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实现语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2015-07-21 06:57夏建梅
关键词:预设笔者文本

夏建梅

通俗地来讲,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教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教师就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和点拨,从而让课堂教学故事很好地展开。

面对课改,笔者起初也很不适应。刚到学校,正逢我县大力建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题的课堂文化,课改要求教师将课堂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然而,导学稿简单的程式化训练题,总让人觉得缺少了语文课该有的美感:上课有时仅仅停留于导学稿的讨论,学生的学习只能停留于表面,浮躁而没有真正提高其语文素养;听一些教师的公开课,总觉得语文课该有的语文味丢失了。无论何种上课模式,初中的语文课总得有一些深度,有点内涵。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在合作学习中变得更丰厚、更有张力,语文味更浓郁?如何更好地运用导学稿呢?这是笔者苦恼的问题,也是苦苦思索的问题。导学稿毕竟只是一张纸,如何将它用好、用活,在二次备课时,需要我们精心准备的。若要细读文本,探幽索微,提升语文味还非得追问不可。所谓追问,就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追问,历来与教育行为共存,孔子的“循循善诱”,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乃至当今我们常说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其行为实质就是追问。那么,如何设计追问才能挖掘文本深度,丰富语文课堂?这就要结合文本特点找到点。

一、粗浅、平常问题上预设追问

一堂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如果没有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只是一些思想的碎片,可能会缺乏广度和深度,学生的感悟更无从谈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追问,并尽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地解读文本。

导学稿编制时不能太细碎,否则上课变成对答案,语文课的语文味丢失了。那么,如何挖掘文本内涵呢?在二次备课时,在原有粗浅、平常问题上可事先预设一些追问。在上《信客》一课时,在导学稿上,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即给信客建立档案,其中有一项:“信客”名什么?学生展示时眉头紧锁,回答不出。其实这是我们预设好的,教师这时赶紧追问:信客为什么没有名字?学生马上恍然大悟,有学生说:本文写的是一门职业。有学生说:信客太普通、太平凡,没有什么名气。那么平凡的人,只是一种职业有什么值得作者写呢?教师的追问紧接而来,不经意的一个个小追问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原来《信客》作者所传扬的正是一种默默奉献、恪尽职守、忍辱负重的普通人精神。

可见,“追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使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成效;“追问”是实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桥梁,让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有照亮课堂智慧之窗的魅力。

二、意外、错误处抓住时机追问

课堂是孩子们的课堂,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场面,对此笔者也深有体会。还是传统课堂的时候,有一次优质课比赛,笔者准备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节课。事先,笔者进行了精心备课,多次试上课,原以为万无一失。没料到,在笔者提出:作者观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论据是几类有信心改变中国的中国脊梁时,有学生指出:没有明确的人名,论据不充分。为了赶进度,笔者只是匆匆做了回答,但那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整堂课始终举手,笔者也非常紧张。现在试想,如果当时能停下来,追问:几类人为什么不能证明观点?你试着来改为几个人,你认为这样效果好吗?虽然可能无法完成准备好的上课内容,但智慧的火花就在不经意间碰撞出来了,由此推断,笔者失去了一次大好时机。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因而现在的课堂,笔者留意着课堂的一切细节,并有强烈的主导意识和追问意识:用心倾听,敏锐捕捉学生答问的倾向与不足;机智地作出反应,组织整合新问题,尽可能抓住一切时机。在上《云南歌会》学校公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景?结果有学生立即站起来回答: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他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一模一样。如何办?笔者沉住了气,微笑着说:你从参考书中找来的答案吧?那你说说这个答案好在何处?那学生立刻思索起来,随机说:用了对偶,句式整齐。我立即又问其他学生:有补充吗?于是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语言简洁;有的说用字准确;有的说用字生动,并举例“漫”,生动写出了女孩悠闲、快乐的姿态。大家讨论得不亦乐乎,原本一次失败的上课经历,因这一追问而让课堂活了。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从中笔者感悟到:我和学生的语文能力都进步了。

在课堂意外处、学生回答错误或提出疑问处适时追问,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语文课堂也在合作学习中变得更丰厚、有张力了。

三、无论何时必须有效追问

追问当中的有效就是教授者有成效,学习者有收获,二者应是均有所得。这是与有效教学相一致的,有效教学也就是要让教者行之有效,学者学之有果,否则只能视为无效教学。笔者曾经听过一堂课,教师反复问学生:老师帅吗?老师是否风度翩翩?这些问题除了博得一些笑声,活跃一下气氛,对于教学毫无意义。从此,笔者时刻警醒自己,一堂课四十分钟,尽量不能出现无效环节。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你能体味苏轼当时的心情吗?有小组展示悠闲,有小组说悲凉。这时矛盾出现了。笔者就抓住矛盾追问:苏轼为什么会如此之闲 呢?有的学生说:他没有公务在身。笔者紧接着又追问:既然如此之“闲”,苏轼是不是真的就那么安适自在呢?请仔细品读文章末“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是什么意思?学生说“罢了”。笔者继续追问:从“罢了”这个语气词中,你又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于是,学生脱口而出的是“苏轼被贬的凄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这些复杂的情感,他们对苏轼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用一系列追问体味作者微妙的心境,能使学生的文本阅读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可见有效的“追问”能强化阅读氛围,让学生投入到文本的阅读之中,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乐之者”;有效的“追问”也能搭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在探索中顿悟,使之“柳暗花明”;有效的“追问”更能引领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使之“一览众山小”。

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课堂追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以学生为本,让课堂追问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实际性的提升,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预设笔者文本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