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谨防“小报化”倾向

2015-08-15 00:43刘加昆
中国地市报人 2015年1期
关键词:小报党报报纸

□ 刘加昆 杨 光

(玉溪日报社,云南 玉溪 653100)

当前,在一些地方性党报中有这样一种“小报化”趋势抬头,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主动降低党报引领当地社会主流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功能和作用,其报道的新闻内容及表现方式日趋娱乐化、低俗化,起不到引领和带动一个地方的精神、主流文化的作用。这种现象一旦长期出现在一个地方的主流媒体包括报纸当中,则会对一地的“媒体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是什么原因使然呢?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渠道多元化,人们改变原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相对单一狭窄的传播渠道,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等获取各种信息,而这些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对新闻内容挖掘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这给传统纸媒的生产运作方式带来挑战,为了保持报纸内容的完整性并表现新闻内容的求新、求快,不得已采取快餐式的“俗食化”方式。

出现这种现象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报纸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小报化”倾向其实质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倾向。当前,报纸和报纸,报纸和其它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报业为了自我生存,一方面不得不进行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赢得更多读者,开始走商业化运作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决定着报纸新闻内容前进的方向,决定着报业编辑应该选取、报道什么样的新闻内容,整份报纸该走什么样的商业路线等等,记者等应该获取什么样的新闻线索和资料,以及如何根据新闻资料来进行新闻采访,并制作什么样的新闻图片和新闻文稿,而这些所依照的就是大众的口味和市场的需求。地方性党报应何去何从?

首先,摆正发展方向,明确自身作为党报的引领性质。要明确自身作为党报的性质:权威、主流、强势,坚持做本地区最专、最强、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引领经济、政治、文化走向,反映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引领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生活,影响最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群,表现一个地方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人群——中产阶层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让这些独具“权威、主流、强势”的新闻、人物领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其次,改革体制,兼顾“质”和“市”。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一些地方党报缺乏开拓市场的进取精神,发行市场小,广告收入不高。面对“小报化”倾向,必须改革体制并严把新闻质量关,在融入市场时不盲目投入,在求快、求新时做到有“质”有“市”,放开搞活时不是一撒手就不管,投放市场时不得“市”忘形,市侩化发展,而是发挥党报资源优势,坚持新闻立报,精准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真诚反映人民群众需求,当好党和人民的联系桥梁。

最后,改革版面,打造精品、特色栏目。地方党报长期缺乏版面改革,结构单一,没有高质量的专版栏目、专版文稿,版面设计长期模式化、复制化。印刷纸质差,市场潜力亟待挖掘。面对“小报化”倾向,地方党报要想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保持传统优势,更应该改革创新,要结合自身所在的城市定位和特色地域文化,打造反映当地主流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品、特色栏目,并以此作为该份报纸的支柱栏目和战略主导栏目,从而进行市场定位,确定目标人群,为报纸的未来发展开辟一块“疆土”。

猜你喜欢
小报党报报纸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报纸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