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构建
——基于文艺座谈会谈话精神的思考

2015-07-12 07:08程政博中共中央党校100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消费主义文艺

程政博 (中共中央党校 100000)

文化消费主义批判与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构建
——基于文艺座谈会谈话精神的思考

程政博 (中共中央党校 100000)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主张要创作更多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会议批判了文化消费主义的负面效应,强调文艺创作者的良知与责任,主张文艺作品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提高,文化消费主义广泛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对于人的价值观、审美观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根据此次座谈会精神,阐述文化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负面效应,以及对规范文化消费,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的看法。

文化消费主义;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文艺生产;文化工业

2014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文艺创作必须符合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体现中华文化精神,要实现文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会议认为文艺创作原则是“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总体说来,这次会议批判了过度的文化消费主义,强调文艺创作的良知与责任,主张文艺作品在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一、文化消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所谓的文化消费主义,是指文化创作以获取市场利益为目的,以大众的娱乐需求为价值导向,文化创造的经济价值追求超过甚至取代了文化价值追求,文化产品的娱乐功能超过乃至排斥了审美体验和精神教化功能。具体说来,文化消费主义主要有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文化产品的娱乐性。文化消费主义主要以大众的娱乐趣味为导向,通过迎合大众的“快感”需求,过分重视文化产品的娱乐性,忽视文化产品的审美享受和精神教化作用。传统作家,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注重文学作品的崇高性、纯粹性和艺术性,试图用人性的力量去祛除现代文明中人们内心的焦虑和杂念,其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人文气息与人性关怀。然而,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的现代作家大都选择迎合读者趣味,片面追求销售量和市场利益。“80后”与“90后”作家往往以一种寂寞、小资、反叛的姿态写作,通过青春躁动、欲望宣泄、都市情调、物质主义等主题来吸引年轻人的阅读兴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出现的网络作家,借助网络写作门槛低、实时交互等优势,采用通俗化、夸张化的言说方式冲击着传统的文学体制。消费文化的过度娱乐性必然会造成文艺作品的庸俗性、低俗性、甚至媚俗性。鲍德里亚批判媚俗性表现为“真实含义的缺乏和符号、寓物参照不协调的过剩”1,例如当代的“下半身写作”和“玩文学”,过度膨胀的媚俗性文艺作品,必然会导致文艺作品精神贬值化,不利于文艺生态健康发展。

二是文艺作品生产机械式。文化消费主义,为了最快满足消费者体验需求,最大化获取经济效益,一般采取机械化复制生产,缺乏必要的创新性,因此一般的文艺商品,具有模式化、快餐式的特点。在今天,文艺生产的过程越来越类似于工厂的生产线,不仅包括立项、创作、合成、包装、推介,还包括改编、传播、营销乃至由文艺作品衍生的产业链等。文艺创作,同工厂生产、媒介传播相互结合,文艺生产显示出了新的格局。文艺生产的机械化,使得文艺作品过分重视产品包装、媒介传播、市场推销等外在表现形式,忽视文艺作品内在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使得文艺作品“徒具其表”,不利于人们美学享受和精神升华。

二、文化消费主义的批判理论

文化消费主义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关于文化消费主义,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关于“文化生产”的观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政治、艺术和文学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因为从前人类活动的都是劳动,都是工业,都是自身已经异化的活动”2。马克思指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资本主义生产就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3。其意思是指资本生产方式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的逻辑日益渗透并控制艺术生产,艺术家发生了“异化”,蜕变为剩余价值的雇佣生产者,艺术作品也就变为标准化、程式化的商品。

根据马克思这一观点,法兰克福学派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将文化工业所呈现的这种生产方式称为标准化或程式化的文化生产。所谓的标准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批量生产和机械复制,缺乏必要的风格与个性,并给所有的商品都贴上同样的标签。文化工业抛弃了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而把它纳入到消费领域,使其成为一种商品,个体的个性以及创造性都被消融到这种程式模式中,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工业极力推崇的样板生活拷贝。艺术作品被彻底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了。

此外,洛文塔尔提出了对“通俗文化”的批判,他在《文学、通俗文化和社会》一书中,认为树立“消费偶像”的“通俗文化产品全无任何真正艺术的特征,它呈现的真正特征是标准化、俗套、保守、虚伪,是一种媚俗大众的商品”4。博德里亚也提出了消费社会的批判理论,认为消费社会是一个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单纯消费其“使用价值”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认为任何商品化消费(包括文化艺术),都成为消费者社会心理实现和表示其社会地位、文化品味、辨别生活水平高低的文化符号,因此人就陷入了精神颓废和审美生态危机中。

三、文化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伊格尔顿曾经指出,在现代商品社会,艺术一方面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间接”的社会创造,另一方面是一种经济方面的生产实践5。也就是说,文艺活动既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既要关注人的精神文化与心理需求,也要注重市场资本与商品流通。在现代社会,文化消费主义早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消费主义的负面效应对人文精神、社会道德、审美价值观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1.人文精神的沦落

对于消费主义的种种失范表现,众多学者表达了对“人文精神”的忧思,因为所谓文化消费的本质即在于“消费”,当文化产品完全按照市场消费模式进行生产流通时,文化产品的“商品符号”属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艺术价值”属性遭到极大的压

