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2015-08-15 00:54燕居怀韩美兰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校企基地

燕居怀 韩美兰

(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山东 荣成 264300)

0 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建立重点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在关系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规划建立一批企业和职业院校紧密合作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协同创新,促进劳动者素质与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同步提高,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与新技术应用人才储备同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创新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协同创新将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理念、新基点、新平台。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集,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是以知识、技术增值为核心,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就是实训基地建设的多元化主体在人才、资本、信息、技术、技能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真实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融合在一起而共同建设的实训基地。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有利于技术技能积累和创新,有利于多元主体的永续发展,有利于加强合作主体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1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1.1 建设主体多元化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的参与,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条件下形成的,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平台的搭建,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和创新,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加快先进技术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2 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必须具有真实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完全一致,或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指标优于企业的设备,实训的过程与生产过程能够完全一致,具备产品生产的功能,可以完成部分产品的批量生产,新产品的试制,新工艺的试行等,转“消耗性”实训为“生产性”实训,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运行机制市场化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实现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和社会服务的效益性。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在实训中能生产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实训成本,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也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提升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运行能力。

1.4 基地功能多样化

在协同创新的机制下,基地的技能实训功能大大提高,能够体现“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不仅有传统的成熟的技术、工艺等学习实践,又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应用的实践。所以,通过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具有较好的首岗胜任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而且形成了很强的发展潜力,有助于学生就业后目标岗位的实现。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的建立将促进教学改革的开展,有利于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形成。促进高职院校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生产服务的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社会服务职能显著。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具有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功能,可以成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鉴定中心。再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也可以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的功能,成为区域内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三是为毕业生继续学习创造了条件,便于终身学习的实现。

2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模式

2.1 政校企三方互动的基地共建模式

以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地方政府财政扶持,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建的协同创新实训基地,结合国家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专项支持和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由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校校联合,多方共建的形式建设高标准的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以起到促进区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校企协同创新发展。

2.2 以企业主导的校企共建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即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实训等的一种模式。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学校主要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以行业企业为主组织生产、科研创新和学生实训,实现产教合一,产学研高度融合。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创新基地,能够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发展要求,有针对性的依托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实现基地建设主体间的技术的协同创新,服务的协同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

2.3 以学校主导的校企共建共享模式

学校主导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教学、科研、实训、生产等的一种模式。主要是以学校投资为主,企业捐赠或直接投资共建,以学校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运行。该模式的协同创新基地可以实现多项职能,首先是进行来料加工,减轻企业生产压力和生产成本。再次是可以进行技术推广和产品研发。三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该模式的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能够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共赢。

3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

协同创新实训基地服务于区域发展战略,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研发,构建多元化成果转化与辐射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将逐步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同时,依托高职院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专业,建立多方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平台,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也将成为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完善机制引领协同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相结合,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把需求导向作为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把效益和贡献作为协同创新的根本目标,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3.1 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模式

引入企业管理文化与理念,实行实训基地企业管理模式。建立由多方参与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总体发展思路,明确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和各方责权,实现开放共享、持续发展。

3.2 探索有利于协同创新的人才交流方式

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高职院校要注重与普通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人员协同服务,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3.3 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协作模式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协作模式。构建名师工作室院士专家工作室、名师工作室、企业高工工作室等以科技协同创新领军人才为主的组织,以特色骨干专业和企业共建研究所、研发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尤其是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业提供人才、科技服务。

3.4 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制订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基地团队的智慧和创造力,建立良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要坚持对教学团队进行绩效考核,采取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方式,将团队成员岗位绩效与津贴挂钩。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和激励,促进基地的健康发展和高效运转,从而让每个基地成员发挥智慧和潜能。构建自由开放、充满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风尚。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要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加速培养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高层次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下,依托现有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使社会广泛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共赢;按市场化规律运作,使其真正达到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服务,为社会企业及用人部门生产、科研和培训服务,为下岗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服务。实现产业核心技术技能的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

[1]卢俊松.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下校企深度融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9).

[2]马新燕.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5).

[3]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09.

[4]徐国友,刘晶.基于协同创新的生产性呼叫中心的建设与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

猜你喜欢
创新型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