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有创,享受生命成长

2015-07-31 19:39王茹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坡坡叠词槐花

王茹芳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文章如诗般清新流畅,语言如诗歌般富有韵律,读完文章,第一感觉就是,要带着学生美美地读好它。因此,“以读代讲,读中体会,读中悟情”是本课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学也都是这样进行的,这也考虑了学情的需要。文章的语言如此美,你用不够美的语言,或是美得学生无法理解,让学生坠入云里雾里的“美言”来诠释,那不就是舍近求远,画蛇添足吗?还不如让学生想象那情景,通过朗读来表达。生态课堂中,我们就是要顺应学情,充分珍视学生的需求,更多地思考学生的“学”。

以往的教学都是这样进行的。生态的课堂不应是一潭死水,应该不断流动、纳新,呈现流动的节律。那么,如何在原有教学的方法上创新,在课堂上生成新的资源、新的生长点呢?这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学语文,我们不光要学习作者表达了什么,还要知道作者是怎么表达的。课标也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运用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它是终极指向。这篇文章写得就像一首散文诗,“品味文章诗化般的语言,尝试迁移”不就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与生成点吗?于是我揪住朗读与体会作者的表达这两根“小辫”,与学生一起投入书声琅琅、神思飞扬的课堂。

一、欣赏“全景图”与“特写图”,读中悟法

1.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先请同学说说要美美地读有哪些方法,而后小结:如临其境,边读边想象,这是一种读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2.在实践中学以致用。一句一句地朗读、想象,相机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

第一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

(1)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这样才能想得生动、形象。“山”和“坡”同学们都知道,“洼”和“岗”用三年级学生能理解的语言点拨:洼是槐乡那里低下去的地方,岗是槐乡那儿低矮的小山或土坡。

(2)再引导学生依据文字进行朗读、想象, 体会叠词之妙。

①师问:作者没有说“山、洼、坡、岗”,而说“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你从这里体会到了什么?(到处都是槐花,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体会叠词“白茫茫”的表达效果:槐花的多而美,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远远地看不到边。

(3)联系叠词,再想象槐花似瑞雪初降的景象,而后指导朗读。

第二句:“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

(1)领会表达方法之二:运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的效果,想象画面,进行美读。

①找出“什么像什么”。

②怎样抱才会形成“玉雕的圆球”?请学生说说脑海中的画面,再出示槐花图,领会到一个“抱”字,不但把槐花写活了,而且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一种挨挨挤挤、生机勃勃的美。

③指导朗读,在朗读、评价中明白“玉雕的圆球”这个比喻表现出了槐花的颜色、光泽、质感,如此地富有美感。

④找出“什么如什么”,明白作者在描述时主要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接着出示“小辫图”,增强直观感知。

(2)同样的槐花,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觉?

学生答后小结:联系苏轼的《题西林壁》,明白作者看的角度有远有近,有整体看的,有部分看的,联想到的事物也就不一样了。

(3)看槐花的其他图片,尝试用修辞手法来描绘。

用句式“有的槐花______,像______。”或“槐花姿态万千,像______,像______,还像______。” 说一说。

二、感受“整齐的句式”“诗化的语言”,尝试运用

1.作者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槐花盛开的情景,语言也很美,有叠词的运用,有形象的比喻、拟人,句式也很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们再次朗读,读出这整齐句式的节奏。

2.我们把句子分行排列,更觉得它像诗。

洋槐花开 / 山山洼洼 / 坡坡岗岗 /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此时把“分行”过程通过课件来个“直播”,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哇,作者的文字真的像一首诗!原来诗并不神秘,它有时竟可以这么简单!)

