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新课标高中政治教学中公民意识教育探析

2015-08-15 00:54王存太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政治课公民新课标

王存太

(菏泽市第二中学,山东 菏泽 2740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可见,公民意识对于我国真正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凸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至此,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现代诉求。

加强公民意识培养,也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要达成以下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祖国命运,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因而,高中政治教学中,必须认真贯彻课标的要求,高度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

这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发展获得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高中政治课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对接新课标,在实践中贯彻公民意识教育,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发展的需要,提升中学生公民素质,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大意义。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1 高中政治课程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

对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按照培养合格优秀公民的目的,通过高中政治课程承载的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培养的理论,以适合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条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民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等的训练和教育,最终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责任感、归宿感以及社会主义的正确权利、义务观。

2 高中政治课教学是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高中新课标将公民意识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公民意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少数精英。让政治课程承担对学生公民意识进行教育的任务是必须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公民意识教育属于公民教育的范畴;二是,我国的高中政治课程中本身就有“公民”教育内容,中学的思想政治课程是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可以说,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理想阵地。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1 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新课标指出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首要的基础目标就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培养。

2.2 内容上有学科优势

在学校教育当中,各学科都会涉及到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但思想政治课应义不容辞地应发挥其公民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公民意识教育资源。《经济生活》中要求学生珍惜诚信的价值,培养进取精神;《政治生活》中更明确地指出,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文化生活》中要求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生活与哲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对接新课标,借助《经济生活》的知识,培养高中生的诚信意识;利用《政治生活》的知识,提高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和实践活动,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凭借《生活与哲学》的知识,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 高中生阶段特点优势

学生的高中阶段,是完成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公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着公民意识不强、不爱关心时事、社会参与意识较弱、社会公德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基于此高中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高中政治课进行公民意识教育的对策与途径

如何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落实公民意识教育《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也就是说,公民意识、公共精神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参与,通过实践,在增长社会经验,尤其是公共生活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

(1)课堂是落实支点,更是落实的原点,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夯实公民意识培养的基础。一是,要研读新课标,深挖新教材,对资源进行整合。当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是一门专门培养公民意识的课程,在新课标、新教材中有关公民意识培养的知识、理论,还没有形成体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深刻理解、全面把握有关公民意识的规定、要求,挖掘教材中有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整理,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二是,要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由、民主、平等教学课堂。新课标倡导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本人不搞“一言堂”,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探究学习,以此熏陶和培养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三是,要充分利用时政和学生生活的实例,增加实效性和针对性。在课堂教学中选取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典事例或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避免理论知识的空洞说教。通过对经典事例和重大国内国际时事进行分析、论证、解读,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实践是落实契点,更是内化点,在社会实践和角色体验活动中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行为习惯的养成仅仅依靠知识的传授是完全不够的,更多的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一是通过积极参与班级自治管理、班干部的民主选举、校园民主选举等活动,让学生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其中,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以及权力意识;二是通过升国旗、爱国主题的演讲、公民知识竞赛、国家重大灾难募捐以及悼念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主体意识、责任意识;三是通过深入社区、参与社区的民主选举活动,以及对社区生活秩序、环境的调查,培养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意识。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时,通过有效的引导、支持,创设情景,帮助学生以一定角色为参照,学生可以是市长、区长等政府成员,也可以是新闻发言人,或者是联合国秘书长,以及其他社会角色,以此进行观察、感悟、模仿,从而掌握该角色的规范,在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取得相应的认同。

(3)自主学习是动力点,在自主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公民意识。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一定学习方法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也必须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最终通过其自主学习来获得和养成公民意识。只有当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能够自觉地按照公民意识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向公民意识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者预期的培养目标才能够达成。

[1]朱小曼.公民意识教育如何对接新课标[N].中国教育报,2014-12-10.

[2]王永春.思想政治课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必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4(12).

猜你喜欢
政治课公民新课标
论公民美育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