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特点及启示

2015-06-23 13:56高有华张静利
关键词:美国大学国际化大学

高有华,张静利

(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教育研究·

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特点及启示

高有华,张静利

(江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课程国际化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首要地位,已成为美国大学课程建设的新目标。美国各大学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把明确国际化课程目标,加大国际化课程比重,丰富国际化课程类型,优化国际化课程的内容作为重点,体现出了国际化课程发展的特点。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对我国大学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和启发意义。

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启示

课程的国际化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家邦德在论及大学课程国际化时指出:“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元素将近20个,但其中没有一个元素的地位可以和课程国际化相提并论。”[1]课程的国际化,作为美国大学发展的新目标,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77%的美国四年制高校已经在其普通教育课程中设置了国际化课程。历经数十年的建设,美国大学的国际化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内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大学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的经验、方法、措施等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本文拟通过对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特点与优势的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一、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的建设

为了应对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美国的大学加强了国际化课程的建设,明确了国际化课程的目标,加大了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并在国际化课程的类型设置、国际化课程的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一)明确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

美国高校一直强调应将国际化理念融入课程领域,明确把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和“世界公民”作为国际化课程的目标。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声称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可以领导世界潮流的人才。美国各大学不仅明确将课程的国际化列入学校课程发展的总目标,而且在具体课程的培养目标中也将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拥有在全球化背景下处理相应领域问题的能力作为具体要求。在国际化课程的总目标中,耶鲁大学指出,要突出显示“培养学生为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的世界提供领导和服务的能力”[2]。例如,在国际化课程的具体目标中,斯坦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要求是:(1)掌握工程学、微分方程运算、概率与统计、物理及化学理论知识及应用能力;(2)具备设计与操作专业实验的技能及对数据的分析解释能力;(3)接受广泛的教育以理解全球化及其背景下工程解决方案的影响力;(4)意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并拥有付诸行动的能力;(5)了解当代热点问题;等等[3]。

综合美国各大学国际化课程的目标,可以把它概括为: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知识理论,了解世界其他地区历史文化及当前的发展态势,具备在全球化背景下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

(二)加大国际化课程比重

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开设的国际化课程达到了1 270至1 500门之多。哈佛大学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十分丰富:《东亚的影视杰作》《非洲语言和文化概述》《美索不达米亚宗教研究》《拉美城市的都市景象和市民》《中国帝国晚期的社会与文化》《异教徒、基督教徒及穆斯林的角度》《日本——创新经济复苏:商业策略和企业家精神》《国际税务法研究》《全球化健康管控》《发挥行为经济学的巨大作用》《全球健康与人口变动研究的理念与方法》等1 300余门。耶鲁大学开设的国际化课程有:《亚洲的文化与市场》《中东及北非的霸权》《叛乱和国家重建》《非洲的奴隶制度与奴隶贸易》《性别的人类学分析》《欧亚草原地带的古代文明》《现代印度尼西亚》《过去与现在的全球气候研究》《国际贸易政策》《国际环境经济学》《全球健康研究的方法与标准》《国际安全的维护途径》等1 300余门。哥伦比亚大学建设的国际化课程有:《现代早期的地中海》《跨国政策与人权文化》《全球化下的西方国家》《安达卢西亚的共存:伊斯兰和西方文化的交融》《东南亚及澳大利亚更新世晚期的古人类学》《比较视野下的社会演进》《国际人权运动:过去、现在和将来》《人权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南亚历史与文化概述》等1 500余门。芝加哥大学建设的国际化课程有:《拉丁美洲文明概述》《社会学与人类学》《西方音乐艺术概述》《现代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希腊文化与考古学》《中世纪的世界》《种族、族裔与人类发展》《法国语言及文化入门》《全球变暖:对全球气候预测的理解》《古罗马及其宗教研究》《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等1 270余门。

由于美国高校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建设,通过增设国际化课程,提高了国际化课程在开设课程总门数中的比重。从表1可知,上述4所大学开设的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均达到了50%左右。

表1:美国各大学国际化课程设置的比重

(三)丰富国际化课程类型

第一,国际区域研究课程。设置有《中国实地考察》《当代南亚》《拉美的心理健康挑战》《美国、西欧和亚洲》《欧盟宪法》《哈佛非洲研讨》等。

第二,国际主题的课程。设置有《商业、政府与国际经济》《儿童、青年和国际人权》《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与法律》《健康、人权与国际化体系》等。

第三,全球性问题课程。设置有《经济全球化下的协作》《全球健康与人口变动研究的理念与方法》《全球癌症流行病学》《水污染研究》《人口老龄化下的卫生政策问题》等。

第四,国际案例方面的课程。设置有《医疗保健组织的监控》《全球化背景下犯罪行为和刑事审判改革研讨》《比较性视角下教育政策的分析和研究》《跨国与跨文化视角下的教育成果》等。

