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2015-06-16 13:08吴晓雪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李贺艺术特色主题

摘 要:李贺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一生遭遇坎坷壮志难酬。在《马诗》中,李贺借骏马比喻自己的才能,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控诉当时朝廷所用非人,以及对统治者的昏庸的讽刺。在诗歌艺术特色上,娴熟的用典、独特的意象、传神的炼字使《马诗》成为李贺诗歌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 李贺;《马诗》;主题;艺术特色

李贺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他一生短暂但创作了大量光芒四射,脍炙人口的诗篇。他满怀壮志,渴望国家统一强大,渴望能被赏识重用为国驱驰。然而,他生不逢时,盛唐的繁华已烟消云散。最高统治者昏庸,达官贵人巧取豪夺,土地兼并,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以及各地的动乱,民不聊生,都是李贺身处的现实。世俗的偏见和同伴的妒忌,让参加科举走上仕途的道路也被堵死。社会排挤与个人遭遇的双重打击,激起了李贺深深的愤慨。因此,李贺把所遭受的一切不满都诉诸笔下,让诗歌来抒发他不平则鸣的意气。

清人姚文燮在《昌谷诗注·自序》中说过:“故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①李贺的诗歌针砭时弊。《马诗》是一组以马为题材的诗歌。清人王琦评曰:“《马诗》二十三首,俱是借题抒意。或美,或讥,或悲,或惜,大抵于当时所闻见之中各有所比”。②在《马诗》中,李贺广泛收集前事旧典,寄兴抒怀,借良马的遭遇来控诉与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对人才的压抑,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慨与苦闷。“李长吉歌诗是苦闷的象征,也是畸零者人格不和谐的外化和投射,在诗人刻意摹写的事物直观形象背后,大抵均渗透着饱和的伤痛和悲情。”③确实,《马诗》饱含了诗人一生的苦闷和愤慨,是血与泪,悲与苦的控诉。

一、苦闷的主题

李贺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的主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抒发内心的不满。④李贺一生坎坷,郁郁不得志,他内心充满无限的苦闷与愤慨。《马诗》不仅是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也是对当时社会制度对人才的压抑以及统治者所用非人的控诉。《马诗》的主题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骏马比喻自己的贤才,渴望得到明主重用为国驱驰,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李贺是年少成名的神童诗人。欧阳修在《李贺传》中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⑤韩愈称赞李贺的才华并多次举荐他,甚至李贺在科举上受诬陷时,写《讳辨》为其争取机会。李贺学识过人,心怀大志,渴望能为国驱驰做出一番大事业。因此,在《马诗》中他常以良马自喻。但统治者昏庸、奸臣当道,无人赏识他的才能。在《马诗》中,李贺诉说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其一》)⑥

马脊上有纹点如连钱,洁白的马蹄,腾空驰骋似踏烟。这匹马体型健美、速度快,正如诗人优秀的才华与能力。可是,没有人为其编织华丽的锦韂,制造金色马鞭。李贺也如此,没有人赏识他的才能,为他提供实现理想的平台。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精。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四》)⑦

这是一匹不平凡的马,它不是来自人间,它是天上的星宿—房星。李贺借马出处的不平凡,来隐喻自己的才华不凡。马骨坚硬如钢铁,故其声亦带铜声。李贺借良马瘦骏的品质,展现自身能力非凡。“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其十二》)又借马的毛色光亮、骨相雄壮比喻自己的才华横溢。

李贺像骏马拥有光鲜的皮毛、矫健的身姿、雄壮的骨相一样拥有优越才能品质。正因为有如此才能,他渴望“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能够得到明主的赏识器重,施展才能。

