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阅读积累强化理性思辩

2015-07-21 06:57徐桦君
关键词:人品作文题文题

徐桦君

2015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的作文题如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与2014年的作文题一样,2015年的试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型和理性材料,符合当下考试作文命题的大趋势。

新材料作文题实际考查学生的两个能力:解读材料能力与写作能力。要写好作文首先必须正确全面读懂理解材料。

2015年的作文题是提供观点型的题目,观点就在材料里,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对考生而言本不存在审题难度;但其内容在文学史上被称为“颜文两争”,是一个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涉及了许多学术味浓重的概念,所以必须厘清这些概念的内涵。一是言,言即文章,也可以理解为说的话。二是文,文就是文章。三是人品,人品即人的品质、人的品格。四是格调,这里泛指一切作品的艺术风格。五是趣味,指情趣、旨趣、兴趣,在此处应该理解为审美的趣味。六是艺术家,指具有较高审美能力和娴熟创造技巧并从事艺术创作劳动而有一定成就的艺术工作者,既包括在艺术领域里以艺术创作作为自己专门职业的人,也包括在自己职业之外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是一个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文题有两段材料,第一段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人与文的关系,强调的是品味,突出的是人的性格对文风的影响。第二段侧重于从道德层面讨论人与文的关系,强调的是品质。这里有互文的因素,不是说谈人文一致就是从审美角度看,谈人文不一致就要从道德层面看,而是这两种相对立的关系都可以从审美要素或道德要素讨论。

文题的提示语里有这样一句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句话非常重要,传达出了命题者的“命题指向”,也即考生必须“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此”指的就是材料里阐释得清楚明白的三个观点: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赞成文未必如其人,或赞成辩证地看文如其人与文未必如其人。三个观点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要是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议论,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这里的文品,可以理解为一部艺术作品所具备的美学品味和道德品质特征,而非字典意义的文品),都算切题。

文题虽然主要针对人与文展开讨论,但是因为题目中提到了“艺术家”这个概念,所以,这个“文”的外延可以扩大到艺术作品这样的大概念,或者说,是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绘画、音乐、舞蹈、喜剧和影视作品,都可以算作在命题的范围之内,符合审题要求。

此外,文题还呈现出一种新的态势,具体表现在引导阅读积累和强化理性思辨两个方面。

一、引导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实质上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积累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怎样积累?扩大课外阅读是主渠道。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一点一滴地吸纳人类优秀的文化精华,并逐步内化为个体的基本素养。然而,高考的重压让这样一条本来人人皆知的积累途径变得陌生起来,直至无人问津。阅读、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博取分数的工具,而不是个人精神思考的载体。一些教师极力倡导作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死记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经典材料,学生也热衷于学习所谓快速作文制胜秘笈等。师生心灵的浮躁以及作文的模式化、功利化、世俗化,使诸多学生忘却了课外阅读这条积累语文素养的绿色通道,脑中少积淀,笔下缺情感,心中乏爱意,成了知识考试的机器。而2015年的作文考题,给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真是当头一记棒喝——此路不通。

2015年命题设置的话题较为专业,只有以广博的阅读积累作基础,方能写出好文章,拿到高分数。假如只做考试题目而无暇顾及课外阅读积累,不用说未能完全理解题意之考生,即便是把握了题意但无贴切之事例、不能展开理性阐述分析之考生,也只能得“二类卷下”的分数。请看下面这段摘自高分作文《文如其人,未必》中的文字:

而在为人处世上犯错而辱没其艺术品高雅的艺术家也大有人在。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让-雅克·卢梭,写出过《忏悔录》《社会契约论》这样伟大的作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但他的私生活却极其不堪;同样不堪的还有奥斯卡·王尔德,这位写出《莎乐美》和《道林·格雷》的唯美主义者,他的情史简直就是文学史上的头等耻辱;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他的作品人尽皆知,但他作为有妇之夫主动追求孙多慈的行为也是难称高尚;再如名列宋代书法四大家的蔡襄,能与苏轼、米芾、黄庭坚并称,其作品艺术价值自不待言,而他贪官的形象亦深入人心。我想,无数的例子已经说明艺术家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段文字引例经典,语言老辣,感悟深刻,阐述有力。试想,没有广博的阅读积累,能产生这样的作文语段吗?因此,今年的作文题可谓起到了引导师生积极主动广泛阅读以增加文化积淀的指挥棒作用。

二、强化理性思辨

理性思辨主要指思考、判断、辨析、推理以及质疑等具有周密逻辑性的思维活动。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组织或者个人,必须学会思辨才能够进步、发展和壮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思辨能力己成为当今时代对每个公民的普遍要求。无论从高考考场作文的要求看,还是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来说,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迫在眉睫。而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到高考抒情类文体可以得高分的影响,学生写作只重视“个体内省”的取向,凸显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张扬个体的“真情实感”,过分偏向以感性思维模式作为写作生成的机制,再加上学生自身涉世不深的阅历以及浮躁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理性思辨能力较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不擅长说理,不能较客观辩证地看待、分析问题,写议论文以叙代议、例而不议、说理空泛等问题比比皆是。而2015年的作文题对现实的作文教学也是一次响亮的警示——必须重视理性思辨。文题材料文字简洁,中心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从以往对伦理关系、道德情操、诗意精神的探讨,进入到对人文思辨性的研读,不论是文如其人,还是文未必如其人,抑或辩证地看待文如其人与文未必如其人,要分析、思考与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写出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就需要具备思辨性,思辨性的有无直接决定所写文章的优劣高下。请看下面这段摘自高分作文《且以作品论英雄》中的文字: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并不在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作者对于人品与作品,没有简单地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辩证思考理性分析,客观阐述,以理服人。试问,没有理性辩证之思维,会有这般令人击节赞叹之文字吗?因此,今年的作文题可谓起到了强化师生更加重视培养理性思辨能力意识的指挥棒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2015年的作文题虽然呈现出了新的态势,但有无法忽视的遗憾。一是文题内容过于专业,需要考生有大量的关于文与人的阅读积累,正如读莎翁的作品还需要读莎翁的经历,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过高,这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实有勉为其难之感。二是文题明白提供三种观点供考生选择写作,且内容过于专业,考生审题立意空间受限,不利于考生生活积累与体验的唤醒与激活,不利于考生发散思维的发挥,也不利于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文题内容指向书堆,与当今国内国际教育提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大趋势有点相悖,似乎未能全面反映引领教育改革风气之先的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新风貌。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品作文题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现代仪器与医疗》2021年第27卷文题索引
《天津护理》2020 年第28 卷文题索引
《中成药》2019年第41卷第1~12期(总第472~483期)总目次 文题分类索引
诗品出于人品
吃饭见人品
《中成药》2017年第39卷第1~12期(总第448~459期)总目次文题分类索引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分手最见人品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