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涵:用你对世界的认识去影响他

2015-07-27 11:02余慧娟邢星
人民教育 2015年21期
关键词:校长读书德育

余慧娟 邢星

华润最近收购了英国的TESCO超市,这里有一个管理文化冲突的问题。”郭涵站起来,从包里拿出最新一期《中国企业家》杂志,“这个杂志办得很好。”

她穿一件设计简洁的半身职业裙装,外搭纯白西服外套,简单,干练,透着准确的分寸感,和她的说话风格一样。

“华润面临的文化冲突是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我们集团化办学也会面临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冲突。看看人家怎么解决问题,再想想我们的问题怎么解决。”郭涵说到这儿,也许才让人感到我们是在采访一位中学校长。

采访前不久,一篇题为《北京一零一中学:高考满分作文的“摇篮”》的文章在网上热传。起因是在2015年高考中,一零一有8位考生获得了语文大作文满分。这个成绩并非偶然。近年来一零一的高考文理科语文平均分持续居于北京市和海淀区前列;2010年海淀区共有10篇满分作文,其中6篇来自一零一。高考满分作文背后的诀窍是什么?这篇文章把“读书”列在首位。而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也和郭涵这位爱读书的“文化校长”密不可分。

校长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还要读企业家的书?

《人民教育》:有人戏称“这是一个全民不读书的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出现后,大家对电子移动终端非常着迷,娱乐、社交和“快餐式”阅读占据了主导。在这种背景下,您如何坚持自己阅读并带领老师和学生阅读?

郭涵:关键是校长自己要爱读书。校长的内心有了文化向往或文化自觉,读书这事就好办了。记得从上小学到现在,读书一直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当了校长,想让老师学生多读书,也就成了我的“自然动作”。

在一零一中,我一直主张在学生中开展阅读。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生自己组织读书报告会,办阅读季……校长的引领很重要。如果校长自己不读书,去推动别人、影响别人怎么可能呢?

《人民教育》:校长多忙啊,怎么有时间读书?

郭涵:校长“忙”,没错。今天哪里有不忙的校长啊!但是,读书本身就应该是校长“忙”的一部分。并且,读书是随时随地的事情。茶余饭后,难得的节假日空闲,都是我自己的“阅读季”。另外,除了“爱读”,还要“会读”。我看书看得比较快,而且喜欢在上面画画写写,就觉得好玩儿,也很有收获。

《人民教育》:校长需要读什么书?

郭涵:读书最好还是要读经典,读名著。人啊,跟谁在一块儿很重要,读书就是与谁为伍、跟谁对话。人生在世,不图钱财,可总得跟那些思想家、文学家对话啊!而做校长的,更要和历史上的中外教育家对话。这种对话,就是阅读。真的,每当我潜心阅读的时候,书的作者好像就在我身边,在我眼前。

读书还要看校长关注什么事。为了改革,为了管理,企业管理类的书有时也会给我们做校长的很多启示,我把它叫作“治理能力迁移”。我总觉得,企业家改革的步伐要比我们快,他们承受的压力也比我们大。所以,他们改革的热情、思路和方法等就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也很有借鉴价值。

然后就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书。我不同意这是所谓“无用之书”的说法。恰恰相反,它有大用,能“久用”。因为,它是沉淀之后的思想精髓。这些东西读多了,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它就会走进你的头脑,帮助你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细想起来,很奇妙啊。

教育领域的书当然更要读,要经常读。既要读旧的,也要读新的,这是校长的“必修”啊。尤其是中外教育史,可是要好好读!