不从桓公猎,何能赴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其十五》)⑧

李贺渴望能遇见像齐桓公和唐太宗一样能用人唯贤的君主“莫嫌金甲中,且去捉飘风”(《其十六》),让他有实现抱负的机会。可是,理想与现实横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李贺虽是唐宗室后裔,名义上是出身贵族,实际早已家门破落。出身卑微,考取科举的道路又遭阻拦,于是诗人反问“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李贺满怀壮志,他随时做好驱驰奔走报效国家的准备,所以豪迈地唱出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渴望为国效力,实现理想。王琦注:“‘借字煞有深意,盖不忍没其材,而不见之于一试,又不欲其去己,而竟属他人,以见怜惜之真至。”⑨只要有机会,哪怕是借予将军使用也不足惜。可见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迫切,体现了诗人无人赏识的无奈。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报国无门的李贺只能反问自己,反问那个时代“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谁能让我像骏马一样为国驱驰,施展我卓越的才能?这时的李贺只能自身悲悯,愤慨失望了。

(二)以骏马受折磨,比喻良才受压抑,壮志难酬,讽刺当时朝廷所用非人,抒发诗人的愤慨

李贺生在中唐,当时社会弊端层出,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危机开始动摇唐王朝的统治。统治者昏庸荒诞,朝廷为宦官所擅权所用非人,导致一批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使良才遭遇困顿备受压抑,甚至遭到残害,而居高位的人却是一些庸碌之辈。与李贺同时代的韩愈在《杂说四》中揭露了当时有才能之人得不到重用的现象:“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⑩李贺就是一匹不被赏识而遗落在槽枥之间的骏马。于是,李贺借骏马受折磨,对当时统治者的所用非人使良才压抑的现象进行了深恶痛绝的控诉。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未知口软硬,先拟蒺藜衔。(《其二》)

骏马在寒冬里饥不择食,哪怕是坚硬刺嘴的蒺藜也衔着吃下去。何况“只今掊白草,何日蓦青山。”(《其十八》),还克扣它的草料,什么时候它才能放蹄驰骋,飞越青山呢?诗人在这里描写骏马食料欠缺,受尽饥寒,慨叹良才生活困顿的悲惨遭遇。其实,马的处境正是李贺的处境。李贺在长安困顿三年,郁郁不得志,生活困窘不安。然而,骏马不只是生活遭遇困顿,还有来自朝廷对良才的摈弃压抑甚至残害。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其六》)

“夜来霜压栈,骏马折西风。”(《其九》)骏马受风霜困于槽其枥之间,忍受西风的摧残。马不仅食料欠缺,而且受风寒侵蚀和环境压迫。李贺借马的饥寒交迫控诉了朝廷对人才的压抑。然而,它不仅是饥饿困顿、瘦骨突露,而且被用麻绳勒着马头导致颈部的毛灰败如焦,额上的发毛被磨断了。李贺借马受尽身体上的折磨与奴役控诉了人才不受重视反遭压抑,甚至残害的现象。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其十一》)

内马赐予宫人,提供好的装置,而骏马却在午时负重前行。这两种马截然不同的待遇,正是当时统治者所用非人,良才受压抑,庸人居高位的写照。李贺又一次强烈抨击了朝廷用人路线的昏庸。

(三)借用典故,用马事讽刺统治者的昏庸迷信

李贺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宪宗年代。宪宗即位之初,也曾励精图治,以求国家统一和富强,唐王朝也一度出现过中兴的局面。因此,李贺对宪宗曾经寄予一定期望。他在《长歌续短歌》中,便把宪宗比作秦王,写出了“秦王不可见,旦夕成内热”的诗句,以表达他的仰望之忱。但是,李贺对唐王朝中兴的理想很快便趋于幻灭。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以及各地的动乱并没有改变,反是宪宗沉迷任用方士,访求神仙。李贺对统治者服药求仙的愚妄行径以及昏庸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讽刺。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其二十三》)

他借汉武帝来讽刺唐宪宗只知求神仙,不知求人才的荒诞无能。李贺尖锐地嘲讽唐宪宗,整日烧香想成仙,可是马厩中养的全是笨重的肥马,在地面行走都很困难,何况骑着它上青天得道成仙呢?不仅暗示了武帝求肥马上青天的梦幻破灭,也暗讽了当今有才之士不被重用,而无能之辈却窃居高位挤满朝廷的现象。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君王若燕去,谁为拽车辕。(《其七》)

