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个性差异

2015-08-11 03:54刘华锦叶正茂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个性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刘华锦 叶正茂

摘要:从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个别访谈的方式,采访了5位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访谈中发现: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在“性别角色认同”“学习动机”“情感支持”“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这些差异,笔者提出了缩小社会性别差异的举措,以期对中学阶段留守儿童的个性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社会性别差异 农村初中 留守儿童 个性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1]这些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融入社会的重要时期,由于父母进城打工,无法带他们在身旁,造成他们与父母的亲密联系减少,导致心理出现问题。为此,诸多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心理进行了研究。杨素苹指出:因为缺乏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留守儿童的心理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任性、抑郁、冷漠、胆怯和优柔寡断等问题。[2]还有研究发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上问题更多,人格更内倾,遇事更易紧张,更善于掩饰自己的内心,在留守男童的身上表现更为突出。[3]初中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感觉一般;他们的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均与心理健康有显著性相关。

分析以往的文献发现:过去的研究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受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较宽泛的方面,缺乏进行深入挖掘的细节研究,比如很少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研究他们的个性。社会性别,是指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与其生理性身份相符合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即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是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望、要求和评价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4]对社会性别的研究,既促进了个体在儿童时期的社会化,又明晰了男女儿童在社会性别上的差异,为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点研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的不同,并加以分析,以期为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个性研究提供实践支撑。

一、研究方法

研究以个别访谈为主。因访谈的话题是以主观性问题为主,需要受访者能较准确地理解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选取的受访对象年龄在13~18岁之间。此外,考虑到金堂县是成都市留守儿童人口最多的区县,在那儿选取留守儿童进行访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结合上述受访者年龄和所在区域,此次访谈对象为四川省金堂县13~18岁之间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5名,其中两男三女。

二、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五位初中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在“性别角色的认同”“学习的动机”“情感支持”“自我认识”“人际交往”和“自控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1.性别角色认同

众所周知,儿童社会化离不开家庭这一重要场所。临床研究发现,一旦家庭在亲密度和适应性等方面出现异常,尤其是家中父母与子女亲密度严重缺失、家庭中角色不合常规,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子女沟通上的裂痕,严重者子女会不告而别或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5]访谈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喜欢同留守男童沟通,但主要侧重于学习成绩与生活状况的交流,与孩子的亲密感远不如非留守儿童的家庭。此外,留守女童普遍反映:“大人们常常说,女孩子要贤惠,要会做家务,成绩差点不要紧”。而留守男童则说:“爷爷、爸爸常常教导我,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子汉就应该顶天立地。男子汉不会做家务不要紧,但要成绩好”。由此可见,相较于留守女童而言,人们对留守男童寄予厚望,这种高期待造成男孩比女孩承受更多的压力。

2.学业期望与动机

因为外界对男女生的性别角色认同度不同,造成了家庭对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学习期望有所不同。访谈得知,家长对男孩在学习上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读书成绩好,考上好的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而对女孩在学习上不作任何要求,但生活上必须能独挡一面。由于家长对留守男童和女童的期望不同,导致他们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动机,带来了留守男童比女童更大的学习压力。

3.情感支持

美国人Michael Gurian侧重于研究对男孩的教育,他认为:一个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取决于小家庭、大家庭和第三家庭之间的协调程度。其中,小家庭成员包括抚养孩子的爷爷奶奶、婆婆外公和爸爸妈妈,大家庭成员包括亲属、老师等,第三家庭包括政府、相关机构及有影响力的社区等。[6]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祖父母教育能力有限,造成小家庭教育缺失,且小家庭与大家庭、第三家庭的整合有限,导致了留守儿童获得的情感支持少,与父母的关系疏远。

众所周知,在初中学段,学生先进入青春前期,再进入青春期。在青春期,出现了第二性征,使得初中男孩和女孩都开始关注自身,尤其是关注自己身体急剧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正向和负向的情感体验。因为初中学段女生比男生身体发育要快一年左右,所以在学校、家庭生活中,女生比男生更易于感受到由身体发育带来的消极情感体验和困扰。而父母在外地打工,代理监护人提供的情感支持有限,致使留守女童的情感问题难以有效缓解,造成留守女童的情感支持缺乏,心理脆弱、自卑,心理上感觉更孤独。

4.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指从种视角看待自己,评析自己的优势、劣势等。这种认识强调与他人的互动发展。[7]因此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如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对个人的接纳程度,直接影响对个人的自我认识。

访谈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监督,造成学习成绩的下滑,并受到老师批评,致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严重影响,自我认识水平偏低,总认为自己没人疼、没人爱,是个孤独的人。比如,有留守女童谈到:“我觉得自己长得不漂亮,成绩又不好,所以爸爸妈妈不愿管我,要远走他乡……”。相较留守女童而言,留守男童的自我认识水平要高些,对自我的肯定要多些。比如,有留守男童反映:“有时我会感到憋闷,因为爸妈远在他乡。但有时我会很自信,因为我的成绩好,爷爷、奶奶、老师都夸我聪明!”

