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思维变革下的文化哀愁

2015-07-16 10:09本刊编辑部
齐鲁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微信时代

本刊编辑部

“革命者”微信:

社会语境和国民思维的变革

2011年11月11日“光棍节”,马化腾用微信向腾讯全体员工送上腾讯的生日问候。彼时,“小马哥”一直都是微信的忠实体验者,不断使用微信并提出建议,把许多工作从邮箱和ITX搬到微信上。

也许在2011年,我们还不相信微信能带来什么。移动互联网潮起潮落,谁知道微信会不会衰落成下一个微博?

但如今,人们改变了这种看法。

自2011年1月21日推出到用户过亿,微信用了433天时间;从1亿到2亿用户,它耗时172天;从2亿到3亿用户,微信只花了120天。微信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的社交软件,而是变成一个巨大的平台。

资深互联网人和菜头这样评价微信: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没有谁比它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但仅仅是简单迅捷,并不足以让人们对它如此青睐。

有人说,微信是最神秘的一颗棋子,它不只是平台,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联想将5000家经销商3万个店铺装进微信;小米在短时间内吸引520万粉丝;上品折扣冲破线上与线下的束缚,炼成日不落百货;泰康基于一个“逗乐”的微信产品引发一场企业的革命;唯品会又通过微信推动移动互联网战略的重构……围绕着微信,正在自发形成一条商业链条,而且这其中存在着大量的微创新。

无论是在娱乐、商业,还是在文化、教育,微信思维正在成为某种共同的思维框架和模式,一扇通向世界的入口。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全民微信的时代,当拜年不再是冰冷的短信,而是微信上一首声情并茂的《新年好》;当异地恋人更习惯用网络视频电话向另一半诉说相思之苦时……这种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兴起的移动社交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幻小说曾无数次幻想的未来世界也许近在眼前。在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阅读方式、“秀”的方式,甚至思考方式后,微信还准备全面接管我们的衣食住行。

“历史上人们花了太多时间解决技术问题,而非技术使用者的社会问题,如今互联网正变得更有生命活力,更有人情味,它将成为打破传统组织局限的工具。”互联网观察者克莱·舍基在其著作《未来是湿的》中写道。微动力触发微革命,坚实地推进着社会语境和国民思维的变革。

生活工具、生活方式,人性展示场:没有人文的参与,只有技术派在炫耀的时代会是可怕的?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从未公开解释微信启动页面的寓意:一个孤独小人独自面对星球。人们乐意把它解读为微信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帮人解决孤独问题。但张小龙也承认,“通过技术解决不了人的内心情感需求”。

作为微信用户的几亿分之一,当你把与朋友的沟通交流从短信、电话、QQ、MSN……转移到了微信,那些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全新体验可能会让你倍感惊喜,也让很多人切身体会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改变即灭亡”的恐惧。

手机在身让人们有了安全感,但他们生怕漏掉任何一条重要信息。过度频繁的联系让人产生习惯性的心理饥饿感,“总担心错过什么,总担心失去什么。”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说,“ PC时代的社交有在线和不在线两个状态,移动互联网时代默认随时随地永远在线。我们发出一条微信,默认对方立刻能收到。”

很多人对微信态度复杂:既严重依赖,又不堪其扰;既有错过的焦虑感,又有病态的强迫症。这是新时代的迷幻药:你已经上瘾了,欲罢不能。

约翰·卡乔波说,互联网只允许虚假的亲密。在《孤独是可耻的》中,他描述了孤独泛滥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深远影响。“养宠物,结交网上朋友,是天生群居动物为了满足强制需求所做的可贵尝试,但是替代物永远无法弥补真品。”“真品”是指有血有肉的人。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制约更日益在减少。在互联网时代,人的平等性达到最大限度。时代社会的共同性变成了小圈子性。

当社会被这种方式分解掉之后,人类失去了共同相处的坚固土壤。没有人文学者的参与,只有技术派在炫耀的时代会是可怕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人类完成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第一次“云的飞跃”。

由技术主导的社会变革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就像工业革命催生了大资本主义时代,机器运作取代了手工作业,任何技术逻辑的飞跃都会演变为社会逻辑的进步。互联网革命亦如是,网络是生活工具、生活方式,也是人性展示场。

当电脑替代书写时,现代人已经常常提笔忘字,书写成了修身养性的高雅文化。而当“手机的智能化、生活的手机化”潮流正奔涌向前时,我们能否真的实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幸福生活,可能还是个挑战。

(本专题10-19页)

朋友圈,生意圈?

微信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在中国大约已有1000万人在从事微商,微店规模超过1000万,年交易额已达到650亿元。这一以微信作为平台来进行商品购物的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颠覆着人们的想象力。

□张艺翔 张翠翠

人人都是微商代言人?

不知在何时,当我们翻开微信的朋友圈,不知不觉总会出现自己身边的朋友在用商品“刷屏”,与淘宝不同,微信背后电商的生态基础是人流和资讯流,在此基础上实现商品流,因此现在大众使用率较高的微信作为交易平台成为了身边不少人的选择。

苏荷是在济南一家公司的普通员工,每天她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来维持微信的订货、发货。

起初有一名在澳大利亚的朋友问苏荷愿不愿意做代购,由于单位工资不高,平时工作也很轻松,所以她决定试试。

苏荷的第一批客户来自与她一帮年纪相仿的“姐妹淘”,平时她们经常在朋友圈中互动聊天,在决定做代购之后,苏荷便开始从“姐妹淘”入手。

“因为平时关系不错,所以有一定的信任基础,有几个朋友生了孩子后,奶粉都是从我这儿拿的。”苏荷告诉记者。

后来,苏荷开始转战面膜,由于朋友在北京经营面膜批发,这又给了她一个稳定可靠的进货渠道,记者在苏荷朋友圈中看到朋友自敷面膜为苏荷“打广告”。现在苏荷凭借微商一个月能够稳定在一千多块的固定收入。现在,苏荷除了为想做微商的朋友提供一些进货渠道外,也会选择从朋友那里买东西。

但在很多人眼里,原本晒生活的朋友圈,如今已然成为热闹的“货物批发市场”。

在省直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李慧,朋友圈有300多人,她说经常晒广告的十几人,八个为做代购的亲密好友,主营奶粉、化妆品、衣服、保健品;还有五个为营销账号,有服装店老板、海外名品代购、宜家家居代购等。

“这里是朋友圈,不是大市场。”李慧对记者叹息,“这个世界,如今已经被‘生意彻底打败了!”

据了解,微信圈内营销大致分为三种,一类是商家在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有店,微信只是一个宣传的辅助,通过链接把消费者引流到电商平台,具体交易还是要在正规电商平台完成;第二类便是草根开店群,无门槛,直接在朋友圈内晒照展示商品,基于朋友圈的熟人或熟人引荐销货,但无第三方维权协约,弄不好就撕关系;第三类是微营销账号,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示商品达成营销,只是客户与卖家均无第三方担保,一旦出现纠纷只能自行解决。

猜你喜欢
微信时代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