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海南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2015-08-15 00:51彭京宜
新东方 2015年1期
关键词:海南贸易建设

彭京宜

一、“一带一路”的提出及其意义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范围之上,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合作发展区域,其东边连着亚太经济圈,西边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相联,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就是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开拓、畅通中国西部从陆路通向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的通道,以达到便利沟通、充分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同志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到:“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就是要开拓和畅通我国沿海各港口从海路通向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亚丁湾等的通道,以达到便利沟通、充分交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

“一带一路”全新的地缘、经济和政治内涵,将使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合作区域。这个合作区域“,覆盖30亿人口的巨大市场,是实现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东西部均衡发展的重要一环,也将为辽阔的欧亚大陆和印度洋沿岸带来勃勃的发展生机。”[1]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手笔。通过与沿带沿线各国共建交通基础设施,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加强能源合作,实现区域一体化,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带动我国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其二,促进有关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提出了共同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模式: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此举可以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的特点转化为务实合作、取长补短、互惠互利的优势,从而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

由中国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象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而建立起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延续着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关系。今天,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需要做什么,海南需要做什么?笔者认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

政策沟通。政策的支持和引领,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重要条件。其一,要充分了解沿路各国各地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诉求。例如要深入了解有关国家对各自利益的关切,特别是对各自核心利益的关切,只有尊重各方对利益的关切,特别是尊重对核心利益的关切,才可以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合作。其二,改革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就需要改革体制机制,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破除对外交流中的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清理和破除形形色色的不合时宜的行政壁垒,促进海上投资和海上贸易的便利化。其三,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除了在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合作以外,还要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如打击海盗和恐怖主义、抑制跨国犯罪、抵御海洋灾害、提供公共产品、推进海洋环保、海洋预报、救助服务、防灾减灾等等。应当本着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加强与东盟、南亚甚至更广地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政策沟通与合作。

道路联通。横跨大洋、连接欧亚,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沿线国紧密联系的纽带,在这个纽带中,道路联通是基本内容和保证条件。在道路连通方面,必须加快推进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一是沿海港口的建设,并使它们相互联通。其二是空港的建设,并使主要城市之间直接通航。其三是共建海上公共服务设施,如信息网络、后勤服务等。要改变目前的交通窘况,变断头路为连续路,变大弯路为直通路。特别要改变目前一些国家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

贸易畅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投资贸易和市场规模潜力巨大,要实现贸易畅通,其一,要推进沿线各国的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打破关税壁垒、行政壁垒和其他障碍,促进投资贸易的便利化。其二,将“运出去”和“运进来”结合起来,将优势产品运到各国各地,同时也将自己需要的产品从各国各地运进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质量,实现沿路国家的互利共赢。

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支撑点之一。在这方面,其一,要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让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被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沿路国家的贸易伙伴逐步接受为结算货币,这样将加大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为中国政府的汇率政策增加主动性与灵活度。其二,要大力推进边境贸易,如广西、云南与越南的陆上边境贸易,海南与越南的海上边境贸易等,并逐步扩大,形成气候。

民心相通。民心相同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助推剂。在文化、教育、学术、艺术、旅游等方面,开展各个层面的民间交流,使人民互相了解,形成共识,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可以带来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只有民心相通,并且越来越通,才能保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断延续和发展。

只有上述“五通”实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才能真正建成。只要还有一个方面不通,海上丝绸之路就没有真正形成。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道路联通和贸易流通,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比古代的丝绸之路更加全面和深刻。

三、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始于两汉。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补充形式,没有形成规模。隋唐时期,在陆上丝绸之路被战火隔断的情况下,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发展起来。唐宋时期,随着我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快速发展,海上航线得以畅通和延伸,不仅能到达东南亚,还到了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非洲大陆。明朝初期,以郑和下西洋为重要标志,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状态。明清以后,由于相关国家的禁运政策,航海业逐渐陷于衰败的状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贸易、对外文化交流的极为重要的通道,而海南则是这个通道中的极为重要的中转站。