第五,外国语言类课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开设的外国语言课程涉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语言(见表2)[4-6]。

表2:美国大学开设外国语言课程类型

第六,开放课程。“开放课程”(Open Course Ware)是借助网络电子教学媒体开设的免费、开放的教育资源,以供给全世界各地的机构、学生和自学者使用的课程。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都开设了这类课程(见表3)。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大学“开放课程”的短期目标是2007年上网课程为2 000门,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将造福全人类的知识网络,“开放课程”体系囊括了MIT五个领域的33种不同学科的课程[7-9]。

第七,国际合作项目类课程。国际合作项目课程的建设也是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推进的一个重要形式。以哈佛大学与中国的国际合作项目课程为例,2001年1月和6月,哈佛大学商学院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联手推出了两期为期一周的高层经理培训项目——“网络时代的管理”和“全球化时代的竞争”[10]170,参与学员不乏中国远洋集团总裁魏家福、TCL董事长李东升、神州数码总裁郭为等知名企业高层领导。夏威夷大学与北京大学及北京电影学院合作开发的中文普通话学习交流平台也为美国学生汉语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美国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提高及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除了开设上述类型的课程外,这些大学还开设有3类国际化课程: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由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和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

表3:美国大学开放课程示例

二、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的优势和特点

美国的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起步早,体现出国际化课程发展的明显优势,并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预示着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一)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优势

美国的大学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呈现出明显的发展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国际化课程发展起步早。美国的国际化课程发展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而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获得发展。(2)美国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明确。1993年,美国颁布《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在该教育法中明确了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内容、要求和目标。例如,要求“数学和科学教育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使学生了解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多于一种语言的学生的比例,具有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美国政府应对教育国际化的前瞻性,使它在世界教育改革中处于领先地位,引发了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浪潮。(3)美国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的系统化。从国际化课程的内容来讲,美国的大学国际化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各项全球化问题,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国际化课程内容则偏向于欧共体范围内的“欧洲问题”研究及欧洲各国家间项目的联合与交流,亚洲、非洲等其他国家目前正处于向西方学习的状态。从国际化程度来看,美国已有超过80%的大学参与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课程门数达到1 200—1 500门,占总课程门数的50%以上,国际化课程类型达到10种以上,开设的语言种类达到40—73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出现系统化发展趋势。而在其他国家中,国际化课程建设比例占总课程数最高的是加拿大,占比70%,国际化课程门数最多的是澳大利亚,达到1 000门,丹麦大学开设的国际化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是30%,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门类只有25—40门。(4) 网络开放课程覆盖所有学科。从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来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建设“网络公开课”平台edx(edx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于2012年4月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大学“开放课程”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一个将造福全人类的知识网络,在2007年上网课程已达到2 000门,“开放课程”体系囊括了MIT五个领域的33种不同学科的课程。这在世界各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吸引了包括牛津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等国际名校的加入,为世界优秀国际化课程的共享和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二)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特点

1.国际化课程实施的法律保障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1993年),在这部教育法规中,提出了“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11]的培养目标,这就使课程国际化目标具有法律地位,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出国家对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这部教育法推动了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进程。2006年,美国教育理事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到2005年为止已有80%以上的研究型大学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国际化的要求。

2.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注国际区域研究的内容。美国在大学课程中重点突出欧洲和非西方区域相关课程,如远东宗教、东亚地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非洲研讨、当代南亚、中国的传统与变革等。(2)直接关注国际主题的内容。如国际刑法、国际金融、国际税务、国际人权、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法律等内容。(3)注重全球性问题的内容。如全球气候变化、都市化、人口增长问题研究、疾病、贫穷、社会不平等,民族和种族冲突、环境与污染、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4)引进国际案例。如审判机构比较研究、人权前沿、国际视野下的残疾者权利比较研究、促进权力的实现等。

3. 外语课程的多语种化

为了培养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外语学习的强化是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开设的外语课程涉及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如哈佛大学开设有阿卡德语、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哈萨尼亚语、奇卢伯语、马达加斯加语等73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类课程。耶鲁大学开设有埃菲克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哈萨克语、柬埔寨语、卢旺达语、立陶宛语、黎凡特阿拉伯语等63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类课程。斯坦福大学开设有巴斯克语、希伯来语、印地语、塔加拉族语、泰国语、特维语、藏语等40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类课程。