君王求慕神仙,如今没有骏马可以去往西王母那里,君王若要去燕,谁为他拽车?李贺又借无骏马上天来讽刺君王为方士所欺,揭露君王的愚妄。李贺借用历史典故和各种传说嘲讽宪宗的昏庸愚昧。李贺不畏天命,他不信鬼神。在他看来,时间万物的变化发展是自然规律。“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他相信沧海可以变为桑田,神仙也会老死。因此,他怀疑否认神仙的存在。既然连神仙都不存在,万物都会生生死死,那么服药求仙以的长生不老岂不荒唐?李贺借此对当时统治者宪宗服药求神仙的愚蠢行为又进行了一次深刻而委婉的抨击和讽刺。

二、独特的艺术

李贺的诗歌独特精辟,他的诗中有屈原、李白的影子,但他不因袭守旧,他用自己独特新颖的手法在诗歌艺术上独树一帜,人称“鬼才”。“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马诗》就展现了李贺在诗歌艺术方面的独特性。

(一)用典娴熟,借故讽今

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说:“贺复探寻前事,所以深叹恨古今未尝经道者。”李贺喜欢探寻各种前事典故,他经常借用各种神话典故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用典娴熟,上穷碧落下,俯人间,从历史神话传说到铜驼骏马,潇洒自如,无不任其自由驰骋。李贺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上穷碧落借助历史典故与神话讽刺统治者之荒诞。“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其三》)。他借用穆天子寻西王母,暗讽宪宗不务朝政好神仙的沉迷;他借八骏中能传送皇帝意愿的“赤骥”讽刺那些谄媚以邀宠的臣子。下俯人间,他借古今之事讽喻当世之诟病。“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其十五》),“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他借太宗、高祖的事劝诫莫嫌骏马金甲在体而艰难行走,而应看到他去追飘风时的矫健快捷,期望统治者不要在乎外表,而要在乎内在才能。

活用典故,是李贺《马诗》的一大特色。“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王琦注:不送之于楚襄,而送之于爱马之君如秦穆、楚庄之流,则马所遇矣,非此诗本旨。李贺活用《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复古求贤“千金市骨”的故事。但是,李贺又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活用典故。他借用“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讽刺当下君主之昏庸无能,感慨明主之难遇。李贺在其诗中深深地感慨贤才、豪杰身怀绝技却无施展之地。李贺驰骋他丰富的想象力,不被束缚于眼前狭小的空间,借助神话和典故,扩大人们诗歌的视野。他借古讽今,给当时的统治者最轻蔑的嘲讽。

(二)意象奇特,构思精巧

意象奇特,构思精巧是李贺《马诗》的又一特色。有时一个平常的意象,到了李贺的笔下,便能化腐朽为神奇,幻化成艳丽的诗歌。同样写“马”,李白、杜甫等都写过“马”,可是在李贺笔下却又能出新意。在《马诗》出现了一系列良骏意象,如连钱骢、白蹄乌、赤骥、大宛马、文马、赤兔、神骓、与龙马、骐骥、桃花马、卷毛、盗骊、腾黄、汗血等。这一系列的意象,来源于诗人对日常生活细致的观察,与他呕心沥血,别具匠心的创作有关。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十分细致,他仿佛透过显微镜来观察这个世界。因此,他的诗歌意象描写都细致入微。他描写了各种各样的马,对每种马的皮毛蹄骨,形神意态都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刻画。“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李贺对马的皮毛、纹饰、颜色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各种骏马的姿态。“鬣焦朱色落,发断锯长麻”写出马颈上的毛由朱而黄而焦以至落尽,突出马由于饥饿导致掉毛;额毛因用粗麻绳作络头而纷纷锯断,突出长期遭虐待的结果。诗人细致的观察把骏马潦倒不堪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意象的奇特还在体现在诗人注重利用修辞对客观具体事物进行描绘,注重意象对人们感官的冲击,构思精巧。李贺在诗歌的创作上对于审美通感的运用层出不穷,正如钱钟书所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身体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李贺擅于把十分细微的感觉和外界的客观事物熔铸在一起。“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其二》)寒冬腊月,草木枯萎,唯有草根甜,诗人在味觉上突出冬草的味道给人们以味觉的冲击。“天街雪似盐”雪似盐,写出雪之白,更写出雪之密与厚,凸显天气的阴冷,给人以视觉的想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辽辽大漠沙如雪,月亮就像一把弯钩,形成一幅寂寥广阔的大漠月夜图,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与幻想。尤其是“向前敲马骨,犹自带铜声”(《其四》)用手去敲马骨发出铜声,引起读者对用手敲打马的幻想,带给人们触觉与听觉上的想象。李贺力图化动为静、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