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目前还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有多种观点。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两条航线。第一条航线为:东南亚—海南—广州(泉州)。这条航线的特点是经过琼岛向海外输出广州、福建、浙江等地出产的铜钱和瓷器等,从东南亚输入的主要是香料和珍珠等。第二航线为:海南—厦门—宁波—日本长琦。主要从海南输出本地的沉香、黑糖、玳瑁等,经过厦门到宁波,然后再载上当地的瓷、丝、布等等,到日本的长崎,从长崎运回棉纱和棉制品等。

海南现存的历史文献及众多实物,证明了海南作为黄金航道的交通枢纽,发挥着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临高角灯塔被国际航标协会列为“世界一百座历史文物灯塔”之一,该灯塔由法国人建造的,至今还在为船只指明方向,它说明了临高角自古就是贸易通商口岸。“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从2012年起在各地巡展,它集中展示着水下发掘的宋代文物250多件,这些出水文物具有明确的地理坐标,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物。据海南省有关部门统计,三沙海域有100多处沉船遗迹。国外学者更估计,南海的沉船遗迹多达1000余个。三亚藤桥的古墓群是古代阿拉伯商人的墓地,它说明此地曾是海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早在隋唐时期,中东一带的阿拉伯人就驾船经印度洋、南海,抵达广州(泉州)经营贸易,此地正是一个重要的补给站。阿拉伯人在此休息、生活、定居,以至死亡,安葬墓地数量众多,墓碑雕刻艺术精良,说明这里曾经定居的穆斯林人数众多,人才聚集。海南的“更路薄”,是记录航海知识的手抄本,或是手绘的航海地图,据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研究,“更路簿”形成于郑和下西洋之前,在元朝的末年和明朝的初年,由历代渔民不断补充修改,流传至今。福安窑址位于海南澄迈,是南宋延至明代的窑群,可以烧出多种瓷器,有些瓷器是供出口用的,这也是海南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十分活跃的明证。综上所述,海南确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

此处所说的“桥头堡”,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其一是排头兵作用,即抓住机遇,率先实现全面开放。其二是服务基地作用,即为过往的人们提供生活补给和相关服务。具体而言,应当首先在如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更好地发挥博鳌论坛的引领作用。海南在国外的华侨有300多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通过博鳌论坛凝聚侨心侨力,扩大对外交流,解决问题,增进共识,这是海南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内容。同时,主动邀请沿路各国的有关方面代表来博鳌参加会议和活动,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机制,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寻找合作的机会和方式,这样,可以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可观的创意。

第二,率先打通与有关国家的海空通道。海南与沿路有些国家与地区的交通还不够便利,甚至是很不便利,这种情况应当从速改变。应当采取主动措施,与有关国家和有关部门沟通,建成海上和空中通道,形成放射状、网络状的交通布局。例如,要加快建设以海口港、洋浦港为双核的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设法打通从海南到老挝、缅甸、越南、泰国等国的“断头路”和“大弯路”等等。

第三,大力推动服务业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放开准入限制,利用外资兴办教育、医疗、文化产业,大力发展育婴养老、商贸物流、旅游度假、电子商务等。积极吸引国外知名医疗机构、康复保健中心、医疗培训机构等落户海南。加快海口、三亚邮轮母港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开辟邮轮旅游航线。支持游艇产业做大做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主旨就是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而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方法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第四,强化与有关国家的海洋经济合作。2012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联合声明》,确定了双方共同编制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合作的五年规划;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2+7框架”;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海口、三亚的油轮母港,开辟油轮旅游线路,做大游艇产业等等,这些都需要同有关国家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海南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有所作为,包括海洋科研、海洋环保、海上搜救、船舶建造、渔业发展等方面。

第五,把推进边境贸易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996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边境贸易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规定边境贸易分为边境小额贸易和边民互市贸易两种方式。海南省没有享受到这种边境贸易政策。1996年5月,海南省向国务院申请边贸政策,只申请了边境小额贸易政策,并获得了批准,但并没有申请边民互市贸易政策。在今天的条件下,海南争取更多的边贸政策,扩大跨海边邻互市贸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1]蔡鹏鸿.为构筑海上丝绸之路搭建平台:前景与挑战[J].当代世界,2014(4).

猜你喜欢
海南贸易建设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怀念海南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贸易统计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