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共产党宣言》浅谈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015-08-15 00:54崔晓慧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公平正义宣言

崔晓慧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一个重大推进和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而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中找到最初的理论原型,同时,这些最初的理论原型又可以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从《共产党宣言》中寻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如今,我们重读《共产党宣言》时,可以从中找到构建和谐社会最初的理论来源。

1.1 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①这句话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观点。和谐并不是要消灭矛盾,而是要使矛盾着的两者之间可以互相适应,也就是说,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时候,才称得上“和谐”的状态,才能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使得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与生产力相适应。《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

《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努力调整生产关系状况,使之与生产力相适应,这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1.2 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公平正义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公平正义,那就很容易导致社会各阶层利益分配不均,从而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危机。因此,坚持公平正义的理念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因为“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③所以,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要为社会各个群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起点。

1.3 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描述体现了这样的理念: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人类和谐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身价值的终极关怀。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一切人”,就是指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人。

2 《共产党宣言》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2.1 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方面,我国社会是一个生产关系相对于生产力先进的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并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比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文化教育问题、卫生医疗问题等。要解决这一矛盾,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只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才能积累更多的物质财富。虽然市场、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增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但是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真正化解这些矛盾。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是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无限丰富的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充实的物质基础。

2.2 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目前,在我国,市场化的无情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贫富分化是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疏远、紧张、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存在主要的问题是不公平和不公正,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医疗服务不公平等等。要使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都做到真正公平 ,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又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就必须以制度公正来消解经济关系中的不和谐,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通过制度来制约和规范各种非正义行为。关注、补偿社会弱势群体,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全面实现。同时,在建立公正的制度体系的同时,必须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公平,切实维护社会正义,使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2.3 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马克思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一向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自己学说的终极使命。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概括为人的能力、需要、社会关系和个性四个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目前十分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念,并且将人的尊严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式上,代表中国政府向世人做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将“尊严”作为施政的目标和理想,不仅是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民权这一发展战略的必然延伸,也昭示着中国政府把“人的尊严”视为一个重要的价值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将财富的增长视为发展的基本尺度,把人变成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这就造成了人的劳动异化现象,让人没有尊严,这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否定与伤害。要在中国社会真正树立公民人格平等的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另一方面,在我国,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还必须着眼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只有不断的提高人的素质,才能实现更有尊严的社会目标,人的本质才能全面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真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为实现人类最高层次的和谐——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这与《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共产党宣言》中许多理念又对我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意义。在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的基础之上,加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其经典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伟大胜利!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0-3-16(1).

[3]刘建华.共产党宣言的和谐理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9).

[4]郭继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把握的重要方面[J].经济师,2011(9).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7.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79.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公平正义宣言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Father's Day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TA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