(三)用字精炼,形神兼备

王琦说:“落笔不苟,造语精警,一字一句,千锤百炼。”李贺在诗歌用字造句方面精炼警辟。在《马诗》中,李贺娴熟地运用动词,使其笔下之马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富有动感。“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一个“踏”字,写出了骏马腾空驰骋,飞行似踏烟般轻巧,呈现出骏马飞快、轻盈、矫健的身姿。“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这个“踏”展现出骏马步伐坚定稳重、疾步行走,渴望为国驱驰的急迫。同是一个“踏”字,在不同的意象组合下出现了不同的画面感以及意境效果。又譬如,“向前敲马骨,犹自带铜声”,“敲”形象写出声音的清脆,引起读者对骏马矫健骨骼的聆听与幻想。这正是李贺造词遣句的精妙之处,他对动词调遣追求精当,使意象呈现形神兼备。

李贺对动词的体验十分深刻,每一个动词都包含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感情,这种感情总会唤起读者对骏马的联想,使人脑海中形成相关的画面,增加画面感,使诗歌的意境雄壮又俊逸。李贺用动词描绘出马的各种形神姿态。“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一个“捉”,写出骏马的敏捷、活泼,速度之快,同时又反映里骏马追逐捉飘风的雄心壮志与锲而不舍。“催榜渡乌江,神雅泣向风”,王思任《昌谷诗解序》说李贺“贺诗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词,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溪刻,法当夭夭。” 一个“泣”写出了一匹失去故主的骏马,临风声嘶力竭的长啸,让人倍感心酸和悲凉。这些动词就像菜肴中的辣椒粉一样,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刺激。李贺笔下这些动词都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形神兼备,风采各异的骏马,富有动感与画面感。

三、小结

《马诗》苦闷的诗歌主题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控诉当时朝廷昏庸所用非人,讽刺统治者沉迷求仙觅药的荒诞无能。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示了诗人用典的娴熟,对意象的意境独特的感知,以及追求用字的精炼。

注释:

①(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368页。

②(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11页。

③陈允吉、吴海勇著《李贺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④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05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著《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5787-5788页。

⑥(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99页。

⑦(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0页。

⑧(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5页。

⑨(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4页。

⑩(唐)韩愈著《韩愈集》,岳麓书社2000年版,第154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99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1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3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10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1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72页。

(后晋)刘眴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7页。

转引自吴企明著《李贺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100页。

钱钟书著《七缀集》,三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64页。

(清)王琦注《李贺诗歌集注》,第506页。

转引自陈治国著《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1](清)王琦等注.李贺诗歌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2]刘瑞莲著.李贺[M].中华书局,1981.

[3]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刘衍著.李贺诗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5]袁行霈著.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陈允吉,吴海勇著.李贺诗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吴晓雪,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2级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李贺艺术特色主题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敦煌壁画对中国特色动画片的启示
汤显祖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探讨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