4. 国际化课程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的具体开设形式多种多样:(1)开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如《国际关系》《国际税务》《国际商务》《国际经济》《国际法律》等;(2)在已有课程中增加一些国际方面的内容,美国的大学在一些主修方向的课程中纳入了国际性内容,如国际学、国际管理知识、外语等内容;(3)推进国际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的研究;(4)国际化课程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5)建立校际联系,把到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6)联合举办学位课程,把大学置于世界教育体系当中,与境外大学联合开办学位课程;(7)将国外学习经历纳入部分课程的必修学分;(8)设立教学旅游项目,针对主干课程开办季节性国外游学项目,使教师素质得以提高,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具国际竞争力;(9)聘请外国学者授课;(10)发展远程教育。

三、对我国大学建设国际化课程的启示

美国大学国际化课程建设取得的成就,给我们很多启迪。我国高等教育也应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潮流,推进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需要从6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对国际化课程地位的认识

2003年,国际大学联合会(IAU)调查66个国家的176所(多数为欧洲国家)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10个组成部分(如学生流动、课程国际化维度、国际研发项目、国际学生课外活动等)中国际化课程开设排名第四,重要程度被列入第二档次[12]。美国著名教育家邦德指出,大学国际化课程的地位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其他20个因素无法企及的。所以,世界各国大学都非常重视国际化课程的地位,许多国家的高校将此列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因此,我国大学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中,要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体系和教学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第一,将课程置于全球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整体设计,从而真正体现教育为国家的进步和全人类服务的主要功能;第二,在建立课程管理的规范、制度等时要以国际标准为依据;第三,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的国际化理念也体现在课程文化的多元化上。因此,需要加强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

(二)立法保障国际化课程

当今世界,一国教育是国际教育的组成部分,当代教育的主题是培养能够走进世界历史发展的人。作为一种课程国际化目标,它既要体现未来高校课程远景,又必须被国际社会承认和尊重,达到国际水平,符合培养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我国大学国际化课程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态度、国际活动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级人才。要想快速有效地实现大学课程的国家化,必须立法现行,出台相关相关法律法规。首先,立法能够快速提高社会对课程国际化的认识;其次,立法能够有效保障国际化课程的地位;最后,立法能为课程国际化的实施提高法律依据。因此,建议修改我国的高等教育法规,将大学国际化课程目标列入高等教育法,确保大学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实施和发展。

(三)增加国际化课程的比重

课程的国际化是课程发展中将国际因素整合到正式课程和课程设计中,它不仅要求课程目标的国际性,而且要求课程体系具有国际通行性,因此各国大学提高了国际化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美国大学是50%左右,丹麦大学是30%,加拿大有关大学各类学科的比例分别是法律3.4%,医学6.8%,工程、技术22%,社会科学27.1%。据此建议我国大学应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其中,研究型、多科型、综合型的大学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分配应在50%以上,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应达到40%以上,教学型和专业型的大学国际化课程的比重应逐渐达到30%以上。这样,我国的大学才能与国际大学接轨,才能落实国际化课程的地位,发挥国际化课程的作用。

(四)丰富国际化课程类型

“国际化课程是指课程在内容上具有国际取向,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在一种国际和多国背景中行动(包括职业和社会方面),课程是面向国内以及国际学生设计的。”[13]因此,设置的国际化课程要体现如下特征。

1.丰富国际化课程的类型

世界经合组织归纳出了9种类型:(1)具有国际学科特点的课程;(2)国际比较与借鉴课程;(3)从事国际职业的课程 ;(4)跨文化交流与外事技能课程;(5)国际区域研究课程;(6)国际专业资格的课程;(7)跨国授予的学位课程或双学位课程;(8)由海外教师讲授的课程;(9)专门为海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加拿大大学前3类课程占44.3%,第8类课程占40%;澳大利亚大学前5类课程占79.2%;荷兰大学前3类课程占54.3%,后两类课程占35.6%;奥地利大学前3类课程占50%;法国大学开设的多为第3、5、7类课程[14]。我国的研究型、多科型、综合型的大学也应开设上述9类国际化课程,丰富国际化课程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也要根据各自的特色和条件,选择上述9类国际化课程中的部分类型,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

2.开发国际化课程的内容

开发国际化课程内容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我国国际化课程的内容开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开展国际主题的研究。如开展政府与国际经济、国际刑法、国际金融、国际税务、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与法律、国际商务等主题的研究。(2)开展全球问题研究。如开展经济一体化下的协作、健康与人权、人口变动研究方法、全球流行病学研究、营养与全球健康、环境污染与治理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化管理、贫穷、饥饿与战争等问题的研究。(3)开展国际区域研究。如开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改革、拉美的心理健康挑战、欧盟宪法、发达国家教育政策干预的影响等研究。(4)开展国际案例研究。如开展医疗保健组织的监控、残疾者权利的国际比较、全球化背景下犯罪行为、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等研究。(5)增加反映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等内容。

