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6-22 10:32吉林省永吉县朝鲜族第一中学吴桂霞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19期
关键词:烧瓶烧杯浮力

吉林省永吉县朝鲜族第一中学 吴桂霞

中学各学科的分科设计,只是为了教学的需要,事实上,在构成人才素质问题上,它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中学的课程体系,每个学科只是这一体系的子系统。因此,化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是当然的和必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渗透,并做到“在知识上互相迁移,在方法上互相借鉴”,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跨学科地思考问题,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本人在化学教学中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化学、物理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是多方面的,一般都是以化学变化过程中物理量的变化为线索,可涉及到压强、浮力、导电性、电能、热能、电磁性等物理知识和化学反应,并认真分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有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下化学与物理的相互融合。

一、由于化学变化引起气体压强的变化

在化学反应中,有些生成气体,如实验室制取氧气:

反应前KClO3为固体,气体的分子数为零,反应后生成固体KCl和O2,气体的分子数增加为3,若发生在一定空间内则气体的压强会增大。还有些反应消耗气体,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

反应前两种气体,气体分子数为3,反应后生成液态水,气体分子数为零,若发生在一个空间内则压强会降低。另外还有些化学反应如硫的燃烧:

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则在一定空间内压强不变。设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为N气则有如下关系:在一定空间内,一是若N气增加,则气体压强增大;二是若N气减少,则气体压强变小;三是若N气不变,则气体压强不变。根据以上推论,设计习题如下。

例1:如下图:常温常压下收集一烧瓶CO2气体,用带导气管的胶塞塞紧,导气管另一端连接胶皮管,并用止水夹夹紧,下端伸入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进行如下操作。

(1)烧杯中加入酚酞试液的现象为

(2)挤压胶头滴管使其内的NaOH溶液进入烧瓶,然后打开止水夹,则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

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

并解释原因____________。

分析:向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是纯化学知识,溶液变为红色。挤压胶头滴管使其内的NaOH溶液进入烧瓶,发生的反应为:

2NaOH+CO2=====Na2CO3+H2O根据以上推论可知,反应后N气减少,又因为烧瓶密闭空间内,则烧瓶内的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通过以上分析结论为:

(1)溶液变为红色;(2)2NaOH+CO2=====Na2CO3+H2O;红色液体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由于烧瓶内CO2气体被消耗,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将液体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二、由于化学变化引起浮力的变化

我们知道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给这个物体竖直向上的浮力,其大小为:F浮=ρ液gV排,当液体的密度改变时,物体所受的浮力也会发生改变,而液体密度的变化可由化学变化引起。

例2:如图,在一只盛有足量稀H2SO4的

烧杯中,漂浮着一个木块(不与酸反应),向

烧杯中加入少量固体物质后,木块浸在液体中

的体积变大(在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

不计),则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

A、Fe B、Cu

C、Ba(OH)2D、Ba(NO3)2

分析:由题意可知木块下沉,则由于浮力变小,

由公式:F浮=ρ液gV排得,是由于液体的密度变

小,可以分别进行计算:

A、为Fe+H2SO4===== FeSO4+H2↑

56 2

由于稀H2SO4足量,Fe完全反应,氢气逸出,则溶液的质量增加56-2=54,又因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密度增大,非正确答案。

B、Cu不与稀H2SO4反应,溶液密度不变,非正确答案。

C、发生的反应

Ba(OH)2+ H2SO4=BaSO4↓+2H2O其数量关系为

137+17×2 137+96

溶液的质量变化为137+17×2-(137+96)=-62溶液质量减小,又因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溶液的密度减小,C选项符合分析的结果。

最后分析D选项。

D、发生的反应为:

Ba(NO3)2+ H2SO4=BaSO4↓+2HNO3其数量关系为

137+62×2 137+96

溶液的质量变化为137+62×2-(137+96)=28溶液质量增加,又因为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溶液的密度增加,根据以上分析C为正确答案。

化学除与物理之间有相互的融合之外,与生物学也有相互的融合、渗透。这类习题主要考察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化学反应的有机结合。

总之,在科技迅猛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学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吸取新的科技信息,注重知识交叉点相关学科的内容,不断钻研、探讨教法,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间的交流,努力熟悉与其它学科间知识规律上的个性和共性同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烧瓶烧杯浮力
特别的“冰袋”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钢化玻璃的来历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神奇的浮力
神奇的“魔术”实验
快速溶解物体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