我还坚持看《人民日报》,我不但喜欢它的文字,更喜欢它的高屋建瓴,它的家国情怀,它的纵横捭阖、全球视野。有几本杂志我也爱看,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最近讲股市那期,给我提供了透彻分析问题的范例;《中国企业家》杂志访问了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他所谈的“一带一路”“互联网+”,我印象很深。

我想要说的是,在阅读中,有好多东西看起来好像与教育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可以为你提供很多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角度,这就是刚才我所说的“治理能力迁移”。校长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角度非常重要。每个学校都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最后都要校长拍板、做决定。我们要通过阅读明白中国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理解教育政策背后政府的考虑,这是校长应有的高度或境界。

《人民教育》:所以校长读书主要是解决思维方式的问题。

郭涵:对。我觉得思维方式特重要。比如我们办人文实验班的基本目标,不是培养什么“文科状元”,我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培养,未来有一批人、哪怕少数人能够在思想文化领域影响我们国家,影响这个世界,甚至影响历史。这一点,实在太重要了!所以实验班特别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民教育》:您选书的标准是什么?

郭涵:首先是自己的关注方向。通常,我平时关注什么,就会去阅读什么。后面以我的阅读时间顺序列了一个最近几年的阅读书目,你从中可以看出我阅读的“与时俱进”,也可以看出我一以贯之地关注什么和阶段性地关注什么。此外,我也要看作者的经历,看他思考问题的深度。

一零一的前身是1946年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几经辗转、更名,1949年,学校从革命圣地西柏坡迁入北京;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现在每一年,一零一都组织师生赴西柏坡开展革命理想教育,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前举行高三成人仪式。

不是学生不喜欢德育,而是我们怎样做、做什么样的德育?

《人民教育》:大家都觉得现在的德育很难做,孩子很难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爱国、担当、感恩……全是难啃的硬骨头。一零一是怎么克服困难,实现育人上的成功的?

郭涵:今天的德育很难做,没错。用心去做,德育就能做好。我时常想,今天的年轻人,他们对职业不会从一而终,他可以随时跳槽啊。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这就是道德品质。在一零一,我见过太多的学生,他们当年高考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在一零一得到了太多太美的德育熏陶,一零一为他们打下了永不消褪的精神底色。长大后,他们在职场上表现得非常出色,德才兼备。几十年来,无数的一零一畢业生,他们总是以“一零一人”为自豪。想起这些,我内心总是涌起一种责任感。所以,德育在中小学阶段实在太重要了!

当然,德育的内容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我们尤其重视红色文化、公民文化、生命文化这三个领域。红色文化讲一零一传统;公民文化主要讲规则意识,还包括公益文化、领导力;生命文化讲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对自然、对动物的热爱。

《人民教育》:我们听说一些学生甚至老师听到“传统”“主流”就有点抵触,学校因此做德育的积极性不高,产生一种“他们喜欢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的教育倾向。

郭涵:别的学校我不清楚,但一零一不是这样的。比如,长期以来,我们都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组织学生去西柏坡“寻根”,我们强调的就是“传统”,就是核心价值观。学生老师往返很辛苦很艰苦啊,可学生老师都非常高兴。学校的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人啊!未成年人有两大特点,一是淡泊传统,二是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校一定要坚持正面的东西,引导他们。

德育不能死气沉沉,年年老是三月学雷锋、五月感恩母亲节。比如,我们每年两届运动会都很有创意。学校有运动会主题,每个年级、班级也都有。2014年运动会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自行设计,把“公正”“民主”等丰富元素从入场式一直贯穿到比赛结束,自始至终表现出来。他们事先要学习很多东西,这就不仅仅是开一场运动会了。

《人民教育》:德育各个学校都在做,一零一是怎么做出效果来的?

郭涵:首先,“大道理”还是要讲,要内化于心。每年工作要求中我都会强调:课堂上必须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中学生阅历少,判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学校一定要多给他们积极的影响,这是基本要求和做法。

最主要的是外化于行。“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一定要反反复复去做。这种“反复”不是运动式的,不是为做而做的敷衍,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规范、要求、活动、环境……它一直在这个校园里,一直在。

《人民教育》:为什么特别强调生命文化?

