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研究

2015-06-23 13:56柴阳丽
关键词:学习者环境大学生

柴阳丽

(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教育研究·

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研究

柴阳丽

(信阳师范学院 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所,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以人为本,开放、互动和共享”理念的深入人心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普及,知识传播的主体、过程、内容、形式和范围、环境和效果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并呈现出开放性、泛在化、分众性、社会化和主动性等传播新特征,新的知识传播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方式,本研究提出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变革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信息搜寻和利用、泛在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个人学习网络构建等能力要素,并构建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大学生学习能力模型。

新媒体;知识传播;大学生;学习能力

新媒体是相对于电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所有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即是基于新媒体的知识信息传播[1]。当前是以数字、网络和移动技术为主的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彻底的颠覆,由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传播变为每个人既是“学者”又是“教者”的多元传播,从只能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获取信息到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均可获取想要的信息,从学习者的主动搜索到主动推送再到内容的聚合和策展[2],从信息的单一显示到立体化呈现,这一切阐释着当下的知识信息传播要素和方式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知识信息传播。同时,知识的特性也发生着变化。新的知识传播特征和知识特性对学习者知识信息的获得方式、方法产生极大的影响,对学习者学习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利用新媒体环境和资源来获取信息和支持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随时随地学习的目标。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需要具备主动学习、信息搜寻和利用、泛在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等能力和素养。

一、新媒体传播特征及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知识传播特征

1.开放性

目前,开放内容、开放数据、开放资源等概念以及数据、信息的透明性及易获取性的理念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知识的开放性传播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角度上对知识信息的“开放”往往理解为“免费”,但随着信息权威性的弱化,对于新媒体知识传播下的“开放”应重新理解和确认,新的传播环境下的知识和资源所体现的“开放性”更多体现为知识和资源的“免费、可复制、可重组,没有任何获取和交互上的障碍”的特性[3]。

2.泛在化

新媒体技术支持的知识传播呈现很强的泛在性,并主要体现在传播的范围、发布流程和传播手段、通道上。首先是新媒体时代知识广泛自由的传播,它突破传统媒体传播范围和信息发布流程的限制,使得信息自由传播,促进人类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其次是知识的多通道传播,使用新的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知识传播通道与手段,为用户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获取与交流的环境,使知识传播和获取嵌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为人们构筑一个泛在的知识环境[4]。

3.分众性

现在的知识传播特点已与大众传播的时代不同,准确来讲,已进入分众传播时代和小众传播时代,网络媒体不仅真正实现了个性化的传播服务,而且也使传播具有从“广播”(broadcasting)向“窄播”(narrowcasting)转化的特点。传播对象开始分层、分区,按兴趣、职业、年龄等不同而分,这是知识传播在网络信息无限和人注意力有限状况下的必然选择。

4.社会化

随着ICQ、MSN、E-mail、微博、微信等社会化软件的广泛应用,网络社区的建立变得越来越容易,人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人际网络,如朋友圈、微社区等。人际网络的出现不仅增强了知识传播的互动性,而且增强了知识的社会化。通过人际网络的交流,人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软件上学不到的知识——隐性知识,如参与者的观点和见识,知识趣味等,这些隐性知识对于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

5.主动性

传统的知识传播是用户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过程,而在网络新媒体下的知识传播中不但存在用户有意识的知识传播,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用户无意识的知识传播。通常,用户在网络中的某些无意识行为就包含着知识传播,如知识偶遇。用户也会在一些新的地理位置和情境下收到相应位置服务器发送的内容,然后进行选择。另外,知识传播的方式与手段也越来越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如各种平台、社区和资源经过用户关注、加入和定制后进行的知识主动推送[5]。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传播呈现出越来越开放、自由的特点,人人都可以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知识传播越来越符合个体的需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社会关联,获得知识反馈,在新媒体传播基础上,知识具有关联性、相关性、混沌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生成性、自组织等特性[6]。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需求和现状

