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

2015-08-15 00:54王倩倩
科技视界 2015年8期
关键词:存在论托拉观念

王倩倩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3)

1 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嬗变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由托拉西基于认识论的视域提出的哲学概念。按照俞吾金的观点,对意识形态的早期探索可以追溯到培根。培根从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不能囿于既定传统和偏见的束缚,应该跳出由传统观念、语言逻辑和思维定式构筑的藩篱,这成为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推动力。托拉西深受孔荻亚克的影响,从感觉出发去探索认识产生的可能性及规律,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用“知觉”、“回忆”、“判断”、“意愿”来表示,这四种活动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为感觉的不同类型,因此托拉西希望通过意识形态建立起“观念向感觉还原”的经济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使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理论基础。可见,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哲学概念,是试图将各门科学奠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基础性理论。

随着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最初作为认识论哲学概念而出场的意识形态几经嬗变,突破其原有的认识论立场和哲学思维,使用的立场和领域不断拓展。总结学界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所使用的立场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一是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的贬义概念。对意识形态的贬义批判最早始于拿破仑。在复辟帝制的道路上,拿破仑受到以托拉西为首的“意识形态家”在理论上的声讨,因此拿破仑公然斥责意识形态是空想的、虚假的,是对现实的歪曲,斥责“意识形态家”是脱离现实的 “空想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蔑视和讥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仅仅从观念、思想和概念的理论角度上对德国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批判实质上仍然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仅仅是理论上的、不切实际的“喧嚣”,并斥责其所谓的“批判理论”是空想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二是中性意义上的描述性概念。曼海姆认为应该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意识形态。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说,意识形态还是保存了某种正确的东西,意识形态的研究就是要努力使意识形态转换为知识社会学,从而获得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三是积极意义上的褒义概念。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指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摆脱其“虚假意识”的“罪名”,而与科学性相联结,成为一个褒义概念。

2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形成了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回归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经典描述,基于存在论的视角,不难发现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在批判与重建中寻求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马克思阐明了意识形态的产生根源、阶级性、统治性,并在三种语境中对意识形态作出区分。首先,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的根源只能在社会存在、在人们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得到规定,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正是把意识形态归结于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将存在的物质基础归结为现实的生活过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空想的”和“虚假的”的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在的依赖性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依赖于人们的生理过程一样,意识、意识形态绝不是从思维到存在、从天国到人间的过程,而是恰恰相反。把意识形态归结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其思辨意义上的独立性外观,因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②这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在历史存在中、在人们的物质生活、物质交往中获得了其存在意义上的规定性。其次,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政治上的反映和表达,任何时期的意识形态必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阶级利益的诉求。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归根结底,意识形态依然是对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反映,是在物质生产过程占支配地位的主体利益的表达。最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局限决定了其统治性。意识形态既然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思想和观念上的表现,是统治阶级物质利益的体现,而非历史存在主体的普遍价值诉求。因而,统治阶级为了将统治秩序控制在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实现其统治目的和阶级利益,不得不将代表其物质利益的观念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接受的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成为粉饰阶级统治的抽象性观念,也成为“虚假意识”的代名词。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使意识形态达到存在论的批判高度。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的形式;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必要性;意识形态之超越途径。正如郁建兴所说,应该从存在论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基于存在论视域马克思的意思形态批判理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得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是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存在论视域的意识形态解读一定程度上而言更贴近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因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空洞的概念,更是具有现实指向性、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意识。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所宣称的那样,“哲学家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③

3 全球化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也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渐实现“共融”;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中也在努力寻求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双赢互惠”而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然而,意识形态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一方面对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共筑“中国梦”提出了广阔的国际平台;但是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从理论层面来说,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与国家紧密联结。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虽然意识形态是其批判与超越的对象,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观念代表,是遮蔽阶级统治目的的工具,一定程度上是“虚假的”和“空想的”,但是意识形态仍然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统治秩序、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之必不可少的思想体系。只要国家依然存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就有其存在历史基础。在全球化时代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利益共同体,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在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冲突也在不断加剧。两极格局时期意识形态形态的尖锐对立在全球化时代采取了缓和和隐蔽的新形式,思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新载体。从实践层面来说,共筑“中国梦”的实践需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意识形态在情感理解和价值认同上带有本能的“拒斥”。对意识形态的拒斥情结不仅是公众对意识形态认知的误解,也是公众片面认知方式的表现。人们过多强调意识形态“虚假性”而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就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之社会功能来看,意识形态体现着社会成员最广泛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共识,因而能发挥其社会凝聚力的功能。作为处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多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统一亿万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团结一致共筑“中国梦”,必须发挥意识形态“社会水泥”的凝聚力,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因此,无论是就理论层面而言还是从当下的社会存在来看,意识形态的存在仍具必要性。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修订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J].北方论丛,2008(01).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40.

猜你喜欢
存在论托拉观念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维生素的新观念
泮托拉唑钠用于十二指肠溃疡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健康观念治疗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效果探究
如何安置现代性——马克思的政治存在论与海皑格尔的艺术存在论批判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