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研究

2015-07-02 16:49谢计红
科教导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双证融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谢计红

摘 要 本文讲述了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了现阶段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着重讲述了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实施的策略,并创新地构建了双证融通考核体系。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双证融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14

Study of Dual Certificat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XIE Jihong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 Wuhan, Hubei 430065)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dual- certific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tage of dual- certification talent training, and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dual- certification training talents, and innovation to construct dual- certifications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dual- certifi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企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熟练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素养。习总书记在2014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国家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①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行的制度,1994颁布的《劳动法》和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了明确规定,将其上升为一项法律制度,并明确要“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②交通运输部、教育部关于在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推行“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意见中也强调,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交通行业职业资格工作中长期规划纲要》,各部门需要注重统筹规划,强化“双证书”制度体系设计,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专业(职业)择优试点,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双证书”制度。

1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毕业证书主要体现学生的学习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高低的证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认可,是求职、任职、就业、独立开业和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能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③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的职业目录》规定了90个行业就业必须具备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进入就业岗位的凭证。④这代表学生毕业工作不但要取得学历证书,而且还应具备该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高职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从业职业资格标准内部存在知识交叉现象,往往职业资格标准所需掌握的知识就是高职学生学习的一些主干课程,因此高职教育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应用型人才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主攻方向。

2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大力推广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也存在部分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1)相关用人单位忽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法律,未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要求,用人单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⑤就业准入制度是从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就业形势的实际出发而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能促进劳动者自身的技术业务素质,对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现实当中有很多用人单位忽视相关法律规定,主要根据院校的品牌大小和学生实践技能的高低决定是否招聘,参照学生的工作表现和业绩决定薪酬的高低,使得已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人员没有优越感,减小了职业资格证在社会当中的影响力,也降低了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的积极性,加大了职业院校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难度。

(2)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要求未能自然衔接。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没有进行充足的市场需求调研,导致教学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缺少对应关系,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要求脱节。⑥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实行的是双证书制度,但是只是根据获取双证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往往都表现在形式上,没有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和工学结合的技能训练,个别院校甚至采取应付式技能考证模式,在学期当中开展短期临时应付考试的培训,无法学会职业技能证书当中应掌握的各项技能。学生毕业虽然获取了双证书,却只是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层面上,无法真正独立完成应具备的技能操作。加上社会各阶层为了追名逐利,许多培训机构和社会团体争相开展报考保过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定服务,缺乏认定工作应有的严肃和科学考量,使得权威受阻,含金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院校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双证融通课程实施要求。实施双证融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体系,同时还要求配套的各种高要求教学环境。比如在实践条件方面,需要建立仿真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最新的行业技术信息查询网络、更为密切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具体的技能学习与训练;在师资队伍方面,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是必要条件。教师应该熟知职业资格标准,熟练掌握职业资格要求的各项技能。但是部分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合理,主要师资力量来源是高等学校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生,技术技能相对不足而难以胜任高职教学新要求。

(4)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一线技术标准不能同步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企业行业一线技术标准在不断在改变和提升要求。但是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更新相对落后,尤其是在科技的推动下使得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出现的一些新职业,国家尚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考取。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相对陈旧,技能相对落后,使得学生进入工作岗位面对陌生的任务而无所适从。

3 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实施策略

完善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实施,应该是由政府等相关行政部门引导和支持、行业企业监督和反馈、相关院校实施和考核的多方联动机制。针对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1)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就业准入制度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切入点。全面实施就业准入制度,需要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人才市场聘用原则,引导招聘单位自觉实行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准入制度,实现就业准入制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促使职业院校全面开展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法修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依据,课程体系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知识面和素质要求。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应该确定该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然后依据各种职业资格标准,围绕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来构建具体化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自然衔接。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是真正把职业标准融入课程的关键,需要了解职业资格证的内涵,深化课程改革,形成高职课程教学内容涵盖职业标准,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双证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时,必须根据岗位需求做好人才市场对应职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用人单位变化、就业市场需求动态的调研,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主动听取在校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与成长愿望,同时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研讨会议,听取专家和教师的意见,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方法,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企业人才需求来确定所授的知识和技能,使培养的高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更受招聘单位欢迎。

(3)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水平。双证融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还要求配套的教学条件满足教学要求,满足职业技能训练“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需要。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场所投入,保证有充足的开展技能训练的实训场地、完善充足实习实训设备和实训耗材来满足教师设置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鼓励并推行教师进企业学习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不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为“双师”建设添翼,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面对资源短缺情况,院校应该想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比如深化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这样不但能节约办学成本,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

(4)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技能训练与企业无缝衔接。高职院校实施双证融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质是将原来的学科导向转变为职业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教师能获知企业的一线知识和技术,加速知识的更新,更好地服务学生;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不但能见识一些在课堂上难以人为模拟的技能训练,还能和他们的企业兼职教师一起,感受工作的辛酸与苦乐,让他们提前适应社会。尤其是一些高新企业需求的特殊人才,由于开设专业的局限,往往在社会上很难找到合适的毕业生。如果实行校企合作新模式,在院校当中推行订单班,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学习企业对应的专业知识,获得专业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现了技能训练与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开启了互利双赢的新局面。因此必须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技能训练与企业的无缝衔接。

(5)创新考核方式,以考试成绩决定职业资格证书成绩,构建双证融通考核体系。传统的学科考试,考核成绩往往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加组成,一般学生经过最后一个月时间突击复习即可轻松及格。而且学生通过一门考试后,该课程所涉及的一些知识以后就很少涉及,导致学生出现知识记忆不牢,不会运用等情况。学生考证时再临时学习职业技能,不但增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效率低下,部分存在抵触情绪。双证融通的课程,进行创新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以获取某职业资格证书为例,首先每门课程的成绩都需要和企业兼职教师一起制定理论考核目标,一起考核学生平时实践的工作态度、实践能力、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其次,某职业资格证书是否能获取最终取决于课程体系里面规定的需要考核相关技能的课程1→课程5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由课程1→课程5所有的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运算而成,而课程5的考核内容则包含有一定比例先修的课程1→课程4内的部分内容,同理课程4考核内容包含有一定比例先修的课程2的部分内容,课程3考核内容包含有一定比例先修的课程1的部分内容。总之,最终综合成绩的确定是和需考核的技能课程都相关联并且每次后置考试都需要先修课程的知识支撑。这样能最大程度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反复学习,掌握职业资格规定的相关技能。

图1 考试成绩决定职业资格证书成绩的考核体系

4 总结

高职教育的双证融通,是指高职院校在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取学历证书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二者高度融合,无缝对接。双证融通人才培养的研究,实现了专业教学知识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匹配,能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 2013 年度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院立项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研究”, 项目编号: 2013y002

注释

①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作指示 李克强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6/23/content_2707467. htm,2014-06-23.

② 来建良,屠立,杜红文,胡家秀,任聪敏.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3-126.

③ 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④ 许中正.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⑤ 吕明.高职教育推行“双证并重制度”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9(5):93-95.

⑥ 谭永锋,姜自莲,陈传伟.高等职业教育实施双证融通研究综述[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68-71.

猜你喜欢
双证融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构建“3+3”中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双证融通”的课程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基于“双证融通”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