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乐器的分类整理与研究

2015-06-16 15:29李文静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3期
关键词:八音殷墟乐器

李文静

摘 要:自殷墟面世以来,在此处出土了许多的乐器,例如铃、铙、磬、埙等。在获得这些乐器之后,就要对这些数量繁多的乐器开展分类整理以及研究工作,从中所获得的史学信息具备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详细的论述了乐器分类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殷墟;音乐考古;乐器;“八音”

开展乐器的分类工作之前,必须要科学的设定乐器的分类标准。现今,我们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用较多的方式是“八音”分类法,这一分类方法是以乐器的制作原料为依据对其分类的,是我国最为传统的乐器分类方法。在西周时期,“八音”分类法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可实际在西周之前的商朝,音乐实践领域就已经开始对“八音”分类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使用“八音”法开展乐器的分类整理工作是非常高效的,既是对传统历史方法的传承又能够很好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一、金

“八音”分类法中的金其实是铜、锌等多种物质的统称,将其依据固定比例制作成铜质器物。在我国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金质乐器,包括铜铃、铜铙等,此外,还有一类与木鼓外形相仿的铜鼓乐器。

(一)铜铃

一般的铜铃都呈铃形,在殷墟出土的铜铃主要有两类:首先是起装饰作用的铜铃,大都悬挂于车的顶端或者是动物的颈部。这种铜铃通常都出土于墓葬周围起陪葬作用的车马坑或者是墓穴主馆下部的“腰坑”内。观察其出土位置及伴随出土物不难发现,这种铜铃是没有乐器的实用功能的。

其次是实用铜铃。这种铜铃的出土区域和伴随出土物和装饰铜铃有很大的区别。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西部的M701墓葬中出土了14件这种铜铃以及一件石罄。其中还有12具殉葬的尸体,有一人的头部还有牛头铜面具。在该时段发现的M1125和妇好墓中也有许多铜铃,前者出土的铜铃有10枚之多,而后者中带舌捶的铜铃甚至有18枚。这些铜铃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殉葬者可以用其演奏乐曲,并且能够将多个结合起来使用,以增强乐曲的丰富性。

(二)铜铙

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青铜打击乐器,商朝的中后期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到周朝还有使用。商铙一般都是大小不同的三个组合装,因此也称之为编铙。编铙“形体似铃,口部呈凹弧形,铙体横截面呈阔叶片,两侧角尖锐,底部置有一中空管状的短柄,与体腔内相通,柄中可置木段。”

在商朝的文献中查阅编铙的用途及使用方式无果,但是在其后的资料中却有很多记录。如《周礼·夏官·大司马》载:“乃退鼓,鸣铙且却,及表乃止。”《说文》云:“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从上述文献中我们不难知道,编铙大都在军中使用,并且由权高位重者使用,在军中击编铙意味着负责击鼓的众将士应停止击鼓,也就是应该退军。在殷墟中出土的编铙大都在商王武丁后的墓群内。在测音后发现,编铙的大小、音高虽然有很大差异,可是仅使用编铙是无法演奏出完整的乐曲内,必须要和其它乐器配合起来使用。

(三)铜鼓

顾名思义,铜鼓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铜,且其外形与木鼓相仿,在商朝,只有权势很大的人才可以使用这一乐器。商朝的大部分墓葬都被盗过,因此有大部分墓葬都是空的,我们在长期的考古过程中也没有发现铜鼓实物。但是,在日本本京都泉屋博古馆现收藏一件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这个鼓装饰精致,造型别致,据说是在安阳出土的,是在日本侵华期间被其非法掠夺的。铜鼓通高82 厘米、鼓径44.5 厘米,上有双鸟钮饰,下有四足,鼓身饰夔纹,鼓面铸成鳄鱼皮纹,鼓面是仿鳄皮。鼓身满饰云雷纹构成的饕餮纹,其外环简化成斜角形的夔纹。两端边缘饰乳丁三列,象征蒙鼓皮所用之钉。这个鼓的装饰繁多但有序,在繁复的花纹装饰中给人一种沉稳大气的感觉。

