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网络 达成三维目标

2015-08-15 00:55
当代教研论丛 2015年4期
关键词:知识点目标教学

徐 赣

(福建省建瓯市建瓯一中建瓯市353100)

三维目标属于新课程的“独创”,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有了重要的保障和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出发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希望让学生“乐学”,任何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其它方面的目标则简略了。那么如何真正的实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方式呢?本人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从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方面谈谈有效达成三维目标的认识和做法:

一、什么是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即将各个零散、孤立的知识点串成线,根据其内在的联系将不同的知识进行归纳整合,汇成网,归纳进知识结构之中,形成一个系统丰富、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构建知识网络对达成三维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出发点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觉得都会、不难,但一旦进行综合性训练、考试时,学生就觉得太难,好象考试的题目过去老师都没有讲过,特别是到高三第二、三阶段复习时,学生这方面的感受就越加深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往往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的也是关于这个知识点方面的知识,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而没建立知识的体系网络。换句话说,学生理解了不同的零散的知识,但是没构建起知识网络,对整个理论的认识无法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并不表示已经真正学会那些知识,更不表示你可以在学习中运用自如了!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构建知识网络,将学到的知识纳入自己所构建的结构之中,不断添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知识体系,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具体说:

第一,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由于授课时限的关系,新课程教学中通常我们会把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分为几节课讲解,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往往更容易强调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而忽略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学生只能做到孤立地理解和运用知识,这必然产生无法全面理解知识的弊端。于是就出现随着知识点讲解的增加学生感到知识点是越积越多,书本越读越厚,读了后面的新知识就忘记前面已经学过知识的现象,进而产生一种畏惧心理。相反的,倘若我们能把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知识的整体出发,把握全局,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领会知识内涵、明白知识外延,从而实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知识,原理在第四课而方法论却在第五课,如果老师只是孤立地讲解,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再如《经济生活》整本书有63个高考知识点,但如果将之归纳为“消费、生产、分配、交换(市场)”这四个环节,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把它储存在头脑中,犹如图书馆经过编码的书,可“信手拈来”,灵活应用,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又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标。

第二,有利于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常言道:“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被扣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新课教学井然有序的完成了,复习课如火如荼的结束了,练习课认认真真的强调了,然而学生的考试成绩却毫无起色。答题时不是答错就遗漏不全,其中最无法忽略的因素就是学生的搬迁能力差,整体分析能力不强。如何解决这些困惑呢?关键在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运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如[2014·四川卷]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答案](1)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3)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4)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许多的考生只答“职能”及“原则”,而政府的“作用”(即管理、服务),“依法行政”考生就不答或回答很不全面。主要原因是:(1)学生知识网络不清——“我国政府”的考点包括:政府的宗旨、原则、职能、作用、依法行政、接受监督。(2)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较弱,不能有效地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及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对接,回答问题比较盲目。但如果能从基础知识着手整理出网络图,再做题目时,就会发现题目的答案不再是复杂的大段记忆背诵,而变成了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和不同模块的有机联系,也将会更加清楚的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内涵。这时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2.有利于注重过程与方法——学生“会学”

构建知识网络需注重过程与方式,因为掌握构建知识网络的基本思维方法是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不代表建立了清晰的知识结构,倘若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一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领会构建基础知识网络结构的思维方法。建立知识网络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将基本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并掌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基本思维方法,实践证明,掌握了构建知识结构的方法后学生更容易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之中,加强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如[2014·安徽卷]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当地政府立足实践,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而学生回答状况是呈现思维固化与窄化,即很多学生只回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对于规律、实践的有关知识点则漏了。这就要求学生有网状思维、知识整合的能力去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会学”。

3.有利于升华情感与价值观——学生“乐学”

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对象,即学习应该是不断内化知识,自主探究的过程。而构建政治知识网络的目的恰恰就是建立学生自主探究、复习的一种机制,也就是给学生提供足够、更多的机会从事思考、研究和创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累经验,发现学习的“过程”获得主动探究的“经历”和创作个性化作品的“体验”。这种“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技能、与别人交流看法的能力、反思自我的能力、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事实的批判地思考的优秀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内化个体知识,升华情感、价值观,使学生“乐学”。

三、建构知识网络的具体做法

学生不能对书本上既定的知识内容,仅仅满足于纯粹的背诵,还应该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各个零散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络中所处的地位,这必然要求他们要建立知识网络,那么如何建立知识网络呢?

1.依据核心概念建立

核心概念是指一些高频考点、重点词语。依据核心概念建立知识网络可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微观到宏观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由一个核心知识点到一课再到一单元再到一个模块,最后要善于扩展到四个模块。它可以进行一课内知识网络构建、可以进行一单元内知识块构建、可以进行一个模块内知识块构建、可以进行跨模块知识块构建。

2.依据课本目录建立

这是一种最简易的知识网络构建方法,只要把课本知识分为以下五个层次,即单元——课题——框题——目题——知识点,保证节节有归纳,章章有总结,课课有体系,把所学知识建构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起学科知识体系。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反复实践,不断探究,认真反思,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建构知识网络对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政治教学实效一定会产生效果找到归宿。

【参考资料】

[1]《地理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来源(学术期刊)

[2]《高中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三维目标"的落实》来源(学术期刊)

[3]《构建政治知识体系》来源(互联网)

猜你喜欢
知识点目标教学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关于G20 的知识点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