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运行程序设计

2015-08-11 04:43屈社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英语课堂

摘要: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共享知识、协商对话、共同参与等方式,协同达成学习目标。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有效运行有助于扩充学生知识结构,发展学生语言认知能力,其运行程序包括准备、实施和评估三个环节。

关键词:英语课堂 学习共同体 运行程序设计

科层制学校组织形式以权威、控制、竞争、孤立为教育特征,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抹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教育界试图通过建立适应现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学习共同体,来解决这一问题。伴随着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以及隐性知识学习理论的出现,学习共同体概念应运而生。1995年,著名教育家Ernest Boyer首次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概念。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基于共同体的使命并朝向共同的愿景而开展协作学习的组织[1]。之后学者又把学习共同体看作是一种学习型环境,或者是一个动态化的学习结构。学习共同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创建了全新的学习观:学习既是个体的认知过程,也是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交互过程;学习发生在社会交互系统之中,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习不仅发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应该发生在代际交往中[2]。学习共同体理论强调学习的社会强化功能和信息交流功能。

一、英语学习与课堂学习共同体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国内外关于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涉及概念、目标、任务、活动模式、学习资源、实施策略、创建路径、效果特征等方面。如Watkins在《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中就课堂学习共同体诸问题的阐述为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践指南[3]。钟启泉视学习共同体为新型的学习与教学组织形式,它在优化合作互动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的建构、保障学生学力与人格成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4]。Liberman和Miller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对话、实践、知识的建构和分享功能,他们通过5项个案研究后认为:课堂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进步[5]。赵迎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特征归纳为共同愿景、协作交流、相互合作、民主平等[6]。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学习者、教师、教学材料和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系统。该系统呈现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以往受以“学习是反应的强化”为教学隐喻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学习是知识的获得”为教学隐喻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英语课堂教学呈现的是一种相对的静态,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社会建构主义视学习为知识的社会协商,主张师生课堂有效合作,相互影响。情境学习理论和分布认知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一种社会参与,主张师生课堂动态交互,课堂教学形态趋于动态化,学习共同体由此而形成。研究表明,“学习共同体将从组织层面上实现对‘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教学方式的超越,完成教学组织形式向学习组织形式的过渡”[7]。

英语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储存在大脑的一种关于英语知能的信息结构。该结构的形成是学习者获取新知识并应用新结构解决学习问题极为重要的能量。学习者建构英语认知结构的方式影响他们摄入英语信息的数量、加工英语信息的程度和输出英语信息的效率,更影响他们应用英语的灵活性。学习者建构英语认知结构有应试式和应用式。应试式将应试程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习者,帮助学习者考试获得高分,因其脱离语言应用情境,难以促成学习者语言应用自动性。但语言应用不像计算机操作那样是按照事先编好的程序运行,而是随着交际环境的变化和交际双方语言使用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应用式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互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基于使用的语言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二语习得理论认为,影响学习者语言认知结构生成的因素除了学习者自身的情感之外,还有学习环境以及与学习相关的人。学习环境包括课堂和网络学习环境,人包括教师、学伴以及助学者。研究发现,人在助推学习者语言认知结构生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再好,如果人和人之间缺少交互,环境中的语言信息是难以内化到学习者语言认知结构之中的。

二、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运行程序

1.准备环节

(1)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共同体运行的方向和归宿。学习共同体的目标是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有效整合。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运行的核心目标是,共同体成员通过分享学习资源并开展协商对话活动,促进共同体成员语言知识增值和语言应用能力提升。

(2)建设学习资源

共同体学习资源既是成员丰富自我认知结构的基本材料,又是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的信息储备库。师生建设共同体学习资源,要以学习主题为基础,以探究问题为核心,借助参考书、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渠道,搜集、整理、分类学习资源,构建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库。

(3)制定活动规则

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活动属于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运行要遵循分配、交换、转化、实现等规则。分配规则要求,教师要设计学习问题,分解学习任务,明确成员职责,调动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交换规则强调,学习成员要相互交流物化形态和智能形态的学习资源。物化形态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辅导书、学习课件、网络视频等,智能形态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信念、学习方法等。转化规则主张,成员间要乐于借鉴并吸收其他成员的学习资源,以体现知识的共享和共生价值。实现规则要求,学习成员既要促进自我知能增值,还要达成共同体学习目标。

(4)构建协商对话机制

学习共同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共同体环境、成员、表征媒体间的动态交互。共同体成员可以分享个人体验,陈述个人观点。如果共同体成员赞同他人的思想、观点,就会将其同化到自己原有经验中;如果不认同,就会通过意义协商,改变原有认知结构,建构新的认知结构[8]。建构共同体成员协商对话机制,关键在于形成以分享、参与、奉献为特质的共同体文化。具体而言,共同体成员要建立个人学习空间,允许其他成员进入,分享空间资源,建立相互信任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感受共同体对自我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形成对共同体的认同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促进个人和共同体协同发展,从共同体中获取成就感。