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及知识传播的特性发生了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学习观和教学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如果人们现在还用 80%的时间来传授知识,用20%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这种比例一定要改变,甚至可以说应该倒过来。因此,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应重在知识获得方法和能力上,而不是知识的记忆;大学的教学应重在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只是知识传授。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知识具有很强的开放、自由、无处不在、混沌等特性,知识学习和获得也就更需要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监控能力等,以克服各种干扰、促进意义建构;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分析、选择、整合、应用、创新和传播等信息技能和媒体素养,以进行新模式下知识信息利用和创造;需要大学生具备泛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特点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要求;需要大学生具有对知识信息进行研究和创新等能力,以满足社会和雇主对人才的要求;需要个性化学习网络的构建能力,以进行知识传播新环境下知识的选择、利用、交流、研究和创新。而目前大学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并没有随新媒体知识传播变革而发展和变化。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和培养模式依然沿袭传统,大学课堂教学还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多为应试教育方式下的知识传授,教育者缺乏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缺乏对学生主动学习、研究学习、应用知识等能力的培养,学生也缺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知识信息获取和管理等方法的习得。另外,目前有关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非常缺乏,笔者以篇名含有“新媒体”“学习能力”为检索条件,仅检索到发表时间均为2014年的3篇论文,这说明新媒体环境下学习能力的问题虽然已引起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注意,但是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量少且不深入,已有研究主要是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像其他泛在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学习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几乎无人涉及,从仅有的研究中发现,大学生目前学习能力水平状况一般,自主学习意识欠缺、效率低下,知识获得与应用创新能力、学习过程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资源管理与应用能力都只处于中等水平,均有很大发展空间[6-7]。同时,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相关数字化学习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方面,而很少涉及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要素及要素关系的研究。因此,详细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对高校教学方法和方式转变的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大学生有效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非常必要。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特点和知识特性,为了满足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当前大学生亟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学习能力,需要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以“选”为主的信息和媒体素养,以“用”为主的泛在学习意识和能力,以“研”为主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及以“创”为主的知识创新能力,另外还需具备对大学生选、用、研和创有很大帮助的个性化学习网络的构建能力等(如图1)。

图1 新媒体知识传播变革下的大学生学习能力模型

(一)自主学习能力

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变革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转变,这一转变也意味着学习权利的移交。大学生学习方式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由大学生自己掌控的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对于习惯于传统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新的学习方式中大学生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管理和掌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首先是自识,学习者要对自我需要和个性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定目标和自定步调。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新知识传播环境下的学习特别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理和自控能力。其次自我反思和自我检查的意识和行为对目标的达成同样很重要。最后,自我激励和自我奖励的行为和习惯也是大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大学生之前自主学习的肯定和后续学习的持续不无裨益。因此,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涵盖自识、自定、自理、自控、自检、自励等具体能力(如图2)[8]。

图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构成

如何在众多模式的知识信息和多样的获取手段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并适合自己的信息是信息时代很多学生的薄弱之处。因此,大学生首先应该能够自我识别学习需要和学习个性,知道自己具体需要什么或者说能够识别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学习需要的确定是学习过程的第一步,而大学生在选择学习手段、方法和知识的传播模式时还应考虑自己的学习个性,也即自身的学习习惯、爱好兴趣和学习风格,不同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对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长短、学习过程的互动会有不同的需要。因此,正确评估学习需要和学习个性有利于大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步调的制定,是有效自主学习的开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较强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包括时间管理和资源管理能力,二者是大学生在面对网络浩瀚信息时进行自主学习的必备能力,是高效学习的根基。由于学生掌控的学习过程,学生需要高效灵活地管理学习时间和学习资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统筹规划、高效管理充分利用碎片时间等策略进行学习时间的管理。在资源管理上,除了对数字化的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外,还要对环境资源和人力支持资源进行管理,成功地进行资源管理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新媒体时代是充分发挥用户主动性和参与性的时代,是知识信息非常开放的时代,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来说有利也有弊,其中显而易见的不利之处体现在学生极容易迷失方向,忘掉学习目的。因此,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学习随时要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进行监控,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效果进行调节和控制。反思、检查和评价对学习目标的达成非常重要。评价能够让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活动具有价值,让学生为先前制定的目标负责、为学习活动负责,并能促进学生自己热情而持久地投入学习[8]。因此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具有自检、自评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要指导和督促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大学生应根据客观情况与主观需要来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程,并因之拥有为目标负责、为自我负责的责任感。大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应该随时进行自励。自主学习实际上就是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大学生应该养成自我激励的态度。当然,大学生除了需要自我激励的意识和态度外,也应进行一定自我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主要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的达成情况确定。

(二)信息和媒体素养

信息素养是指能恰当理解信息并能准确查找、分析、加工、利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搜索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如文献检索技能、信息加工技能等。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

