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谈体味推敲重要词句与文本细读

2015-08-15 00:51周跃宝
语文天地 2015年35期
关键词:词句孔乙己言语

周跃宝

【《猫》教学片断】

师:从外形、性情等方面说说这三只猫。你可以这样说:从_______(此处引用原文)一句中“________”(词语或短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_______(此处用自己的话概括)猫。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交流明确)

生:从“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一句中“活泼”、“滚来滚去”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板书:第一只猫活泼可爱)

师:如果把“滚来滚去”换成“跑来跑去”,不也可以写出猫的活泼可爱吗?

生:(思考)不好,因为前面说这只猫像“带着泥土的白雪球”,说明这是一只身材圆润的猫,所以“滚来滚去”这个词更能体现猫的身形特点。

师: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准确而优美的语言。

生:从“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中的“乱跑”、“爬树”、“扑过去捉”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更活泼有趣的猫。(板书:第二只猫 更有趣活泼)

生:从“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中的“飞也似地”“极快”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动作敏捷的猫。

(板书:敏捷)

生:从“(第三只猫)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这句中的“终日”“伏”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忧郁懒惰的猫。(板书:第三只猫忧郁懒惰)

师:很好,联系后一句“吃得胖胖的”,我们从这个“伏”字上完全可以想象出这只猫体态的臃肿以及我们一家人对这只猫的不喜。再回想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中的“伏”字,是不是同样的细腻传神。

师:我们刚才主要通过对猫的正面描写了解了这三只猫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和第三只猫的忧郁懒惰。接下来,我们从侧面描写的角度继续交流,依然运用以上表达句式,从“我们一家人”对待三只猫的不同举动来概括这是一只怎样的猫。

生:从“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一句中的“种种”“特地”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惹人怜爱的猫。(板书:第一只猫 惹人怜爱)

生:从“她(三妹)慌忙地跑下楼来”“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等句中的“慌乱”“忙乱”可以看出家人对第二只猫的在意,这是一只大家都很喜欢的猫。(板书:第二只猫讨人喜欢)

生:对前两只猫,三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常指它笑着骂道”,对第三只猫,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从对前两只猫的“常”到对第三只猫的“有时”,可看出连最喜欢猫的三妹也对第三只猫兴趣不大,说明它是一只不讨人喜欢的猫。(板书:第三只猫不讨人喜欢)

师:很好,你很细心,通过对前后类似词语的比较,更能对比出第三只猫在我们家的生存状况。文中哪个词能直接地表明第三只猫在我家的地位?

生:(异口同声)若有若无。(板书:若有若无)

生:从“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这句中的“捉”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只不大讨人喜欢的猫。

师:为什么呢?

生:“捉”这个词可以推想出张婶动作的直接粗暴,丝毫不喜欢这只猫。

师:你对文字的感受真是特别敏锐。我们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想象一下,如果是喜欢这只猫,会用怎样的动作?

生:抱。

生:前面写第二只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这句中用的就是“抱”,可以看出“家人”动作的温柔,对第二只猫的喜欢。

师:你真细心,这就是关注细节,不轻易放过一字一词。通过我们刚才的咬文嚼字,我们读出了三只猫不尽相同的性情及生存状况,读出了文字背后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为我们后面的再深入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生很难真正走进文本,尤其是进入新课改,走向小班化以来,“课堂很热闹,答案很丰富”。这很可能是因为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完善,却忽视了对作为阅读教学载体的文本的重视,而这恰恰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王崧舟老师在《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的讲座中谈到,“文本细读”就是引发对语言的敏感,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打开自己的生命,对文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保持一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将文本里里外外梳理个透,殚精竭虑,敲骨吸髓,读出课文背后的深意,用自己的言语经验、言语感悟、言语智慧乃至言语人格去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言语生命发展。

品味语言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老师更要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的语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学一篇文章必须逐字逐句讲解,课标中“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一句已经明确要求文本细读选择的词句特点:就是说文本细读指向的是关键性的重要词句。

例如,在前述《猫》的教学片断中,对“捉”、“抱”两个词语的分析品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就能非常准确地体会“我们一家人”对第二只猫和第三只猫的不同态度,这种态度区分不是通过文中直接的标签式的形容词来界定,而是蕴涵在“我们一家人”细微的动作行为中。如果教师缺少这种语言的敏感,只是泛泛地概括出对猫的喜欢或不喜欢,将学生已知的、现成的、无须理解的内容反复讲授,仅仅还只是在文本表面滑行,自然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再如,笔者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在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好喝懒做”又自视清高,不屑与“短衣帮”为伍的品性时,就敏锐地抓住文中孔乙己“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中的“长”字,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里要特别强调孔乙己的指甲的长短,稍加点拨,学生多是恍然大悟,兴致盎然。

凡此种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和鉴赏能力才能在这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对文本的分析解读能力才能在这点滴积累中得到长足进步。舍此,别无他途。

猜你喜欢
词句孔乙己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孔乙己(下)
孔乙己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