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生活中体现自主学习

2015-08-15 00:54段桂娟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计算公式面积数学知识

段桂娟

(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里小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要想让学生学习的轻松,知识掌握的牢固,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各种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从发现中寻找快乐,在快乐的寻求中悟出学习的一般规律,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1 引导自主学习,突出主体地位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出各种问题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认识角”的教学,导入新课感知角形后,问:“你们看清楚角的样子了吗?“学生自学教材,明确了“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边的特点是“直直的”。并且能找到生活中物体上的角,能指出角的顶点和边,观察各种各样角的形状,进一步理解、体会角的特征。在掌握角的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应用角的基本特征知识,对五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进行辨别,判断哪个图形是角,以什么条件证明?哪个图形不是角,为什么不是角?能否将它变成角?怎样变化?这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深刻领会角的知识,准确把握角的基本特征,由角的视觉感受,升华为理性的数学形状,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树立起“角”的形象。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的开始我以故事入手:有一天,猴妈妈从瓜田里摘回了一个大西瓜。回家后,它把两只小猴子叫过来,将这个西瓜平均分成了两份,正要分给两个孩子时,突然,一只小猴子吵了起来:妈妈,我要吃两块,一块太少了。接着,另一只小猴子也吵了起来,它也要吃两块。这下猴妈妈为难了,因为家里只有一个西瓜。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帮助猴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通过故事情境和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快明白了可以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两份和原来平均分成的1份是一样的,也使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生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个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的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的意义不明白,就会对题意理解不清,造成学习困难。我认为在教学时,应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向而行,直至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了障碍。这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2 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自主练习

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背诵、记忆概念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和练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消化、吸收,以达到牢固、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为此在这方面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教法,从生活实际中寻找练习的目标,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充分运用本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男生占全班的 27/56,女生占全班的29/56,第一小组占全班的1/8或7/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教师也可以开展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逛超市”的活动,这样不但起到了练习的效果,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学习“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的数据:有一商场的衣服降价10%;五(3)班同学的体育合格率达98%;今年出口额比去年增长12.5%……让学生初步认知什么样的数是百分数,百分数的雏形也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同时这样展示新知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想学百分数的热情。学生根据上述的材料提出一系列的问题: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怎样读,怎样写……有了这样的开始,再来学习“百分数”的概念就显得轻松、自然了。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人新课的:先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再如:教学“面积计算”时,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想一想等启发学生认识到: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都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平行四边形是用割补法转化成长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三角形、梯形是通过拼合成平行四边形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的。指导学生在这些关键的地方思考,把面积计算公式系统化,既沟通了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了思路,又渗透平移、转化等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圆的面积”时就是通过“化圆为方”实验让学生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提出“怎样计算圆的面积”这一探索问题,学生思维集中在面积上,再利用探讨、实验操作、观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形变而面积不变”上,注意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上,从而自己发现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处于引导,学生处于主学地位,体现教育教学的价值。

总之,只有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1]凌翠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界,2010(19).

猜你喜欢
计算公式面积数学知识
电机温升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2019离职补偿金计算公式一览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用面积求坐标
采用初等代数推导路基计算公式的探讨
关于节能评估中n值计算公式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