(四)铜缶

缶的最传统用途是盛水或者是酒,它的口小但是容量却很大,所以,轻轻在其上口边缘进行敲击时,其底部和腹部就会因振动而发出美妙的乐声。在我国古代,可以用于演奏的乐器是非常少的,所以,人们常常在空闲时“击缶而歌”,不过,这种演奏方式只在当时的庶民阶层中流行。不过,缶在民间开始兴起之后,就开始进行宫廷成为演奏乐器,所以,我们在殷墟的高级墓葬中出土了一些铜缶。

二、土

在殷墟出土的“土”类乐器大都为陶土制成的乐器。其中陶埙数量最多,其次是陶缶。

(一)陶埙

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吹奏乐器,大概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自新石器时代人们能够烧制陶器起便有了这种乐器。殷墟所出土的埙包括陶质、骨质等多种类型,其中陶制的埙数量最多。其形态大多数都是平底卵形,不过也有其它形态的。1976年初,妇好墓葬内出土了三件陶埙,是殷墟二期遗留下来的,1988年,刘家庄北所出土的四件陶埙也是该时期遗留下来的五孔埙。

在殷墟所出土的陶缶大多数是在平民墓葬中,不过,某些中等权贵和高级贵族的墓葬中也会有一小部分。

(二)陶缶

件缶出土,如四盘磨出土的陶缶、武官村大墓出土的红陶缶和黑陶缶等。

三、石

殷墟出土的“石”类乐器主要是石磬,依据出土时件数的多少,又分特磬和编磬两种。单件使用称特磬(大磬),成组使用为编磬。

(一)特磬

特磬是殷墟出土数量较多的乐器之一。1935年5月,殷墟侯家庄西北冈殷代王陵区1004号大墓出土一个石磬,还出土了一根碧玉棒(敲击石磬的工具);1976年妇好墓出土2件特磬;1980年大司空村539号墓葬出土一件石磬;1987年殷墟西区1769号墓出土一件鱼形石磬。(见图1)

(二)编磬

随着商人音乐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磬由单一的“特磬”发展为成组、按音列组合使用的“编磬”。商代的编磬一般三枚一组。1935 年殷墓出土一套编磬,共三件,三件石磬造型基本一致,磬体上分别刻有铭文“永启”、“永余”、“夭余”。 妇好墓中也曾出土3 件石磬,白色、泥质灰岩,材质、造型相近,同出一处,置于妇好墓墓底东北侧,是一套编磬

四、骨

这里所说的骨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由“骨”制成的乐器,主要包括骨埙和骨管。

(一)骨埙

1935年,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的侯家庄的1001号商王大墓中出土了一件骨质的埙。这个埙整体为橄榄性,前有三个按音孔,后有两个按音孔。其正反面都雕刻了兽面纹,非常精致美丽。在出土的所有埙中,只有这一个是骨质的。这个埙是在商王的大墓这被发现的,并且使用独特的骨材料制成,并且制作也十分的精美,所以,该墓主人极有可能是一个奏埙高手。

(二)骨管

骨管是由骨制成的管状乐器,和骨笛的形态很类似。殷墟出土的所有乐器中只有一个骨管。该管出土于大司空村的一座墓葬中(编号 SM103:3),原材料为动物的肢骨,在顶端位置有3个孔,三个孔之间的间距是相同的,上端磨平,而下端则是残折的,总长为20cm左右。

总之,用“八音”法对殷墟出土的乐器进行整理研究时,发现其类别还是比较少的,并且制作材料也比较单一,就是我们常见的金、石、土、革(木)、骨等几个大类,可是,在对殷墟出土的乐器进行分析研究后,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商代在乐器方面的大致发展情况。再与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结合起来研究不难发现,后世很多常见的乐器诸如埙、鼓、钟、磬等在商代早已经开始应用于演奏,并且与之配套的演奏方式、乐器法等也比较健全。也就是说,商朝的乐器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水平,这对于乐器在后代的发展进步是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马承源.中国青铜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修订本.

[2]刘再生.中国音乐通史简明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3]梁思永,高去寻.《侯家庄第六本1217 号大墓》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三[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8;陈国庆.鼍鼓源流考[J].中原文物,1991(2).

猜你喜欢
八音殷墟乐器
学乐器
《八音的秘密》
乐器
殷墟随葬乐器补议
遥望殷墟——音乐考古与商代史
乡村八音
殷墟
布依八音坐唱
“八音组合”赴黑龙江省演出拉开国内巡演序幕
记忆殷墟妇好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