在学生产生这样的认同感,兴致勃勃时,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迁移,尝试诗化的表达方式。

(1)如果我们靠近这个村子,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你可以把目光放到屋子前后,村子边,大路口。(每一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种着槐树,开花的时候,每一棵树都是那么美丽动人。可补充优美词语:披银戴玉、琼枝玉树等。)

(2)用比较整齐的句子分行排列,尽量用上叠词。

(如:家家户户 / 房前屋后 / 种满洋槐 / 如披银戴玉 / 棵棵美丽动人)

(3)出示“一_____”槐花,让学生填量词。哈,这对学生来说太简单了!这些叠词分起行来,也是诗句呢:

一朵朵 / 一团团 / 一簇簇 / 一条条 / 一束束

(4)联系刚才展开想象说的句子,引导学生用相等的字数表达,这样整齐的句式分行出示更像诗了:

像串串的项链 / 如晶莹的吊灯 / 似叮咚的风铃 / 若翻飞的蝴蝶……

(5)看,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一首优美的小诗从你们的嘴里流淌了出来:

洋槐花开 / 山山洼洼 / 坡坡岗岗 / 似瑞雪初降 /一片白茫茫

家家户户 / 房前屋后 / 种满洋槐 / 如披银戴玉 / 棵棵美丽动人

一朵朵 / 一团团 / 一簇簇 / 一条条 / 一束束

像玉雕的圆球 / 如姑娘的小辫 / 像串串的项链 / 如晶莹的吊灯 /

似叮咚的风铃 / 若翻飞的蝴蝶……

此时,学生油然而生成就感,小诗人的才情就在课堂上真实、自然、生态地生成了。

三、槐乡有乐浸香海,文本特色再巩固,变中有创

1.导入:这一段中还有许多的句子写得像首诗,找一找,读一读,读出那种诗的节奏来。

出示:“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1)请学生找出对仗之处,并把它分行排列,它就成了一首诗:

“嗡嗡嗡……” “啪啪啪……”

小蜜蜂飞来了 孩子们跑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酿出了甜的蜜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朗读体会句子对仗的节奏美。

(2)再次指导朗读:“盈”是满的意思,孩子们的高兴呀,心里藏也藏不住,装也装不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欢喜劲儿,带着这份满足感读好它。

2.出示:“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1)找出这句话中6个表示“香”的词,说出不能交换顺序的理由。

(2)感受省略号与“浸”字的妙用。

(3)巩固“变身”的方法,并进行小小的改进,使句式更为整齐。看,它也变成了诗:

槐花饭,香喷喷, / 清香、醇香、浓香……

连风打的旋儿都—— / 香气扑鼻,

整个槐乡 / 浸在了香海中!

四、回顾总结,兼顾内容与表达,激发诗情与诗思

1.进行小结,但老师并不越俎代庖,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说说这堂课的收获,尤其要谈谈这篇文章中的语句那么容易变成诗的原因。

(原来作者运用了叠词、修辞手法和整齐的句式,使文章有了美感,让人仿佛看到了槐花盛开的景象,读起来像诗一样富有节奏、朗朗上口。)

2.由课堂上生成的小诗激发学生去创作。

课堂上,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交流、互动,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学生有了阅读的内驱力,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是吸收。而后又通过诵读把作品中流动着的作者的情感表达出来,课堂上多了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些陶冶情性的快乐。其间,我们分享发现的快乐:这样流水一样的行文,诗一样的语言,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产生了令人信服的艺术效果。接下来,学生改写儿童诗其实也是对本文的一个吸收、内化、运用的过程。小诗的创作,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对文本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将内化的语言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达到“情动辞发”的境界。课堂实践证明,学生在这一环节中灵感迸发,不仅能做到语言对仗,而且想象丰富。

纵观这一片段的教学,有个性化的感悟,有充满激情的投入,有真实的生成,有自然的发展,有体现课堂生命张力的创作,使课堂开放而富有情趣,彰显生命的活力,实现了师生的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坡坡叠词槐花
槐花花开
槐花吃过,这个春天就完整了
槐花
槐花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虚惊一场
“的”字叠词招聘会
范坡坡 为同志纪录片打持久战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