3.增加国际化课程的数量

我国大学在设置国际化课程时,应注意国际化课程的数量建设,数量不仅是质量的前提和条件,而且是质量的组成部分。我国的研究型、多科型、综合型大学,开设的国际化课程要体现国际化课程的9种类型,其数量应达到1 000门左右,开设的外国语言课程要达到50门以上,各个学科的国际化程度要达到50%以上,开设的“开放课程”要涵盖所有的学科。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大学,也应依此为参照,积极创造条件,扎实推进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工作。

(五)开展多种外语形式的教育

1.开设多语种课程

我国大学的外国语言课程开设应包括国家语言、民族语言和一些方言(见表2),要制定近期、远期规划和目标,近期的规划和目标要开设到15—20门的外国语言课程,远期的规划和目标要开设到50门左右的外国语言课程。

2.开设外文原版课程

我国大学应注重语言学习与各学科国际化课程学习的整合,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学科领域,重视原始材料的引入,这类课程应逐渐达到课程总数的30%。例如,心理学学科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近代西方心理学》《西方心理学史》等课程都可开设为外文原版课程;文学学科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等课程可开设为外文原版课程;还有如《西方科学史》《世界历史》《西方经济学》和《国际关系学》等课程也可开设为外文原版课程。

3.加强双语教学

为使学生从原始信息中真实地体验到国际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以提高国际化课程的实施效果,我国高校应加强双语教学,这类课程应逐渐达到课程总数的50%以上。

(六)开设“开放课程”

“传媒”与“电脑”结合而成的电子平台,使国际化课程获得了网络技术支撑。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课程呈现出立体化形态,为国际化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因此,对我国高校来说,首先要加强内向型国际化课程。内向型国际化课程是指高校课程要吸收国际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并与之融合。因此,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直接选择国外在线课程加以借鉴、引用。我们可以直接引用和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和课件,甚至可以学习国际上某教师执教的课程,并在网上与之交流和讨论,以加快实施课程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外向型国际化课程[15]。在国际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把我国优秀文化成果推广到国外,让外国人认识、理解进而吸收我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而能动地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总之,要借助电子教学媒体的优势,发展“开放课程”,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1] 钱小龙, 汪 霞. 美国大学课程国际化之路[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2,(3):102-108.

[2] 薛 珊. 全球化背景下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国际化策略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12,(7):82-86.

[3] STANFORD UNIVERSITY. 2013—14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UGprogram [EB/OL].(2013-09-27)[2014-07-28].http://web.stanford.edu/group/ ughb/cgi-bin/handbook/index.php/Environmental_Engineering_ Program #Objectives_And_Outcomes_For_Environmental_Engineering.

[4] PRESIDENT &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Harvard University2013-14 Course catalog[EB/OL].(2013-09-20)[2014-09-10].https://coursecatalog.harvard.edu/icb/icb.do.

[5] YALE UNIVERSITY. Yale University Language Study[EB/OL].(2013-03-20)[2014-08-01].http://cls.yale.edu/programs/dils /languages-studied .

[6] STANFORD UNIVERSITY. 2012—13 Languages Offered [EB/OL].(2013-02-10)[2014-07-22].http://web.stanford.edu/dept/lc /language/ documents / CurrentOfferings.pdf.

[7] PRESIDENT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HARVARD.OpenCourses:OpenLearningInitiation2014-15[EB/OL].(2014-01-05)[2014-07-03].http://www.extension.harvard.edu/open-learn ing-initiative .

[8] YALE UNIVERSITY. Open Yale Courses 2014[EB/OL].(2014-06-03)[2014-09-05].http://oyc.yale.edu/courses .

[9]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Open Course Ware 2001-2014[EB/OL].(2012-08-25)[2014-07-22].http://ocw.mit.edu/ courses/find-by-topic/ .

[10] 向 洪, 王 雪,等. 哈佛理念[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5.

[11] 杨德广,王 勤.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11.

[12]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priorities [R]:2003 IAU Survey Repor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2003:15-16.

[13] 季诚钧.关于大学课程国际化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3,(4):70-72.

[14] 李延成.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理念与实践[J].外国教育研究,2002,(7):47-51.

[15] 柯闻秀,陶小舟.高校课程国际化背景、涵蕴及实施要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4,(2):11-14.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4-11-03;收修日期:2014-12-1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9SJB88001);江苏大学高级人才基金资项目(06JDG049)

高有华(1963-),男,河南内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G649.1

A

1003-0964(2015)02-0064-05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国际化大学
聚焦港口国际化
“留白”是个大学问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