郭涵:教育的根本是对生命的培育。首先要珍爱生命,包括珍爱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大自然的生态。

我们的学生去北京松堂关怀医院,给年迈甚至生命垂危的老人送去温情。我们的学生去“太阳村”,给服刑人员的子女送去生命的关爱。每当听学生讲起这些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感动和敬意。其实,一个人,如果他学会了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敬意和爱心,他本身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德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环境,创造契合孩子天性的教育机会。教育,和天性契合很重要。

《人民教育》:现在有个别孩子在面临中考、高考压力或遭遇挫折时,轻易地就选择放弃生命,学校怎么预防这种事情?

郭涵:生命教育要随时装在校长心中,寻找教育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心胸。

比如这次田径世锦赛,十项全能冠军伊顿在100米、400米、110米栏等几个跑步项目上都拿到了高分,可是他当年为什么练跑步?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没有钱坐车,结果跑步练成世界冠军。这学期学校工作会上我讲了这个事情,讲到体育工作尤其要突出生命教育。我就是这样随时去讲,让干部、老师和学生明白人生就是要战胜很多困难,告诉他们别人在遇到困难后怎么去做。

今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梁灿彬教授为一零一高二年级学生作了一次名为“相对论与星际穿越”的物理讲座,奇点、黑洞、四维空间这些专业词汇频频从孩子们口中冒出来。4月中旬,瑞士举办了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一零一中学有8名学生参加,4个项目组取得了两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3月28日,第35届“中外教师科技教育创新论坛”在一零一召开。更早一些,一零一连续承办了2012~2014年两届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林匹克青年营。再加上我们坚持了20年的、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施光南艺术节”“12·9演唱会”,还有刚才我说的经常性的各类大型高端讲座等。从大的方面讲,这些都和生命教育相关联。因为,学校营造的是乐观、向上和宽松的办学环境。环境,对生命的影响是无形而有力的。

“世界很广阔,你要把他往高处推,并用你对世界的认识去影响他”

《人民教育》:您經常给老师们开非常高端的讲座,引导教师要有高度,这是基于什么考虑?

郭涵:不瞒你说,十年前,我受过一个刺激。我们请来一个人给老师们讲奥运会,效果不好。后来开教代会的时候,老师们提意见:“希望学校开的讲座要有档次。”从此,学校层面,每学期开两次讲座,我亲自请人,内容我亲自定。另外,我们各个部门每学期都要搞很多高端讲座,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军事的、文学的,可以说应有尽有。

作为老师,除了教育,他还需要知道别的,不能只是备课、教学。世界很广阔,你要把他往高处推,并且用你对世界的认识去影响他。

《人民教育》:您也特别重视给学生开讲座。

郭涵:我特别希望学生眼界宽厚。眼界宽并不表现在通过互联网知道很多具体的事实,而是尽量打开思维,提升思维的高度。我想一个学生在学校6个学期如果能听上几场十几场好的讲座,他将一生受益。

比如我们请过好莱坞著名华裔作曲家王宗贤讲《音乐与电影的华丽探戈》、请世界著名建筑师渡堂海讲《聆听自然的呼吸》。他们讲的学生不一定都能听懂,也不一定所有学生都在听,但是总有一些人在听,总能听懂一些,不知道哪天、哪个人就会说:“哦,中学的时候我听过这个人的讲座。”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我们各个年级、班级都开讲座,年级针对普遍问题开主题讲座,每个班级有家长的资源。

《人民教育》:一零一出去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郭涵:我们的学生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敢说。他们不惧怕权威,我觉得跟他们见得多有关。这就是我希望他们眼界宽厚的原因,也是他们迷恋这个学校的原因。

我们的学生正派、大方、大气、厚道。厚道,在今天特别宝贵。他们具有兼济天下的情怀,具有未来担当人才的基本素养。

我们的学生体育好,因为我们很重视体育,不光是制度保证、内容保证,关键是学校传统的作用。我们体育、艺术都很好,为什么?我喜欢。因为我喜欢,我更理解“全面发展”的道理,推进起工作来力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校长一定要丰富。这个我必须要感谢学校。我中学在一零一上,那是“文革”当中,班班自己组织体育锻炼。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什么叫校风?一所学校会留给学生什么?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是什么?