5.人际交往

父母打工在外,与留守儿童的联系、沟通少,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关怀,宁愿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尤其是与长辈的交往,表现出内心封闭、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访谈中发现,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留守女童常常被要求做更多的家务活,而且家务活必须做好,倘若做不好,代理监护人还要责骂她们,造成她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不够自信。而对于留守男童而言,他们与留守女童有着截然相反的待遇,他们的行为常常被代理监护人包容。比如:留守女童谈到:“成绩不如意,老师不喜欢我,而管我的爷爷对此无所谓。见家人对我的成绩漠不关心,心情郁闷,更不愿讲话了。”而留守男童则谈到:“回家后,和爷爷奶奶谈话很少。尽管如此,爷爷奶奶也不会骂我,催促我做家务,而是由着我的性子,我想干嘛就干嘛。所以,我常常在放学后,同院子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直至吃饭。”

6.自控能力

陈希宁等人的调查发现[8],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造成他们的不安全感,对周围他人有防备和敌对心理,这种心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喜欢攻击他人、容易冲动、自控力弱。访谈发现,初中留守男童在敌对和心理不平衡上比女生更强烈。有留守女童谈到:“父母外出打工,生活上没了对父母的依靠,有时会很难过,常常在梦境中梦到和他们一起吃饭、交谈、逛街,但一觉醒来,才发现是南柯一梦。于是,我会努力地调解自己,因为我知道,我们的安逸生活是用爸妈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我唯有好好学习,才能报答爸妈的辛勤付出。”而留守男童则说:“看到同班好友有赛车可骑,我也想要。我找爷爷要钱买赛车,爷爷不同意。说爸妈外出打工,挣钱不易,不能买。我一听这话,心中就来气。好友有车,为什么我就没有车?”

三、研究结论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个性上有差异。从学习动机、所获得的情感支持、对自我的认识、人际交往等方面看,初中学段的留守女童比男童存在更多问题。因为男女有别,留守女童无法获得代理监护人的大量情感支持,不能像留守男童那样获得较多关注。由于处于弱势地位,她们更加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不高,人际交往欠佳,在学习、情感、自我认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初中学段的留守男童在上述方面优于留守女童,但在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自控能力,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方面不如留守女童。为此,家庭、学校、社会在关爱农村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上,可采取以下措施:

1.家庭监护人应加强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沟通、交流

外出务工的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父母应加强与孩子的联系。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父母可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和E-mail等方式多与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进行亲情沟通,创造彼此交流的机会,提高关心的质量,弥补因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尤其在对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女童的教育上,应该关心她们的心理,给她们更多的自信心。此外,代理监护人也应多与留守儿童交流,对其正面引导。应本着民主、平等的原则与留守儿童相处。尤其不能太宠爱留守男童,也不能对他们的行为放任自流。此外,不能打骂留守女童,应更多地赏识她们,帮助她们克服自卑,使其变得阳光、自信。

2.学校应树立男女平等的理念,重点关注“青春期教育”

我们提倡的男女平等,不是指男女读书、学习、生活一个样,而是指在尊重男女生理性别有差异的基础上,消解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待遇。比如,从教育角度看,真正的男女社会性别平等,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女性和男性一样,接受与男性一样的教育,而是让女性的精神与身体一道,一起进入教育领域。[9]因而,教师要有先进的性别平等的理念,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初中留守儿童而言,男女生的巨大变化和不同源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该阶段,留守儿童的生理发育迅速且比较成熟,性意识已开始萌动,而他们的心理未成熟,处于既想离开大人又想依赖大人的矛盾状态。为此,对初中留守男童和女童科学地“因性而教”十分重要。特别要对留守女童进行科学的性教育,传授避免性骚扰和性侵害的方式、方法。对留守男童而言,应引导他们了解自身的生理构造,注重对其实施性道德教育,告诉他们与女孩相处的边界,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不能做。

3.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应关爱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留守女童

社会既要按照国策确保男女平等,又要站在社会性别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看待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并对其进行清理。同时拟定相关制度保障留守女童与男童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受尊重权利,以促进留守女童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社会媒体还应宣传科学的性别教育理念,建立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引导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2] 杨素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3] 刘照云等.江苏省488名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人格发展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3).

[4] 黄海艳.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性别差异研究——湖南省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 易进.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家庭理论[J].心理学动态,1998(1).

[6] Michael Gurian.男孩的困惑[M].郑文雪,施庆,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 李咏吟主编.学习心理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8] 陈希宁,袁萍,苏维,等.某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16).

[9] 周小李.女性的社会性别意蕴及其对男女教育平等的启示[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6).

[作者:刘华锦(1977-),女,四川蒲江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叶正茂(1975-),男,四川威远人,成都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陈国庆】

猜你喜欢
个性农村初中留守儿童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之我见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