1.信息搜寻能力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最重要的信息素养是要具备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搜寻能力,信息搜寻能力是指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网上找到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支持的工具。新媒体时代,网上信息资源不断丰富多样化,学习者不再像传统课堂那样由教师统一指定的学习材料、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或者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的搜寻能力是实现大学生按需自主学习的关键。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新环境下,大学生的信息搜寻能力不仅仅意味着简单的搜索技巧,还应该了解各种知识传播的新模式、工具软件及它们在查找资料方面的作用、价值,并掌握相应的资源检索和获取的途径与方法。一些大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一些新的知识传播模式不了解,比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在线教育类资源,特别是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国外和国内的很多大学都开放了他们精心设计制作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完全免费的,课程资源大部分都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比较有价值,然而有许多大学生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或者不知道合适的学习方法;还有一些大学生对新媒体时代下的一些知识传播的工具、软件应用处于无知状态,对获取新知识渠道的无知直接影响知识信息的获取。例如,通过微博、微信、博客、在线聚合阅读器等应用可获取专业领域和兴趣领域的内容,但大学生首先要对领域站点或平台有所知晓并进行关注和收藏,然后才能更高效持续地获取领域的新信息,如果对工具不熟悉或者不应用,那么很多领域内的新知就无法方便快捷地获取。

2.信息应用能力

对信息的分析评价、选择、整理、加工、利用和管理等能力也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有研究称,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 90%是在过去两三年内产生的,现在人们的学习与信息获取,不再是找寻和囤积,而是随时随地地选择,和选择性吸收,所以大学生要对搜寻到的大量信息进行比较、归类、整理,再综合加工后利用,要能够批判性地对待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就像我们对待纸质的书本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点对利用网络查找信息资源时显得更加重要和急需,纸质信息毕竟有一个出版时的审核过滤过程,而网络信息发布更加随意,主观性强,目的也各不相同,发布的过程也要容易得多。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对所搜寻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整理、加工、评价[9]258-259。

3.信息创造能力

利用媒体技术创新制作和主动传播知识信息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媒体素养。新媒体时代的知识传播是主张人人参与的传播,同时为学习者进行学习的展示和传播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学习者利用媒体网络进行知识创作和传播也是学习者构建学习网络保证学习系统畅通的条件。学习者通过一些知识传播的网站获得学习资料,然后进行加工、整理、创新制作新内容并发布出来,有利于学习者清晰表达所知晓的内容,反思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益于学习者之间的讨论交流,促进大学生学习的社会化。

图3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和媒体素养构成

(三)泛在学习意识及能力

学习不仅需要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要注重知识的应用,新的学习观所蕴含的学习意义不再是去接受和理解知识,而是通过实际的应用和实践方式发现知识的真谛。新媒体时代知识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获取手段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使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获得从过去单一的课堂延伸到与学习者生活有关的任何情境,学习即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也可以成为一种学习;这种学习因为知识的习得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与实际生活工作联系紧密,因此知识意义的获得更深刻,知识的迁移也会更容易,有利于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也因能够随着知识的更新而持续进行,从而有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这种让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设备都能有效获取信息内容的泛在学习,因其具有“长时性(Permanency)、可获取性(Accessibility )、即时性(Immediacy)、交互性(Interactivity)、教学活动的场景性(Situating of Instructional Activities)和适应性(Adaptability)”[10]等特点,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学习方式,是适应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变革的途径,是实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的方法,是连接信息世界和物理世界的中介,是使知识得到应用和实践的方法,因此大学生应该具备泛在学习意识及能力[11]。在泛在学习能力促进上,应从学校、教育者和学生个体3方面着手进行。学校应积极促进资源开放共享、优化学习网络环境、强化教育质量保证、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以促进大学生泛在学习;教师在教学及日常生活上要努力开展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的学习活动,实现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把课堂延伸延展到生活中,体现在资源汇聚和推送、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等方面上,同时还应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习行为分析研究,促进学习模式的创新;学生应该利用各种机会随时获取信息,进行个性化方式学习。因为这种学习呈现很强的时间碎片以及场所无形化等特点,因此学习者需要具有资源整理和聚合的习惯和能力,以增进知识信息的获得[12]。

