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间性视角重构思政教育“灌输论”

2015-06-26 19:31黄艳
亚太教育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政教育重构

黄艳

摘要:传统思政教育“灌输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基础上,造成对“灌输论”的错误理解和应用,以致有些人抛弃“灌输论”。但思政教育本质就是灌输,思政教育离不开灌输。因此顺应时代变化、教育理念的创新以及受教育者个人素质的提高,应该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重构思政教育“灌输论”,实现思政教育由“主体—客体”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模式的转化。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政教育“灌输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D4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6-0198-02

主体间性作为近代西方一个哲学概念范畴,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①它指的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在我国,最早将主体间性与思政教育结合并建构了“主体—客体—主体”教育模式的是任平先生,这为我们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来研究思政教育“灌输论”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一、“灌输论”在思政教育中的意义解读

(一)思政教育“灌输论”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是由列宁系统提出并将其引入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他在《怎么办》中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要点:第一,工人是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这种革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第二,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的创造和传播,是革命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第三,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第四,资产阶级思想的优势,使得工人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得不坚持灌输,不进则退。第五,工人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能用政治改造来实现。②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论述来看,思政教育“灌输论”就是要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和道德理论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从外面传播、输送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灌输”实际上向我们揭示了人的正确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实践而自觉形成,不能通过盲目的、经验的方式自发产生。

(二)思政教育的本质就是“灌输”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体现了事物运动的根本矛盾和规律。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就是:一定社会发展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客观要求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思政教育的根本规律就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規律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了解决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就提出了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社会对思想品德的“应然”要求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使人们思想品德的“实然”状况达到社会的“应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教育就是在做“灌输”这一件事情。虽然思政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充满了各种矛盾,但正如毛主席在他的《矛盾论》指出的那样:“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③所以抓住了“灌输”就抓住了思政教育的根本矛盾,把握了思政教育的本质,符合思政教育的根本规律。

(三)思政教育“灌输论”没有过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人素质较以前有了较大提高。那么,灌输对象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否意味着能自然而然地产生出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在革命年代提出的“灌输论”是否已经过时?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必须经过学习自觉形成,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仅是日常生活实践的产物,它还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大量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特别强调思政教育“灌输论”的重要性,是因为当前意识形态的竞争更加剧烈,正在以更加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无产阶级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诞生。”④所以思政教育“灌输论”在今天没有过时,反而更加重要。

任平先生提出“主体—客体—主体”的思政教育模式,是指在思政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这种主体间性的思政教育模式与思政教育“灌输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它是否对思政教育“灌输论”构成威胁?

二、“主体间性”和“灌输论”具有内在一致性

(一)二者都是以“以人为本”作为价值追求

思政教育的“主体间性”,实质上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主客二分”对立模式,肯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思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个终极目标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最终也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体现着我国思政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思政教育“灌输论”就是为实现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服务的,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所以思政教育的“主体间性”和“灌输论”都体现了一种内在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二)二者都是以“平等交往”作为基本方式

思政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交往活动,交往是以相互承认主体资格为前提的。马克思曾指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对于交往的参与者来说,无论哪一方是交往的发起者,只要一进入交往过程,交往双方就进入了互为主体的状态。”⑤“主体间性”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思政教育中都成了主体,拥有了平等的地位,奠定了他们之间平等交往的前提。“灌输论”虽然强调教育者在整个活动中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主导地位,但由于灌输的主要效果取决于教育对象对灌输内容的接受程度,所以“灌输”也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受教育者的需要、兴趣、个性为出发点,调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与他们平等交往。

(三)二者都是以“生活实践”作为根本途径

主体间性思政教育坚持贴近生活的原则,因为只有教育资料出自生活世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生活中共同实践,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共同语言,才能使他们的平等交往成为可能。思政教育的灌输理论要想取得实际效果,除了要尊重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还要注重灌输内容的与时俱进。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每个阶段所焕发出的时代气息和生命力。列宁说:“不要把我们的理论变成枯燥乏味的教条,不要光用书本子教他们理论,也要让他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斗争中学习理论。”⑥所以,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要深入生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样才能实现对主客观世界的有益改造。

三、“主体间性”开辟了思政教育“灌输论”研究的新视角

(一)强化灌输对象的主体意识

传统思政教育把老师当做权威,学生当做单纯客体,在长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丧失了个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思政教育“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和“灌输论”“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新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思政教育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改善,受教育者的个性明显增强。但是由于学生还没完全意识到他们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还不高,对于教师放手交给他们的那部分权利还不能很好行使。所以要实现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对话,首先必须增强灌输对象的主体意识。

(二)建构灌输活动的互动对话

传统的思政教育灌输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没有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造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信息的单向流动。所以从主体间性视角出发,思政教育“灌输论”就要激发受教育者主动参与灌输过程,积极与教育者交流对话,从而将灌输内容自觉内化为自我认识,实现信息回流,促成思政教育由“单一方向”向“双向互动”转化。因此,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教育者应该做到: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改变教师高高在上的思维习惯,谦虚地聆听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受教育者也应该做到:珍惜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如果与老师产生了不同意见,能在适宜的时机向老师提出意见。

(三)彰显灌输内容的时代魅力

正如列宁同志指出的:“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做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向前推进。”⑦因此,我们在坚持灌输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同时,要着重其应用和发展的最新成果,增加其体现时代气息的新内容,比如:适应改革开放的“邓小平理论”,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适应新时期最新特点的“中国梦”等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是它能够随着客观实践的变化不断修正、更新自己,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思政教育灌输理论的落脚点应该放在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和面临的现实问题上,增强灌输理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实现灌输途径的多样发展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由于受“主体—客体”模式的影响,一直把教育对象这个活生生的主体当做像物一样被动的客體,造成了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法单调,使思政教育丧失了应有的魅力。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有思想、有意识、有主见的人,而且还是具有鲜明个性的具体的人,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与其他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因此思政教育“灌输论”决不能搞“一刀切”、“一风吹”。实现思政教育途径的多样化,也是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重构“灌输论”的必然要求。实现思政教育途径、方法的多样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将硬性灌输和软性灌输结合起来,将直接灌输和间接灌输结合起来,将显性灌输和隐性灌输结合起来,将理论灌输融入管理之中,融入文化活动之中,融入网络媒体之中,让学生沐浴在思政教育“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下,让思政教育“灌输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五)促成灌输目标的共进互赢

古人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雅斯贝尔斯也认为:“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共同寻求真理。这样师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促进。”⑧由此可以看出,古今中外都把“教学相长”作为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思政教育传统“主客二分”模式,不仅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得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也不利于教育者的发展,容易形成“唯我独尊”的骄傲情绪,致使教学观念陈旧,教育内容老化,教学方法生硬,与时代发展脱轨,不受学生欢迎。因此,在主体间性视角下,教育对象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体,双方平等相待,互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对象积极参与,自觉内化;教育者细心聆听,认真反思,共同推动教学活动的良性发展,从而实现共进互赢的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注解:

①冯向东.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4(5).

②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322.

④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38.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103.

⑥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⑦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4.

⑧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11.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思政教育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