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启思维 实验探究彰主体

2015-09-02 19:14郑良杰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物像晶状体成因

郑良杰

结合生活经验实现主体发展。

在探讨近视眼的成因时,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及患有近视同学的亲身体验,谈得既真实又确切。

师:大家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吗?

生1:写字姿势不对。

生2:长期躺着看书。

生3:过度用眼,比如长时间看电视。

师:大家从用眼习惯上讲述了近视眼的成因,现在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一起探寻近视眼的成因。首先,请大家观看微视频《眼》,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观看微视频,小组交流。)

生4:近视,一般是由于人们长期近距离的工作、学习,使眼睛过度紧张,久之眼轴变长,物像不能汇聚在视网膜上,使人们看远处时物像模糊。

生5:光线从物体身上出发,进入人的眼睛,光线通过角膜、房水,从瞳孔进入,再经过晶状体的折射,通过玻璃体到达视网膜。近视患者的物体成像无法汇聚到视网膜上,从而看不清。

一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交流,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由浅显到深入,由感知到理解,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形象、生动地认识眼睛,理解眼睛成像的原理。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悟、自主交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学生才会有这么多精彩的观点,课堂才会这样活跃、灵动。

实验观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主体发展。物理知识的习得不能受制于固有的知识结构、拘泥于教材。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逐步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法。实验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迸发智慧火花,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

在探讨近视是不是晶状体变凸问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设想。学生在实验中得出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变凸;“晶状体”变凸,物像不清晰,可用凹透镜来矫正等有价值的结论。

师:我们已经看到,晶状体变凸,只能看清近处物体,而近视眼也只能看清近处物体,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

生1:近视眼可能是晶状体变凸。

生2:我认为眼睛看清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变凸。

师:近视是不是晶状体变凸?下面请大家设计一个方案来验证猜想。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生3:我们猜想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凸,所以在实验中,我们改变晶状体变凸程度,移动物体,看是否能让近处物体成像清晰,若能,就证明了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凸。

生4:我们选取不同厚度的晶状体,分别尝试近处物体成像,验证晶状体由平到凸的变化过程中,成像的变化。

师:大家的方案都很好,请各小组进一步完善方案,然后实验。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

师:实验完成了,下面请你们交流实验成果。

生5:我们通过探究发现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凸;

生6:我们组的结论是,晶状体变凸,物像不清晰,可用凹透镜来矫正。

猜想、讨论、验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与能力。指导实验,分析实验成果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分析、总结能力。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领会科学探究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正实现了主体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郑店中学)

猜你喜欢
物像晶状体成因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CT 表现
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粉碎在合并晶状体脱位眼外伤中的应用
浅析高中语文诗歌中的意象与物象
物 像 权
——可看得见的权利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虚实之间:《红楼梦》诗文中“月”意象的解构与重构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有晶状体眼ICL植入矫正高度近视
寂静的山野,温暖的物像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