(四)研究性学习能力

图4 大学生知识习得的主要方式

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4种:识记、理解、应用和研究(如图4),其中研究是较高层次知识习得的方法,通过研究,学习者往往可以创新知识。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学生完全动起来的学习,学生不仅动手,而且动脑,它是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主动、自主的有意义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趋向于对深层次理论学习的理解,是以全面学习专业理论为基石,具有向专业前沿理论的循序积累,进一步强化专业理论的实践意义。2013 年上半年,央视新闻报道了一名15 岁的美国少年杰克·安德拉卡因朋友患癌离世而立志发明了测癌试纸,摘得 2012年度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ISEF)的顶级大奖(Intel ISEF 是全球青少年最高等级的科技大赛)。新闻特别提到这位少年的研究学习资料居然全部源于互联网,让人不得不感慨如今互联网的信息量之大,只要想学,完全可以把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专家。

(五)知识创新的能力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应用和研究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知识。知识的创造必须能够洞察不同领域、观点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处理多样的观点,关注知识的时效性、精确性和流动性。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是开放多元的,任何观点和思维方式都能得到传播,作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在甄别、分析知识信息的基础上,不能排斥任何与自己相左的观点和思维,因为多样的观点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习者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运用“能创造知识”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方法,创建弱连接,关联不太熟悉的领域、不排斥多元化的观点或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个人的学习网络也应该关联一些弱连接,连接不太熟悉的领域,注意截然不同的观点,逐渐形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而创新知识。

(六)构建个性化学习网络的能力

对于学习网络,关联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将不同专业节点或信息源连接起来的过程”,而其起点是个人,正是个体及其携带的知识相互形成网状的组织或机构,又反过来将组织或机构的知识回馈给个体。当前新媒体时代是知识信息极度膨胀的时代,学习者的注意力极易分散,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建立以学习者领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网络变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该利用新媒体下的各种工具和应用组建学习网络,关注和者订阅领域内的知名人士的微博、博客、微信及公众平台,加入专业或主题讨论社区,从而了解领域内的最新知识信息。大学生的学习网络是以大学生个体的需求和兴趣为起点构建的,是个性化的网络,但网络的组织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学习网络需要有一定的维系机制。随着大学生学习需要和个人特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其构建的学习网络中节点会不断地更新。大学生构建和维系个人的学习网络离不开大学生对学习网络中的活动的参与,大学生所构建的网络随着开展的活动和分配的任务越来越多,网状的组织结构也就越来越强,大学生个体活动和任务的参与越多,贡献越多,那么他在网络中的地位越来越核心化,从学习网络中获得的回馈也就越来越多。大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网络的能力也是信息搜寻、分析、整理、加工、评价、主动传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的表现,因为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网络构建能力与其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研究性学习、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和促进。

三、结论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知识传播的主体、内容、形式、途径等都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演化出一些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在这种新的知识传播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势必发生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大学生具有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探究新媒体传播背景下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对于当前大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凸显实际价值和意义,本文抛砖引玉,分析了新媒体传播特点并着重探讨了在此环境下的大学生应具有的学习能力要素及模型,期望更多学者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 周红春,梁 静.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13,(8):91-94+109.

[2] 柴阳丽.网络时代“内容策展”及其教育价值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1):85-89.

[3] 新媒体联盟.国际教育信息化发2013年地平线报告[R].北京:中国北京开放大学,2013.

[4] 欧阳剑.从知识传播通路整合到泛在知识传播——网络知识传播新趋势[J].情报探索,2013,(6):20-23.

[5] 吴 江.互联网知识组织传播模式对比探讨[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9(4):112-114+117.

[6] 刘 菊,王运武.关联主义知识观要义阐释[J] .电化教育研究,2013,(5):123-128.

[7] 林国耀,连 榕.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J].集美大学学报,2010,(1):44-48.

[8] 贾义敏.MOOC给学习者带来的机会和挑战[EB/OL].(2014-03-10)[2014-11-13].http://dianda.china.com.cn/news/2014-01/21/content_6628299.htm.

[9]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0] 高 燕.Learning 2.0时代大学生学习能力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

[11] 卢 强.信息获取方式变迁中的学习模式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3,(9):30-35+95.

[12] 蒋 红. 促进人人、时时、处处的泛在学习——上海开放大学服务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4(4):24-30.

(责任编辑:金云波)

2014-12-29;收修日期:2015-01-18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14240041135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4-qn-175);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4A880020 );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 (JYB2014057);2013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3-JSJYYB-039 )

柴阳丽(1978-),女,河南固始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研究。

G434

A

1003-0964(2015)02-0072-06

猜你喜欢
学习者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