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15-08-15 00:54钟耀庆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生毕业生技能

钟耀庆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IT业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对国内外人才的需求量较大,IT类人才的短缺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凸显。为此,有超8成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市场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IT业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但又难以找到企业满意的求职者;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准备不足,知识结构和身心素质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因素。而学生因素的问题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三点:

(1)生涯认知不足,就业方向迷惘。学生不知道专业所学知识对未来就业有何帮助,既不了解外界职场情况,也不清楚自身的就业方向在哪里,以至于没有学习动力。

(2)就业热情不高,不及时转换角色。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不高,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就业意识,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国家政策和父母走关系上了,不能在学生与职场人的身份上及时转换,迟迟不愿就业。

(3)知识储备不够,专业对口率低。一方面,是部分课程设置未了解到市场的真正所需,学生难以真正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未能达到企业单位的用人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存在厌学、弃学现象,以文化活动锻炼其他能力来取代专业学习的知识积累,另谋发展出路。

因此,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学生顺利适应社会竞争的关键。那么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以下几点对策:

1 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明确学生就业方向

1.1 加强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课程

新生在入学期间普遍对所选专业了解不深,就业方向不清晰,尤其普高生和专业被调剂生。学生在对专业不了解的前提下学习专业知识,往往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新生入学后的专业教育尤为重要。有效的专业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背景、课程设置、师资情况、特色教学、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所学专业特点和就业前景,让学生明白“本专业学什么”、“本专业怎么学”、“本专业朝哪方面就业”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树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那么,开展入学专业教育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加强师生互动性。在与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及时获取新生的反馈信息,切实解决新生所关注的问题;(2)注重朋辈教育。通过组建学长团,邀请校友导师,以优秀学长学姐的亲身体验,与新生分享学习经历或就业历程,为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3)传递职场信息。邀请企业人作为业界导师,为新生介绍当前该专业的职场情况以及专业行业的前沿信息,为新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除了入学专业教育外,贯穿大学三年的就业指导课也能起到对学生就业的唤醒、指引的作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标要保持一致性,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内容具有针对性、落地性、权威性。最终使学生做到对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对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对生活的方式、价值的重视;对外界变迁的应对。

1.2 优化就业管理服务,提高参与度较高就业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求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普及性。针对职业规划不清晰的学生,可使用概念卡、生涯卡、职业卡、Super彩虹图、Life line生命曲线等辅助职业生涯规划的工具进行就业指导,根据其相关职业的发展路径,帮助学生充分做好职业规划,以此提升就业服务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作集中的职业、行业、地区特点,优化就业管理服务,服务要覆盖所有专业学生。开展工作中,有做到以下四点:(1)就业管理措施。开展实习动员大会及应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大会,做好就业追踪工作;(2)就业信息发布。通过QQ群、飞信、微博、微信、网站等媒体渠道发布有效的就业信息;(3)就业市场开拓。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建立实习基地,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企业人到校园办宣讲会、邀请企业开展专场招聘会;(4)学生就业辅导。加强职业咨询和心理辅导,开展校友分享、交流活动,模拟面试活动以及职业技能大赛。

2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增值,从而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对笔者所在学校进行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发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在近年来的就业质量较低。其中就业现状满意度有所下降,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连续三届较低,且毕业生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达不到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由此可见,课程培养是提升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毕业生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就业的质量。

笔者所在学校的软件技术专业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入了深水区,率先打破传统办学模式,实施了以“教学企业”为主基地、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实施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按照大一自然班、大二岗位班、大三项目班成功实施,并实施和完善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专业基础、专业岗位核心课程群、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三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企业真实项目适用于课堂教学,以项目驱动教学,学生按照企业化进行管理,使学生在大一阶段打好基础后,从大二开始根据学生兴趣和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岗位方向,例如UI界面设计师岗位班、JAVA软件工程师岗位班等,最后在大三阶段根据企业真实项目组建团队,参与项目实战,非常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该专业的学生在2014年自主研发20余款手机软件产品,其中的“小苹果”、“史上最的坑爹游戏”等移动应用产品曾居AppStore中国区下载量排行榜前10名,引起社会媒体和兄弟高校广泛关注。参与手游开发的学生在毕业后自主创业,成立了爱游唯工作室,凭借《史上最强的大脑》、《心探》、《只此一关》三款出色的手机游戏,在2014年的广东最具创新力创业企业——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广东赛区暨广东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斩获创业组一等奖和10万元的高额奖励。

由此可见,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只有通过与企业的共同办学,将市场需求与教学充分结合,才能使学校培养的学生一毕业甚至在校就能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3 丰富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学生参与技能竞赛、社团活动也是提升基本工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要通过技能竞赛及社团活动这个载体,将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专业教育以及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使而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么,在开展技能竞赛和文化活动中,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校内专业教研室与校外企业的结合。校企紧密合作,既使技能竞赛项目具有较高的真实性,也有利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对接,有利于学生从学生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转变。二是课堂教学与课外社团活动的结合。活动项目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课外社团活动(讲座和社会实践)为补充,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校内技能竞赛与校外重大赛事相结合。把校内技能竞赛作为校外重大赛事的选拔赛,为学生参加全国比赛选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学生参与比赛才可能获奖层次多,人数多,得到的技能水平锻炼才会更有效。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4年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奖35项,其中一项为国际比赛。笔者所在学校计算机学院的一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届毕业生在毕业后成功获选为“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VP)”。他在校期间便是曾作为学校代表队成员之一参加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选拔赛获得省一等奖,在微软校园之星大赛中获得过全国亚军。

[1]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Z].2014.

[2]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2014年大学生就业报告[Z].2014.

猜你喜欢
新生毕业生技能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秣马厉兵强技能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