(5)制定共同体运行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绩效评估重在考量学习者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考量成员对学习任务的完成状况[9]。为此,学习共同体绩效评估应聚焦成员的知识应用,而不是成员按照教师的指示在完成学习任务中的简单参与。基于这样的评估原则,教师要制定层递化评估体系,做好评估准备工作。

2.实施环节

(1)提出研究的问题

提出、探寻、解决并评估学习问题是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运行的主线。为此,教师要基于文本学习材料,结合现实生活需要,提出开放性、复杂性和真实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探究问题,例如,依据Earthquake中的文化背景教学内容,我们提出以下三个问题:①What is earthquake?②How does earthquake happen?③When earthquake happens, what is the best way to keep people safe?

(2)确立学习目标

通过资料搜集、文本阅读与课堂讨论等方法,掌握earthquake的基本概念;通过影视观看、课堂辩论等方法,了解自然灾害尤其是earthquake对人类生命财产的严重危害性;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掌握地震发生时的有效逃生策略。

(3)建立学习资源库

学习资源信息库包括地震内涵资源库、地震成因资源库、地震逃生策略资源库。共同体成员分工协作,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通过QQ、微信等平台,创设学习资源信息库。

(4)开展协商对话和反思活动

首先,教师通过以下两种途径营造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陈述对地震的亲身体验;借助教学视频,如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的真实影像、冯小刚拍摄的《唐山大地震》等。营造相对真实的学习情境旨在为共同体成员将课文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有效整合建构一个支撑场域,激活共同体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语言想象力。然后,师生要开展关联性活动。①自主研读活动。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安排研讨问题;各组基于研讨问题,结合搜集到的学习资源,自主研读;撰写研读报告,形成关于地震知识的个人看法。小组开展自主研读时,每个成员要阐明个人看法,评价组员观点,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供小组协同探讨。自主研读活动的开展,旨在形成个人和小组关于地震的初步认知。②集体研读活动。各组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研讨内容和结果;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教师再播放影评和视频材料,共同体成员一起观看,适时分析并点评。开展集体研读活动旨在实现集体性知识和个体性知识的有效碰撞、对接和生成。③自我反思和提升活动。各组在完成汇报任务之后,结合其他小组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小组学习资料的搜集状况、学习过程、课堂汇报进行反思;参考其他小组建议,完善本组学习资源信息库,充实地震知识结构;撰写反思报告,提升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反思活动中去,观察、点拨、评价学生反思过程和结果,旨在实现共同体知识向个体知识有效转化。

3.评估环节

首先,确定学习共同体绩效评估对象为成员评估和共同体评估。成员评估指标包括成员对共同体的学习目标认知度、对学习资料信息库建设的贡献度、对共同体有效运行所提建议的创新性、对地震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效果,以及在共同体运行中的知识共享性,在解决研究问题中的合作性,语言知识应用的灵活性,学习资料搜集的完整性、新颖性等。共同体评估指标有共同体成员的合作性、默契性、问题解决的高效性,共同体学习资源建设效果,共同体成员知识共享效果,共同体成员交互频率和效果,共同体促进成员理解地震知识的有效性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搜集资料。最后,借助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资料。视频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处理课堂视频案例中共同体成员的课堂学习行为;统计分析法用于综合处理定量数据,反映共同体成员关于地震知识的发展状况。

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通过集聚共同体成员智慧、建立学习资源信息库、共享学习智慧和学习资源、合作解决学习问题等手段,能有效实现教学方式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增值。

参考文献

[1] Boyer E.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Princeton NJ:the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

[2] 赵健.学习共同体的构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Watkins,G.Classroom as Learning Communities: A Review of Research [J].London Review of Education,2005a(3).

[4] 钟启泉.教育的挑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 Liberman.A.&L.Miller.Learning Communities:The Starting Point for Professional Learning is in Schools and in the Classrooms[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11(32).

[6] 赵迎.课堂学习共同体——一种值得大学英语教学借鉴的理论策略[J].山东外语教学,2013(4).

[7] 高文.基于学习创新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研究背景、改革理念与研究方法[J].全球教育展望,2008(5).

[8] 王作亮.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提升师范生实践智慧[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

[9] Wiggins,G..Assessment:Authenticity,Context,and Validity[J].Phi Delta Kappan.1993(3).

[作者:屈社明(1965-),男,陕西眉县人,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讨论与争辩之探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反思与审视:高中英语课堂的“热闹”与“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