抑,必然会影响到个人精神享受的满足和文化价值的选择,从而使得社会文化在现代市场经济高速的运转模式中刺激了感官,满足了欲望,最终却导致文化的沉沦和精神文明的堕落。机械生产这种工具理性,在生产当中,过分重视复制数量和速度,忽视了产品的特质与内涵,长此以往,压抑了人性,使得人缺乏活力而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2.文艺价值的缺失

文化消费主义,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早期对于我国冲破文化大革命的文艺思想控制,个人人性回归、繁荣市场经济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多元的文化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伴随着市场经济深度发展和传媒技术的广泛普及,过度的文化消费主义往往带来的是文化产品的低俗化和雷同化,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造成社会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国家文化产业的落后和集体文艺价值观的缺失。邓小平曾曾经提到,“对于那些只顾迎合一部分观众的低级趣味,而不惜败坏社会主义文艺者光荣称号的人,广大群众表示愤概是理所当然的。这种‘一切向钱看’,把精神产品商业化的倾向,在精神产品的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有些混迹于学术界、出版界、文物界的人简直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6。因此我们在架构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中,尤为注意文化消费主义对文艺者的危害,着力强调文艺崇高性、道德性,以纯粹的文艺价值和伦理体系去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

3.文艺生态的破坏

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很多文艺创作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即艺术塑造演变成为迎合大众,这样诸如审美、幸福、存在、自由等艺术体验就淹没在虚浮的文艺商品使用的快感上,这样使得现代大众文化“大行其道”,而传统的精英文化则遭遇生存危机。在今天,影视文艺、网络文艺、流行歌曲,风行一时,而戏剧、皮影戏、泥塑、剪纸等传统艺术形式则遭到冷落;流行的时尚文艺、网络小说、青春偶像剧一路风光,古典文艺、传统文学则被严重边缘;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高速传播,生产的批量化使得文化工业产品统治市场,更加剧了这种“马太效应”。

四、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抵制文化消费的负面效应

1.保护文艺生态,维护文化消费的多样性

当代的文艺消费系统包含着大众文艺消费、精英文化消费、官方文化消费等,体现了现代文艺生态的多样性和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文艺创作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既要保障现代大众艺术的健康发展,又要注重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文艺消费必须从文艺生态建设的高度着眼,自觉保护文艺物种,维护文艺消费的多样性,保持文艺和文化的历史连续性,防止在不同民族地域文化、不同社会阶层文化、不同时代文艺形态中,出现比例失调和结构性缺陷的问题。

2.坚持文艺作品的创新性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经提过“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创新方针,认为一方面文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历史继承,鼓励文艺作家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文艺创新的思路,另一方面,又积极主张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的长足发展。在文化消费主义语境下,文艺创新更为可贵,文艺创作要打破文化机械化复制的生产模式,张扬文艺个性,体现时代精神,进一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处理好社会道德与大众娱乐的关系

市场经济行为中的文艺创作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艺作品是以人为最终审美对象的作品,也必将人的全面发展和高度解放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文艺创作者要有职业责任与创作良知,“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7,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人文主义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在消费文化语境下,文艺只有发挥它寄寓在自身审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功能,如引导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认识,引导人对自由的追求等等,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艺术价值,而不能沦为一次性消费的商品。

4.坚持人民是文艺的评判者

坚持人民是文艺的评判者,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8。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但必须要以现实实践生活作为支撑。文艺创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要以良性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情怀去观照现实社会,弘扬社会正气,赞扬社会美德,用人文艺术气息去联系人民,感染人民,关怀人民,促使社会良性发展。

文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享乐主义文化形态,体现了现代世俗性的价值诉求。这种诉求曾经对人的人性回归和去意识形态化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其弊端日渐明显,甚至可能成为道德沦丧、价值崩坏的重要祸首。正确运用批判性价值观,坚持马克思的实践性和历史性文化批判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文艺观,有利于正确规范文化消费,保障我国文艺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注释:

1.让·鲍德里亚,刘成富,全志刚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00.

2.程代熙.《马克思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讨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2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2:296.

4.陆小宁.《洛文塔尔的通俗文化观》.载《国外社会科学》1998(1). 5.特里·伊格尔顿,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人民出版社1986:65-66.

6.邓小平.《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7.习近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律,不要沾满铜臭气》.载《重庆晨报》,2014.10.

8.习近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律,不要沾满铜臭气》.载《重庆晨报》,2014.10.

[1] 臧娜. 当代文艺娱乐化问题研究[D]. 辽宁: 辽宁大学. 2012.

[2] 孟凡生, 何志钧. 消费文化与当代文艺生产消费的新变[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6).

[3] 范美霞, 何志钧. 文艺研究:面向文艺生产、消费的潮流[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1).

[4] 胡玉洁. 文化消费主义境遇下的当代文学[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程政博,单位: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文化学专业硕士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消费主义文艺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Film review:WALL·E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Dutch university digs grave for students to reflect on life & death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文艺范
群众文艺作品内涵的提升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