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索

2015-07-21 01:26李欢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5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独立学院

李欢

摘 要:近三年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二种倾向,一方面每年700万左右的大学生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他们在人力市场上较难寻找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也较难寻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较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整个国内人才市场上,上千万的企业却唏嘘一片,人才难求,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由此,高校如何培养现代企业实用的专业人才,真正满足社会人力资源之需?已成为高校教育迫在眉睫、重中之重极待改善与解决的课题之一。据此,尝试就独立学院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5-0125-02

1 调研现状

2014年7-8月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管理学院在校生,对往届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六大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发出了900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了766份,回收率85.11%。对其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便于我们了解目前独立学院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教育的一些现状。

1.1 工作岗位的选择

766名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业务占35.25%、技术占17.89%,管理岗位占26.11%,其他教育、生产、其他岗位都占比较少,具体见图1。由此反映出社会上对业务、技术、管理岗位有较大的需求,也可反映出学生们的就业取向多为这几个方向,尤其是业务岗位占比最高,受到企业和学生的喜欢。

1.2 各项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程度

在表1五项能力对就业重要程度的评估中,学生们的选项,按重要程度依次是人际沟通(占68.41%)、社会实践能力(占65.01%)、专业水平(占28.33%)、计算机应用(占28.33%)、外语水平(19.58%)。可见,毕业生通过工作实践,发现社会实践能力及人际沟通的综合素质在工作中是最重要的。

1.3 根据专业及兴趣择业

在多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择业,只有的3%学生选择“很大程度”,16.71%学生选择“较大程度”,36.42%学生选择“不大”,25.72%选择很小,选择“没有”占11.62%。由此判断,学生基于就业现状或现实情况,只有近20%的学生较大及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择业的。

只有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专业理论对自己就业有很大的作用,有40%的学生认为较大,42%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小,10%认为很小。由此也不得不感叹大学本科四年的专业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即学以没有真正的致用。

2 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借鉴

如何做到将专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本地区哈淘电商培训学校,其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方面做得较成功,值得借鉴。该培训学校于2013年年底由一皮具公司老板投资创立,其初衷是苦于人才市场上招不到合适的电商人才,而行业和公司又急迫需要。二难之下,企业老板从公益办学的角度出发,决定自己来培养一批实践性强的电商人才。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企业从大专院校里,召集了11期电商专业或对电商感兴趣的同学,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期间不收取学费,免费提供住宿和水电费(工厂宿舍),只须学员自己承担每餐约4.5元的就餐费。培训课程包括:军事训练三天、电商基础课程、淘宝天猫、外贸课程、诚信通课程、微营销、微信公众平台、企业团队及企业经营模式改造、户外拓展、演讲达人赛、社会实践等不同特色的课程。授课形式有讲授、实践训练、小组竞赛等;同时根据学生的专长及兴趣爱好来授予不同方向的课程,如电商推广、电商策划、美工等不同方向。

一年多下来,总计培养了近2000名电商实践型学员,全部输送到当地中小微企业,他们一到企业就能直接融入工作、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反响良好。也由此,本只是抱着公益办学的理论,服务本企业本行业会员单位的初衷,以2000元一个人才培养及推荐费向企业收取,居然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一致认为这种模式挺好,人才实践性强,希望能更多的输送满足企业真正之所需。而且据企业反馈情况看,该电商培训机构推荐的学员,薪酬普遍在3000元/月以上,有些甚至没几个月就直接担任了项目的主管或经理。

3 培养方式和方法

3.1 引发问题的思考

电商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现实问题:

(1)90后学生是真不愿意学习吗?学习的形式和内容是否真正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引发了他们的兴趣?

(2)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真的不愿意传授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吗?是什么造成师资资源的局限?

(3)企业真不想给员工较高薪酬与福利吗?不愿意给员工发展吗?是什么制约了企业在人才方面的选择?

以上几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究其深层次的原因不是点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与教育面的问题。

3.2 实践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

(1)校企工作相结合,促进教师成长:大学教育一定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尤其是专业实践性方面要加强。大学教师在教学之余如能去到企业,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工作中实践,再将实践的经验传授予学生。此时,教师会更了解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哪些知识更应该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教师的个人成长,对教学会有相当大的直接促进作用。

(2)校企实践性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个体并不是天性懒惰、不好学不上进、不讲道德,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孩子价值观和兴趣的引导,才是教育的关键,应多去启发大学生辩证独立思考能力。针对教学设计上,不能纯理论的授课,要以故事、案例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针对独立学院已有一批校企合作基地,可让学生多去企业实地参观、考察、观察,甚至可以将一些课程,比如物流、人力、电商等专业课程,可以直接搬到企业的生产现场、人才市场、营销现场讲授,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真正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运用的思考。

(3)在校园承办、协办专业社会项目,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须加强校企更实际的合作,比如对企业有产品或服务想通过学校资源进入校园,则学校应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策划、宣传、营销过程,并把它设计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历练项目管理与市场运作能力,形式可以多样化,也可与企业联合举办相关竞赛,对增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自主学习意识起着决定性促进作用。

(4)把学生理论课程与职业生涯结合,让学生自觉在专业岗位实习:应把学生“专业岗位”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坚持“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为原则,可共同设计课程与实习,共同安排老师授课与指导。在独立学院工科专业基本已经按此实行,比如电力、电气专业,将学生统一分配到电力局实习。管理类专业也可效仿执行,尽管我校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近1000人,但校企合作单位也是有几百家,针对一些专业岗位学生与企业双方双向意愿选择的情况下,也可执行,在学生大学四年中也可尝试阶段性到企业实习,因为只有到了社会到了企业工作后,学生才更深刻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才更珍惜校企的学习资源。

(5)与企业共同就某些专业,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更强的专业培训:针对一些社会极缺或实用性要求极强的专业岗位,比如电商、财会、市营、人力方面的一些专业岗位,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设针对性更强的一些实用性课程。比如可由人才市场的运营经理给HR学生上一些课程,就猎头、简历筛选、如何有效面试等工作环节给HR专业学生,进行面对面讲授或身临人才市场现场演练等。学生对实践性及现场演练课程的兴趣,远比在纯教室上的理论课程强,吸引快、运用广,综合应用能力及学习兴趣会极大得以提升。

(6)企业及社会活动,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承办:经济发展至今,行业及协会、企业的一些论坛、竞赛、招聘会、展会等活动已经是层出不穷,丰富多彩了。当地高校要着重将这些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社会活动也非常欢迎大学生在人力、智力上的参与。双方如能沟通协作目标一致,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一定会将活动举办得更具特色、创新,从而学生也能在活动中增强组织、协调、应变、统筹等综合素质及能力。在这方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近几年一直承办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广州南方人才市场、花都人才市场的大中型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会及花都区其他相关活动。活动除了有二三个指导老师指导外,其他从活动的策划、计划、组织、执行等由学生全部完成,举办得非常圆满并极具特色。

4 结论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最具活力的一代,其学习与创新能力是不可低估的,因此,如何将学校与社会资源进行真正有效整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让他们学以致用、学有所思,学有所长,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该是每所独立学院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旭穗.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5).

[2]姜大源.职业教育的通用教学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26.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独立学院
高职学生个性特征及职业能力调查与分析
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基层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工作的思考
独立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