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读静思也是语文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静思教者语文课堂

陶 金

高效的课堂离不开默读静思。到了高年级后,课文篇幅越来越长,如果不重视默读静思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便得不到发展,也不能适应未来知识爆炸的时代。默读静思应成为高效课堂的有力武器,也应是语文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

一、语文课堂上“默读静思”的现状

默读静思即不出声的读与静静的思。本学期我对所听的8 节校内公开课进行分析:默读思考3 分钟以上的仅3 节,占37.5%;而不足1 分钟的高达4 节,占50%;没有默读的2 节,占25%。而提问与朗读则贯穿始终。

默读静思最能体现“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默读静思中,学生感悟、思考不受影响。不重视这种能力的培养,课堂效率低,基于文本的对话会流于肤浅。教师钻研教材也靠默读静思,边读边潜心会文。且默读速度快,利深入思考,是达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的保证。有默读静思,才有深入碰撞、精彩生成,教学才有深度与个性。什么原因让大家不重视默读静思?

教者的眼里只有听课的老师,没站在学生学法的立场。为了热闹,教师极力让学生“动”起来,朗读、分组、讨论。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冷了场”。这种“动”确实热闹,但浅尝辄止,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思考力。

教者的眼里只有教案,没站在学生课堂现实状况的立场。课堂,教师与学生都成了教案的奴隶。为了实施预设,默读静思成了一个必有的匆匆而逝的流程;或预设过细,导致课堂上学生一直在预设的牵导下学习,没有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教者的眼里只有朗读,没有站在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培养的立场。有教师误认为朗读在课文理解、语感培养等方面可替代默读,认为朗读是“口耳之学”,指导容易成效快;而默读是“无声运动”,学生天生会,无法实施有效指导。

二、语文课堂上默读静思的实施策略

默读一篇课文,一般要三、五分钟,但要边读边思边划,做到潜心会文,就要几个三、五分钟。因此教师应优化设计,精选问题,取消大量烦琐的分析讲解。没有时间保证,默读能力怎能形成?另外,学生预习程度、班级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决定了默读静思时间的迥异。

1.学习长文时默读静思

篇幅较长的课文,默读更能显出其不可替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把握课文的大意和布局谋篇。

2.朗读之前默读静思

教学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读,显然不妥。那种对任何课文都用一种腔调去朗读,其实是没有真情的学习。朗读如缺少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课堂上的讲解朗读、问答议论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朗读前的默读静思是必要的,这其实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琅琅,以至议论纷纷,这样的教学才高效。

3.疑难处默读静思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疑难处多默读,这样一遍有一遍的收获,疑难或能迎刃而解。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我让学生提问,学生提出,为什么游人累死了,而扫路人却说“不累,不累……”这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笔者采用了让学生默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先引导学生专心默读上下文,并用笔勾勾画画,重要的点用1、2、3、4 的序号勾出来……于是,课堂上,学生们神情专注,自主探究。几分钟后引导对初读时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效果非常好。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探究,着眼于学生对教师的“摆脱”,学生反而会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理解感悟便水到渠成。

4.合作前默读静思

在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合作要深入有效,合作前的个体默读静思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合作学习将失去根基,个别学生当演员,其他学生做配角的现象就会出现。

5.总结升华处默读静思

在课文的总结升华处也要默读。这样的默读跨越全文,静静品味作者的写法,静静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总结处,我让学生深情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后出示问题:长征途中困难重重,那到底是什么让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请大家回顾全文默读静思,写出自己的感悟。学生们再次回望全文,个性化的答案令人叫绝,或引用文中句子说明彭德怀的精神,或以大黑骡子的视角如歌如诉,或以打油诗归纳:“长征路途多艰险,官兵同心共克服,千难万难全人不怕,理想在心勇向前。”讨论中,课文主旨得到深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是的,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的时刻。

猜你喜欢
静思教者语文课堂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静思》 《泪》
静思 萧声意无言 赏游
关于“想”的成语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静思疗法风行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