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孤独感状况调查

2015-08-15 00:44陈玲玲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标准差方差同伴

陈玲玲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

孤独感是个体因人际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消极体验。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但心理距离显著增大。邹鸿研究表明,有17.4%的青少年存在较高的孤独感。长时间处于孤独感状态下的青少年会体验到自卑、焦虑、抑郁、烦躁、绝望等负面情绪,同时严重的孤独感还会引发青少年的不健康行为,如吸烟、网络成瘾、犯罪等。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困难挫折的应对尚不成熟,是心理问题萌发的重要阶段。孤独感严重威胁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了解初中生孤独感状态尤为重要。

一、对象及方法

1.被试

以绍兴市柯桥区一所初中学校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1820分,回收问卷1768分,输入有效数据1719份。调查显示,七年级622人、八年级607人、九年级490人。男生892人、女生827人;父亲外出打工者116人、父亲未外出打工者1603人;母亲外出打工者68人、母亲未外出打工者1651人。

2.工具

采用青少年孤独感问卷,该问卷是由邹泓编制的,包含四个分量表,即纯孤独感、对自己社交能力的知觉、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和对重要关系未满足程度的知觉,用于测量青少年的孤独感。问卷由21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计分,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3~0.87之间。除社交能力知觉的高分代表积极评价外,其他三个维度的高分均代表消极评价,将社交能力知觉反向计分求平均分,再和其他3个维度的平均分相加,得到孤独感总分。

3.方法

采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数据的整理及统计分析。

二、初中生孤独感现状

初中生孤独感总体平均分为6.50,标准差为1.95。七年级孤独感平均分为6.30,标准差为1.88;八年级平均分为6.44,标准差为1.98;九年级平均分为6.86,标准差为1.95。方差分析表明年级差异显著,F=12.69,P<0.001。LSD检验表明,九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分别显著高于七、八年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但七、八年级的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

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孤独感平均分为7.00,标准差为1.92;父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孤独感得分为6.47,标准差为1.94。前者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后者,t=2.83,p=0.005(p<0.05)。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孤独感平均分为7.11,标准差为1.88;母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孤独感得分为6.48,标准差为1.94。前者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后者,t=2.62,p=0.009(p<0.05)。

男生对自己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平均分为1.43,方差为0.51;女生分别为1.31、0.46。T检验表明,男生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要显著高于女生,t=4.95,p<0.001。男生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知觉平均分为1.78,方差为0.70;女生分别为1.69,0.69。男生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知觉显著高于女生,t=0.71,p<0.01。

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平均分为1.51,方差为0.49;父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平均分为1.73,方差为0.70。前者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显著低于后者,t=-2.97,p<0.001。父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知觉平均分为1.80,方差为0.67;父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社交未满足的知觉平均分为1.73,方差为0.73。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其纯孤独感平均分为1.86,方差为0.02;母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纯孤独感平均分为1.70,方差为0.63。前者纯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后者,t=2.03,p<0.05。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平均分为1.54,方差为0.47;母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其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平均分为1.37,方差为0.49。前者对目前同伴关系的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后者,t=2.90,p<0.01。母亲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社交需要未满足的知觉平均分为1.79,方差为0.63;母亲未外出打工的学生对社交未满足的知觉平均分为1.73,方差为0.70。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

猜你喜欢
标准差方差同伴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概率与统计(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方差越小越好?
计算方差用哪个公式
浅析标准差及其在工程统计中的运用
寻找失散的同伴
更 正
方差生活秀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