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搭配的认知分析

2015-06-16 15:04曹莎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认知隐喻

曹莎

摘 要:本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从英语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搭配的隐喻机制入手,探讨集合单位名词的语义、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搭配的理据,以期为英文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搭配的语言现象提供认知理据,更加充分地论证认知与语言的紧密关系。

关键词:隐喻;集合单位名词;认知

不同的研究者们在对汉语的集合量词和英语单位名词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汉语中的集合量词数量较少,用法也较简单,而英语里的集合单位名词不仅数量多而且用法复杂,意义表达更为细腻(陈祥民,1988:66)。目前对英语集合单位名词的研究,主要是探讨集合单位名词的类型、作用、修辞特征及翻译等。本论文主要研究集合单位名词与名词搭配的认知理据。首先英文的作为表量的单位名词都是某些相应的名词,在分析单位本身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来源词的语义特征的分析,揭示其表量结构内在语义关系,有语义特征相近或相似,才能使两者之间的搭配成为可能。

一、英语集合单位名词表量的结构

我们根据我们把英语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的搭配归为四大类:同义关联类、特定概括类、特定指代类、容器处所类。

(一)同义关联类

同义关联类指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意义相近或者上下意关系。他们是形成表量结构非常重要的方式。例如:volume, blast, faculty,这些词很显然本身并不是集合名词,但是能被借用帮助表达数量概念。但这些词只能与意义相同的词搭配。例如:a mob of thieves, mob这个集合单位名词的语义特征【+negative,+human】,thieve有相同的语义特征,因此可以说a mob of thieves.

(二)特定概括类

1.形状特征类

这类集合单位名词主要表示名词所指代的外形特征,利用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形状上的相似性,通过凸显其外形特征,来表示该物体的单位。例如:a column of smoke, 在这里用column做集合单位名词,烟直立的管状形状便在脑海中形象复现出来。在这个关系中,量词的形状被映射到与之搭配的物体上面。所以这样起到夸张的效果。例如:a blanket of snow/ clouds, a hand of bananas。

2.特征替代类

我们在观察事物时,最先注意到的一定是事物的突出性特征。例如,”a run of fish”, 一群在水里游来游去的鱼儿,很显然,run这个集合单位名词突出表现出了一群鱼儿的特征,然后用他们共同的特征来表示其数量。相似的例子还有:a deluge of questions, a giggle of girls, 从以上例子可以得出结论, 集合单位名词的原意指代被量化物体最主要的特征。

(三)容器处所类

从认知的角度上来说,凸显特征能够激活事物本身,而事物能被一眼就看到的部分通常就是事物的凸显特征,容器显然在事物之外容易看到。因此,我们可以说容器类名词成为集合单位名词是认知规律的突出表现。除了我们熟悉的容器例如:cup, glass,barrel, bottle.

(四)约定概括类

一些集合单位名词他们本身就指代具体量,与同数量的物体和人搭配可以表达这些物体的数量。在这些结构中,单位名词和被量化的名词之间享有同样的量化关系。例如:a pair of shoes, a brace of pheasants, a set of Chinese chess, a deck of cards, a pack of playing-cards.

二、集合单位名词隐喻的认知分析

(一)凸显

Lackoff&Johnson认为,隐喻即使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1980:147)。隐喻就是以人们的经验为基础,用一种事物的凸显特征来替代另一种事物的指代的认知现象(王芳,2014:110)。语言表达只是事物的一种外在的形式,意向才是对事物感知的内在表征。如”a flood of tears”, “flood”不仅仅对tears进行了测量,并且把”flood” 在这的意象图像出来,使人想到”tears”的量之多,犹如潮水般涌来。因此,是认知主体对名词的观察和生活经验选择了该名词作为集合单位名词。

(二)相似性

在表量的隐喻结构中,名词和量词之间一定存在着某个方面的相似点,这是这一结构存在的前提。这种相似既可以是物理相似,也可以是心理相似。

三、总结

通过分析,在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搭配的表量结构中,集合单位名词的使用反映了使用者对名词的认识过程;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于名词所代表的范畴的认识和理解,集合单位名词和名词之间的隐喻性搭配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名词的量的范畴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凸显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认知的。

参考文献:

[1] Lakoff, G&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47.

[2] 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8-10.

[3] 陈祥民(Chen Xianming).汉语量词与英语表量词对比中的一个反常现象[J].松辽学报, 1988(04):63-66.

猜你喜欢
认知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