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余人”到“零余者”

2015-06-16 15:04陆遇川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屠格涅夫郁达夫比较

陆遇川

摘 要: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形象在中国文学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形象的出现并非偶然,屠格涅夫的“多余人”形象是它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郁达夫笔下“零余者”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形象的比较 , 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来阐述郁达夫小说中屠格涅夫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屠格涅夫;多余人;零余者;比较

郁达夫在留学日本期间接触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外国作家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对郁达夫的影响最大,郁达夫也曾经说过:“因为我的开始读小说,开始想写小说,受的完全是一位相貌柔和眼睛有点忧郁,络腮胡子长得满满的北国巨人的影响。”[1]这位北国巨人就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屠格涅夫的小说对郁达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屠格涅夫的“多余人”

屠格涅夫并不是“多余人”的首创者,但“多余人”这个名称是他最先用于小说,并且使“多余人”的形象在俄国家喻户晓。除《多余人日记》塑造了丘尔卡图林外,屠格涅夫创造了大量“多余人”的形象。在《罗亭》、《贵族之家》、《烟》、《处女地》、《春潮》和《阿霞》等作品中,陆续塑造了罗亭、拉夫列茨基、里维诺夫、涅兹达诺夫、萨宁等“多余人”形象。[2]这些文学形象不但在俄国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这些文学形象也影响了中国作家郁达夫。

正如屠格涅夫创作的小说《罗亭》,同名主人公罗亭是“多余人”的典型代表。他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他受过高等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也受到当时先进哲学思潮的影响。他相信科学并热爱自由,而本身又是一个有才华、有抱负和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青年。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意识到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俄国社会日益衰弱的现状,他们对俄国的社会制度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不满,他们积极探寻俄国的前途和命运。但同时他们又是贵族,所以他们无法做到联系底层群众,也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骄躁。虽然“多余人”对俄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某些进步作用,但是他们的探索是不清晰的,他们的反抗与不满是消极的。正如罗亭,作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然有很多想法而且能说会道,但他不会把自己的理论正确的运用到实践中去,所以一直没有成功。对待爱情也是,罗亭虽有着很多爱情理论,却因为娜塔莉亚母亲的反对,放弃了与娜塔莉亚美好的爱情。罗亭的经历正说明了“多余人”失败的必然性。

二、郁达夫的“零余者”

郁达夫在屠格涅夫的影响下,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零余者”形象。除了《沉沦》里的旅日青年“他”,还有《银灰色的死》中的游子“他”和《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的都市流浪者的“我”都是郁达夫笔下“零余者”的代表。

作为“零余者”形象的代表,小说《沉沦》中的“他”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正如跟其他“零余者”一样,他对现实有着自己的看法,他清楚的知道,出身平凡的他必须要走学习,回国,娶妻生子,加官进爵,光宗耀祖这条世俗的路。可是“他的忧郁症越闹越甚了”[3]。由于作为弱国子民,在日本求学,受到周遭社会无形的压迫,觉得在日本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内心充满自卑和不满。他渐渐开始沉沦,开始在酒馆和妓院寻求慰藉。他虽然自身不甘沉沦,而他缺乏斗争的精神和勇气,又感觉无力改变现状。他内心又极具自尊,那在异国只能不断封闭自己,使自己越发沉沦。最终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而又极度渴望祖国富强的他,遥望祖国后,在茫茫大海中毁灭自己了。“零余者”的内心往往具有忧郁、软弱、敏感、孤傲和自卑的特点。他们除了物质上拮据,而精神上也极度贫乏。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但在社会现实因素下,他们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所以他们注定成为孤独漂泊的“零余者”。

三、两者异同

“零余者”与“多余人”两者相比有很大的相似性。“多余人”与“零余者”都是当时社会中的失败者。他们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想要改变现状追求新的生活,但是他们都在行动上表现的懦弱,终究没有获得成功。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在社会上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像是游离社会的人。

两者还有所不同,“多余人”多是理想与现实脱轨的贵族知识分子,而“零余者”多为出身平凡,从来没有能力改变自身命运的飘零者。“多余人”与“零余者”所处的时代土壤也不同,“多余人”是在俄国沙皇专制,贵族社会一步步走向衰弱的背景下出现的,他们的“多余”更多的是他们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他们虽然不愿与世俗同流,但是他们自身的消极导致了他们的失败,无所作为;而零余者是在民国草创,国家贫弱时期产生的,他们更多的遭到社会的挤压,本身无力反抗这个社会。所以两位作家对他们所塑造的主人公的感情倾向也不同。屠格涅夫除了对自己塑造的人公予以同情外,更多的还有嘲讽与批判。而郁达夫更多地认同和同情自己的主人公外,这也与郁达夫小说的主观叙事的视角有关。

通过对“多余人”和“零余者”两者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 形象影响了郁达夫的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郁达夫受到触动和启发,创作出中国式的“零余者”。“零余者”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人物形象,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民族文化具有相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共同促进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郁达夫.郁达夫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

[2]王福和.郁达夫小说中的屠格涅夫影响[J].名作欣赏,2013(6).

[2]郁达夫.沉沦[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屠格涅夫郁达夫比较
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恩仇录
屠格涅夫的绝笔写给了托尔斯泰
贵人
说空话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