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语境延续型随文练笔实施策略的研究

2015-07-31 19:50程远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2期

程远

“随文练笔”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对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抒发个人的感受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很有帮助的。反思当下语文课堂的随文练笔,尽管语言训练点的捕捉与铺设表现形式多样,但很多时候并没有与文本内容、与文本语境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随文练笔已然成为与文本语境表达割裂,与文本言语表达失去关联的“另起炉灶”。再者,教师对于练笔的评价往往着眼于思想是否健康、审美是否有品位、语句是否通顺规范等方面,类似模糊的评价无论哪个年段都可通用,缺乏了语言文字训练针对性的练笔,年段目标根本无从体现。这种学习模仿无依据,教师评价无标准的“双无”练笔,学生言语习得并无增长,表达能力并无起色,反而会逐渐形成一些应付的套路,因而弊端十分明显。

审视我们的教材选文,皆是最富有童趣、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张力,往往能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自由解读的空间。正因如此,笔者认为,我们的随文练笔应关注文本,立足文本语境,找到“缝隙”和“空间”,从而创设有“情”可抒、有“形”可依的言语训练点。只有这样的随文练笔,才能让学生在“有情有形”的言语实践中,释放文本内部的巨大张力;才会让学生学习模仿和教师评价有据可依,才会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激情,进而挖掘出学生的言说潜力。

一、由仿入境,学以致用

模仿自古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作文起步阶段的学生。因为教材选文的文本语言规范、优美,对这些经典文本的语句、段落、行文方式等进行模仿、借鉴和运用,能让学生逐渐体悟到其中的表达特点,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1.仿经典句式,学会遣词造句

教材中的典型句式不胜枚举,教师要注重在作文训练中挖掘这些经典句式的资源,进行仿写练笔。这样的练笔,不但能让学生积累文中的经典词句,实现对课文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能使学生在模仿中生发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仿精美语段,学会精巧构思

教材选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经典语段。教师要精心选择这些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语言特点、理解结构和表达方法,指导仿写。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的独特表达方式,并抓住关键词进行练笔:______实在______。说他___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___;说他______,______, 可是______,______。

通过练笔,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独特的语言魅力,体味到这段文字的表达特点,在文本语境的基础之上于潜移默化中习得方法。

3.仿精彩篇章,学会谋篇布局

在模仿经典句式和段落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着眼于模仿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要抓住文本的结构、顺序、内容安排等篇章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发现并训练学生布局谋篇、构思成文。如可根据《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开头和结尾,来仿写一处优美的风景,让学生从中学会首尾呼应的表达方式等。

由“仿”入“境”这一策略较适用于低中段的语文课堂。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过程中应紧扣文本内容,避免与文本语境表达的割裂,防止变味为“为模仿而模仿”的机械训练。

二、填空补白,纵深思维

教材中许多课文为了表达需要,对有些情节未作直接描写,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之处,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内部的世界。这对全面完整地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1.发掘细微处

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执教《青山不老》一课中,笔者抓住“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中的“奇迹”一词,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之后,让学生想象老人15年中的其中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走进老人可敬的心灵世界。学生在满脸的凝重和感动之中个个低头疾写,这时学生的语言也不再贫瘠,感人肺腑的话语汩汩流入我们的耳朵,流入我们的心里。在音乐渲染中,在学生交流中,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去表达。

2.扩展概略处

扩展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内容加以扩充、拓宽,让文本更丰满的练笔方式。如《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故事,文中对巨人花园的四季美景各用了“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一个词语来概括。笔者就抓住这一概括点,引导学生想象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选择一个季节让学生进行扩写。通过学生神奇的想象,花园的美景得到升华,学生的灵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释放,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填补空白处

教材中,因为作者表达的需要,有的文本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这给学生想象、思考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体验和想象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的同时放飞出学生们的灵性。如《穷人》一课,主要是通过对渔夫妻子桑娜的心理活动和行动描写来反映主题的,而对渔夫在海上与风浪搏斗的情节、对邻居西蒙生活的艰辛而临死时的一些情况都未直接描写,留下了许多艺术空白。教学中可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补充想象,进行练笔,从而更好地体会桑娜一家的善良和穷人的悲惨遭遇。

三、举象造境,披文入情

“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造境”就是对文本所表达的情境进行类比、补充和再造,创生出一个新的言语情境。在举象、造境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已有的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上,融入自己的体验,生发想象,展开言说,变得立体,变得亲切。

《枫桥夜泊》可以说是古诗词抒发愁情的经典之作:残月西沉,乌啼凄哀,霜华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无一透露着一个“愁”字。如何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羁旅之愁?笔者进行了精心设计:先请学生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在脑海里出现相应的画面。待学生感受到了诗词中描绘的景物,接着引导残月西沉,乌啼凄哀,带给诗人的是说不尽的哀愁。此时作者身处他乡,心中满盈对亲人的思念,但现实亲人不可能出现在他的身边,面对 “霜满天”“江枫”和“渔火”,更添丝丝寒意,心中的孤独和惆怅油然而生。

伴随着缓缓的音乐,学生们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举象显情。在学生们的笔下,张继的乡情、归思成为一个个立体丰满、情真意浓的物象,通过一次次的移情体验,实现了言语表达和文本意蕴的和谐融通。

四、迁情移境,融会贯通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这一策略较适用于中高段的随文练笔,可以将从文本阅读中发现的写作方法、总结的写作规律、获取的阅读意义进行有效的迁移表达。

1.改变体裁

同一种题材,改变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既可以增强学生习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学习《赠汪伦》后可以让学生把《赠汪伦》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的叙事文章,还可把古诗改写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等。

2.改变情节

一篇文章学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假设文本中的某一情节发生变化,想象事情的经过和结果会有什么改变。如学完《穷人》一课,让学生想象:假设就在那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渔夫出海打鱼后再也没有回来,桑娜还会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吗?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怎样?……

3.尝试创作

学完课文,我们可以吸纳作者的表达方式,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如学完《穷人》一课,可以让学生写写身边的穷人;学完《狮子和鹿》这则寓言故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几种动物进行想象创作等。

总之,“随文练笔”作为新课程实施以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很有帮助的。笔者依托模仿、举象、补白、迁移等策略来挖掘文本,超越文本,其最终目的是促成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和阅读感悟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得意”又“得言”,开发出读写融合的理想空间,使随文练笔服务于阅读教学,真正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