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 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2015-07-18 11:35魏晓辉杨小飞吕晓娟
西部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敏感性特异性缺血性

魏晓辉,杨小飞,黄 煜,吕晓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室,甘肃 兰州 730050

DW 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

魏晓辉,杨小飞,黄 煜,吕晓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室,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探讨M R I弥散加权成像(D W 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2例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在不同时间行颅脑C T、常规M R I和D W I扫描后进行影像学(包括48h内C T和D W I)的图像特征分析及ASP E C T评分。结果:发病后1小时至1周,病灶在D W I上显示均质高信号,而C T、常规M R I多未能显示;在发病后1~3周内呈混杂高信号,大约在3周后高信号消失。D W I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敏感性为36/39=0.92,特异性为15/23=0.62。结论:D W I对超早期脑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脑卒中,急性,缺血性;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SP E C T评分

目前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改善其预后,但必须在3~6小时以内完成治疗,大部分错过治疗时间窗的患者常遗留有功能缺失,并且早期临床症状的恶化占缺血卒中患者的1/3,使这部分患者同样预后较差,随着神经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M R弥散加权成像(di f fusio n-weighted imagi n g,D W I)为其提供了光明前景,作为一种反映水分子弥散特性的成像技术,依据M R D W I的图像特征诊断超早期缺血性卒中以及判断其病情演变仍需进一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0年8月至2013年12月就诊的6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40~78岁,平均(62.2±7.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0.5~24小时,平均(12.2±2.4)小时。

1.2 纳入标准 纳入:1)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者;2)24小时内完成C T、M R I扫描并住院14天以上者;3)N I H SS评分超过1分者;4)治疗均采用统一方案:包括降纤、神经保护剂、抗血小板聚集、血压调控,必要时应用降颅压、抗凝及他汀类药物;6)符合知情同意原则并配合检查及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排除:1)因视力、听力、言语表达、意识及理解障碍无法完成检查者;2)有精神障碍或家族史者;3)卒中病情严重、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检查者;4)不适合参加该临床研究者。

1.4 方法 M R I成像条件:G E S ig n a H D X 1.5T M R成像仪。采用S E矢状面T2W I(T R3020ms,TE10 3.8 ms),横断面T1W I(T R1898ms,TE21.2ms),F S E T2W I(T R4800ms,TE110.8ms),S E/E P I D W I(T R4125 ms,TE80.2ms)弥散敏感系数b=1000 s/mm。由1名神经影像专家及1名卒中专家按时间顺序进行C T、M R I的T1W I、T2W I及D W I图像盲读片,包括图像信号特征以及48小时内C T、D W I的Alber ta卒中操作早期急性卒中分级C T评分(A SP E C T S)。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责任病灶C T、M R I及 D W I 62例患者不同时间点责任病灶C T、M R I以及D W I不同信号强度的病例统计分析见表1。

表1 62例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点责任病灶C T、M R I以及D W I表现

2.2 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 62例患者24小内不同时间点C T、D W I的A SP E C T评分中位数分别是11、9。取10为分界线进行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分析,D W I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敏感性为36/39=0.92,特异性为15/23=0.62。见表2。

表2 62例脑梗死患者24h内C T、D W I敏感性及特异性统计

3 讨论

脑卒中使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运动受限,而D W I对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变化十分敏感,从而可以反应卒中过程的病理生理变化。研究发现:100%的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发生的6小时内便可显示病灶,D W I异常反映了超早期细胞及其线粒体肿胀;1周内在D W I上表现为均质高信号,以后呈逐渐下降表现为混杂高信号,提示脑组织有明显水肿及液化;高信号持续达3周后恢复为等密度或低密度,意味着脑组织萎缩、瘢痕组织或中风囊形成,这些基本符合脑缺血的病理过程;超过3周的混杂高信号多为出血性脑梗死或再通后出血在[3-5]。6小时内D W I阴性患者,临床多考虑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还有研究表明,脑缺血症状超过1小时,如果D W I异常必然会出现脑梗死,而D W I正常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有极低的卒中率[6-8]。在6小时内T2W I阴性而D W I阳性的主要原因是梗死初始时组织总含水量无改变,只是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胞膜内外水分子弥散异常,使得常规T2W I无法像D W I去显示超早期梗死病灶。

A SP E C T评分是一种可靠、新颖的评价方法,适用于评价C T、D W I标准轴位特异性和敏感性的不同。但这些只是反映早期缺血组织的肿胀,却无法判断脑的不可逆转性损伤。M R I、D W I显示出血性病灶较C T差,D W I显示解剖部位和空间分辨力较差[8]。D W I可以反映组织的病理情况和细胞生化反应的强度;如间质水弥散受限导致的细胞机能障碍和能量代谢衰竭,细胞毒性神经介质释放、神经炎性反应导致细胞的水肿以及坏死等。D W I的高信号区包括有中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中心区代表无法逆转的坏死,半暗带因存在侧枝循环而存活着大量神经元。D W I可帮助预测缺血性卒中的并发症、预后,鉴别卒中的再通并及时选择干预措施。

综上所述,D W I信号强度随着临床不同时期而变化,它在诊断超早期脑梗死有明显的优势。

[1] 李海学,赵瑞峰,晋计龙,等.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5):338-340.

[2] 赵英,戴敏方,袁云.超急性脑梗死的磁共振诊断[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4(2):128-131.

[3] 陈晖,肖恩华.D W 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09,9(17):8-10.

[4] 盛鸿颖,王景林,王冰,等.磁共振D W I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初步应用[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39(6):521-524.

[5] 王新,黄家星,范玉华,等.急性缺血性卒中病因与早期弥散加权成像表现的关系[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5):301-304.

[6] 卢青,姚志剑,刘海燕.首发与复发中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结构差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2):97-99.

[7] 周林江,沈天真,陈星荣.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3):215-218.

[8] 黄仲奎,邓德茂,龙莉玲.D W I在散发性脑炎与急性脑梗死鉴别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120-122.

ClinicalApplication ofDW I to Acute Ischem ic Stroke

WEIXiaohui,YANG Xiaofei,HUANG Yu,LV Xiaojuan
NMR Room of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anzhou City,Lanzhou 73005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in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 ic stroke.Methods:Sixty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w ith craniocerebral CT,conventional MRIand DWIat different times,imaging (including CT and DWIw ithin 48 hours)features and ASPECT scales were analyzed. Results:The focishowed strong signalhomogeneity after attacking in three days,especially in 12 hours,while CT and conventionalMRIcouldn'tdemonstrate the signals;itpresentedm ixed strong signalafter the attack from eight to 20 days;and the signal disappeared around three weeks.The sensitivity of DW I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acute ischem ic stroke was 36/39=0.92,the specificity was 15/23=0.62.Conclusion:DWIshow a higher diagnostic value for cerebral infarction atsuper-early stage.

stroke,acute,ischem ic;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ASPECT scales

R743.31

A

1004-6852(2015)06-0152-02

2014-10-28

魏晓辉(1965—)女,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核磁共振。

猜你喜欢
敏感性特异性缺血性
管家基因突变导致面部特异性出生缺陷的原因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丹参叶片在快速生长期对短期UV-B辐射的敏感性
钇对Mg-Zn-Y-Zr合金热裂敏感性影响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重复周围磁刺激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非特异性ST-T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