《人民教育》:刚才讲到学生很迷恋一零一,除了可以开阔眼界,还有其他原因吗?

郭涵:环境。这个学校好玩儿。学校有4个荷花池,学生们假期出去,把从五湖四海带回来的水灌到里头。春天荷花还没长起来的时候,航模小组的飞机呜呜呜在湖上转。我办公室对面的山坡上有一个小亭子,经常能看到不知道哪个班级又在那里上课。大雪天我们可以停课,给他们时间,出来疯玩儿。学校就是充分利用这样的教育空间。我觉得,学生喜欢这所学校是因为学校给他的东西他接受了,他很快乐。

近几年,国家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名校集团化办学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目前,郭涵管理着北京一零一以及上地校区、双榆树校区等5个校区,她有哪些经验和建议呢?

一个校长的管理范围应该有多大?

《人民教育》:集团化办学怎么处理学校文化的差异?管理怎么融合?

郭涵:今天的不少校长都快变成“师长”“军长”了,很累。我们有农村校、新建校,有区内的、区外的,有基础薄弱校,也有比较好的,差异真的很大。定位是首要的。校长要根据一所学校的起点和历史去定位,在它现有基础上提出新目标,实事求是。然后就是制度,制度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学校文化一定要“内生”,别人的经验拿回来也要吸纳、改造成自己的东西。

《人民教育》:校长不好当啊。

郭涵:责任太大了。首先是校长工作边界问题。一个校长究竟能带多少学校?现在几个校区责任都在我身上啊,我们这些人做事标准又高,学校给我了,总要有所提高。我觉得每个分校有自己独立的法人代表会更好,需要责任分担。我们接管了一所农村校,更理解教育均衡的必要。均衡怎么去做?运行过程中有哪些问题?我们有责任提出来。

“人”是另一个问题。一定要关心人。我们現在管理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激励机制。老师、校长增加了这么多工作量,他所得的待遇和他的付出匹配吗?远远不匹配。

《人民教育》:一零一怎么解决教师待遇与付出不匹配的矛盾?

郭涵:首先,校长必须要意识到:老师这个群体在变化,激励机制也要变。一零一现在做“专业和文化激励”,比如帮助博士教师出书,请我们自己的特级教师开研讨会交流心得经验,鼓励每个老师“微创新”。老师群体的经济、文化层次整体在提升,他们工作,很多时候可能不是为了物质奖励,而更看重事业和成就。因此要把学校工作变成教师自主的专业发展需要,这就是“专业和文化激励”。

另外,校长要“心中有人”。每个老师的成就,大的、小的;每个老师的困难,孩子升学、父母生病……哪怕学校很大,有几百位教职员工,校长心里要装着所有人,从老师的角度去考虑他的难处,并时时为他的成就由衷地高兴。

《人民教育》:工作和生活,您怎么分配时间?

郭涵:工作和生活是交融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也是工作。

《人民教育》:如果有新校长请您给他几条建议,您会建议什么?

郭涵:首先要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敬畏。新加坡校长任命书上写着:“你的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中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他们依赖你的引领、塑造和培育,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如果校长领导着三千名学生,这可是三千个稚嫩的生命啊!他们背后还站着上万个家长呢!所以,校长的工作常常是如履薄冰,容不得任何失误。

然后,要遵循教育规律。我们千万不能做违背规律的教育!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尤其在功利化的今天。

至于人品、修养、读书,不仅仅是校长,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要争取“全优”。

《人民教育》:您认为什么样的校长是好校长?

郭涵:你领导的这所学校,你走的时候比你来的时候更好,这应该是好校长的标准之一。

猜你喜欢
校长读书德育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我们一起读书吧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