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的人性观

2015-08-19 21:30张杨
人间 2015年10期
关键词:弗洛姆本性异化

摘要: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著名人学家。他的观点是存在着共同的人性,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性的问题。通过对人性的基本内容和人性异化的分析,以及在借鉴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既包括自然属性又包括社会属性的多层次的人性理论。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04-02

自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做你的事和认识你自己”这一观点,长久以来,人的问题就一直是思想家们共同关注与探索的话题。然而,许多问题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模糊不清,使人不得要领。弗洛姆在继承了前人的思想,特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学说后,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境遇、人的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见解深刻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对现代人的扭曲形象——人的本性的异化,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地揭露与批判。

一、人性的基本内容

弗洛姆认为,一个健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能使人按照自身人性所特有的性质与规律去发展的社会。他说:“一切生命的本质在于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一切有机物都有维持自身存在的内在倾向。” [1]弗洛姆认为人性的第一要素,就是“自我保存”这种原始的欲求,这就跟其他有机物所具有的“自我保存”的本能一样,包括都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性欲等各种生理需求。每一个人首先需要得到满足的就是这一方面的本性,而一个社会首要关心的也正是人类的这一、“自我保存”的特性。但是弗洛姆同时又指出,即使人的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水、空气等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也并不一定就会感到幸福,也并不一定因此就会变得更加健全,而是还在不断地追求别的东西。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还要超越自然。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正是人所具有一种理性、自我意识和能动性,也是这些要素使人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去思考并解决人类更深层次的问题。“人类动力的阿基米德点存在于人类境遇的独特性之中,要认识人的精神,就必须以分析那些源于生存状况的人类需要为基础” [2]。弗洛姆通过进一步分析人类生存境遇和发展需求,揭示了人类生存中所固有的一些矛盾,他称之为“生存的两歧”,也就是每个人在其一生中要面对的对立关系,一种不可避免的不平衡状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最终都会死,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事实,也正是对此问题的正视,深深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生与死的对立,使二者不能并存。每个人都渴求生,而且死也并不是生的一个有意义的组成部分,但是在面对死的时候,也只能坦然接受而别无选择。

第二,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短暂之间的两歧。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即使在外部条件最有利的情况下,人也不可能淋漓尽致的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从整个宇宙来看,个体就是一粒尘埃;从整个人类的历史长河来看,个人的生命就是微乎其微的一瞬间,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地去发挥自身的潜能,将个人潜能最大化,于是两者之间就会出现矛盾。

第三,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人自从出生以后,就开始了一个逐渐“个人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发展自我个性,增强个人实力和自由度的同时也切断了本来与周围环境的原始缔结的关系,使个人失去了作为群体动物所具有的那种互相依赖性和安全感,于是慢慢就产生了一种孤独感。一方面,人是一个独立的、有个性和主观意志的个体,与其他人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不断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着关系。所以,人成长的客观的必然性使人无法完全独立。

鉴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弗洛姆认为,虽然人类生存的境遇是如此矛盾,但是对于作为具有理性和主观意志的人类来说,他们不会甘心一直生活在这种困窘之中。于是,人们就开始需求一种和谐的生存,然后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在人类的种种需求之中,对于超越和关联的需求绝对是可以称得上最主要的需求。所谓对“超越”的需求,指的是人渴望超越被动的生存状态。面对着人生的种种矛盾,不管是生与死的两歧,还是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的短暂的两歧,人们不甘心被动的受环境所支配,想要摆脱这样一种被动状态,变被动为主动。所谓对“关联”的需求,指的是人们非常渴望与自己的同类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处于个人化与孤独感的两歧之中的人,因为害怕孤独,想要逃离孤单的境遇,迫切需要与他人发生关联,以使自己摒弃孤独感的困扰并从其中解脱出来。我们认为,弗洛姆所要找的人的本性特征就是对“自我保存”的原始欲求以及对“超越”与“关联”等种种需求。

二、人性的异化

弗洛姆基于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认为异化是人的本性在各种社会文化中、环境中被扭曲的结果。他说:“离开关于生产性的否定的概念,即异化概念,就不可能充分的理解关于能动的、生产性的、以其自己的力量把握和包摄客观世界的人的概念” [3]。弗洛姆的观点是,我们只有理解了“异化”这一概念,才能对人的本性有一个更加全面且深刻地认识。在他看来,人从出生之时起,就已经开始了异化的过程,而且只是伴随其个人和整个人类的一种过程,是人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过渡的的结果。弗洛姆所讲的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不是以自己是自己力量和自身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来体验自己,而觉得自己是依赖于自己之外的力量的这样一种无力的‘物’,他把他生活的实质投射到这个‘物’上” [4]。在这个世界上,人的自我掌控能力减弱,不能很好地主宰自己的行动,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只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依赖于外物才能生存的个体,人的本初状态被弱化,人成了被扭曲的人。

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的客观和主观方面都达到了顶点,不仅人的身体就连人的心理、灵魂也统统被异化,人同一切发生了异化关系。人生活在一个完全机械化的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机器,开始不得不服从于机器,让各式各样的机器帮助我们完成很多的工作,我们逐渐成了机器的仆人,被机器所支配。人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中心地位,成为经济目的的一个工具。这也就使得人的人格发生变态倾向,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就泯灭了人的创造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和冷漠,只有在彼此的利益需求的情况下,人们才会相互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演变成了两个“活机器”之间的关系,因为中间的利益纠葛而联系在一起。每个人就像是一件商品,通过各自的价值来决定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会觉得自己是一件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而不是人类力量的承担者,他

(接上页)

们的目的只是在市场上出卖自己,他的自我价值不是来源于自我的思想而是源于市场经济作用,人成了在社会制度中具有一定作用的抽象物,而这一抽象物的特征是与他的本性完全异化的。人性被彻底的异化了、扭曲了。

三、对人性观的评价

弗洛姆关于人性问题的阐述是在吸取黑格尔、马克思、弗洛伊德等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多层次的人性理论体系。在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诸多标准中,弗洛姆将人性看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他试图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揭示人性的各个方面,展现人性的丰富内容,使人的本质得到充分实现,成为真正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使社会适合人的发展,成为健全的社会。弗洛姆认为,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特殊的抽象物,也不是能无限制的适应环境的心理动力和环境产物,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有自我保存的生物性需要,也有对于人的生存状态的需求,而后者的需求显得更为重要。这无疑有其合理的地方。弗洛姆对资本主义人性异化的深刻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些弊端,他对于西方社会追求物质极大丰富而在精神方面却饱受痛苦的反思,以及对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当代人的心理影响的深刻阐述,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为我们深入了解人性提供了借鉴。但是,由于弗洛姆在分析人性异化的原因时,没有抓住社会关系与社会制度这一关键因素,而是更多的强调异化的心理因素方面,没有从阶级关系以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一社会根源去寻找,反而认为,“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所奴役,而是(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所创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 [5]。这样一来,就把异化的原因归结于人本身,归结于人自己所创造的机械化的世界,而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根本原因是来自于社会制度。所以,消除异化就不需要铲出资本主义制度,而只需要通过人自身的不断自我完善化,是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使社会变得更加人道主义化,使人从内心深处获得解放。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的,这也为他的异化理论带来了一定的片面性。

猜你喜欢
弗洛姆本性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走过独木桥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论爱之人:弗洛姆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不乐多冤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