代哲学, 2010(4).

[3]凋零的爱——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司微.《外语教学》,2004(02).

[4]任联齐,许江.赏析《哈姆雷特》的典型人物形象典范[J]名作欣赏.

作者简介:王哲(1993–),男,甘肃陇西人,大学本科,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
伟大的悲剧
莎士比亚(素描)
歌德与别林斯基关于哈姆莱特“延宕”观点的辩析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哈姆莱特》探究阅读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