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家庭指导干预效果

2015-09-03 06:24汤红霞黄斌牛丹丹臧姬储珏
上海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重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汤红霞 黄斌 牛丹丹 臧姬 储珏*

(1.上海市闸北区北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0071;2.上海市闸北区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436)

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已超过1 600万人。同时,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一部分,已被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55条明文规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1]。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7月前纳入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和北站街道在册管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按试验对照原则,在北站街道抽取60对(患者60例和家属60人)作为干预组,宝山街道抽取60对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①明确评估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在册病人及同住家属;②患者年龄18~60岁,家属年龄18~70岁;③患者及家属文化程度均需在初中以上;④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⑤家属与患者共同生活,并能影响指导患者进行技能训练;⑥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患者无严重慢性躯体疾病;⑦自愿参加,家庭照顾者能积极配合,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明确评估因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的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在册病人及家属;②患者年龄<18岁或>60岁,家属年龄<18岁或>70岁;③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④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患者伴有严重慢性躯体疾病;⑤重性精神疾病基本稳定的患者家庭照顾者无法配合者。

1.2 研究方法

一般临床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患者及家属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有无慢性疾病史等信息。干预前、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对患者进行的调查,并对患者精神分裂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康复状态及自知力治疗态度进行评定。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表调查对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和患者对家庭的依赖、家庭经济负担等方面进行评价。

1.3 干预方式

对干预组开展家庭康复干预及相关知识教育。干预时间为每周1次,每次60 min,共20周,干预结束后随访12个月。干预内容主要参照《2012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2]中培训内容,对家属开展包含精神症状鉴别、用药、饮食、社交康复、病患及家属心理疏导等指导,对患者进行社会交往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对付持续症状等指导。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

1.4 评估标准

MRSS包含28项条目,每项条目分值为0~7分,总计分越低,说明患者对家属依赖程度越低,活动能力越好,社交能力越强,目前症状及异常行为越少。ITAQ由11个项目组成,主要评价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服药态度,每个项目按回答问题的完整程度分为3级,患者要对每个项目回答2个方面的问题,即患者对每个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对每个问题给出进一步的说明。每项分值0~2分。总分小于11分为患者无自知力,12~22分为自知力一般,大于22分为患者有自知力,总计分越低,说明患者自知力越缺失。FBS共分为5大类(23项):①经济负担;②家庭日常生活的扰乱;③家庭娱乐活动的影响;④家庭关系的影响;⑤家庭成员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影响。每小项评分0~2分,评价分数愈高,表明负担愈重。

1.5 统计方法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及描述性分析等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

通过两组比较,干预后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调查中第一项(所患疾病名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所服药物名称、所服药物作用、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精神症状、如何进行家庭护理、怎样对症状进行观察等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患者MRSS量表评分比较

通过干预后干预组的依赖程度(13.68±8.31)分,活动能力(11.62±6.72)分,社交能力(17.12±9.36)分,目前症状及行为(5.53±5.06)分,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患者ITAQ量表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评分为(17.20±4.12)分,对照组评分为(16.65±5.95)分。通过干预,干预组评分为(18.53±4.09)分,对照组的评分为(16.50±5.96)分。干预组高于对照组t=2.01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1 两组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调查(n)

表2 两组患者MRSS量表评分(x ±s)

2.4 家属FBS量表比较

通过干预,在干预组家庭的中经济负担为(2.95±2.41)分,低于对照组的(3.85±2.08)分。家庭生活的扰乱评分为(2.80±2.29)分,低于对照组的(3.70±2.00)分。家庭经济负担及家庭生活扰乱两个子项通过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家庭影响与娱乐影响对照组评分分别为(2.26±1.92)分和(3.28±2.49)分,略高于干预组,通过t检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心理躯体影响子项中,干预组和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难治性精神疾病,患者以阴性症状表现更为突出,多呈反复发病或残留症状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社会功能严重缺损,生活质量降低,不能自食其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3-5]。国内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社区康复强调“广泛性、规范性、个性化的长效机制”。诸多调查也明确了立足于社区、服务于家庭是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基础[6-9]。精神病患者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是生活在社区,有效的社会支持、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精神病患者的全面康复,减少疾病的复发[10]。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后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有较大幅度提升或改善,对其照顾的患者所服用的药物及其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认识程度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家庭护理能力也有一定的提升。

表3 两组家属FBS量表比较(x ±s)

研究显示,采用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和结构调查表、PANSS、MRSS、ITAQ以及FBS对随访1年后的两组患者家属及患者进行测评,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知识了解有所提升,在患者阳性和阴性症状、康复状态、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等方面有明显地改善。

有学者认为,精神病患者家属对精神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可能直接影响他们对精神患者的态度[11]。对于不同的态度,家属对患者进行照料照顾上,以及治疗和康复方面给患者带来不同的效果及影响。显而易见,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不足将不利于患者的康复[12]。

此外,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自知力与治疗态度对疾病的预后和转归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文献结果表明,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三个月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前后进行ITAQ测评,提示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自知力恢复和治疗依从性有明显提高[13]。

每月一次集中式家属教育还可以使病患及家属从相互交流中取得经验和帮助,从而提高对患者的照料能力和疾病观察能力。对于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家庭的支持对精神健康有直接促进作用,能够让人在遇到应激事件时,更好地应付困难、度过难关,降低应激事件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减少精神疾病的诱发因素,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而且良好的家庭的支持,可以对精神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并且能减少复发或做到不发,通过建立有效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稳定期的家庭康复方案,全面关注患者的认知、精神和行为,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第三章. 第55条[Z]. 2012,10-26.

[2] 秦耕, 陈博文. 2012新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 201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3] 汪早晨, 刘翔宇, 梁涛.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焦虑抑郁状况调查[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1, 17(4): 352-353.

[4] 孙薇, 常余善, 于侠, 等. 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l1, 17(6): 486-488.

[5] 丁振江, 蒋健昌, 杨宇, 等. 社区康复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2, 18(6):537-538, 541.

[6] 杨志辉, 陈贻华, 林振东, 等. 社区康复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9, 15(2):135-137.

[7] 赵云, 胡卫红, 袁前, 等. 家庭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 2010, 23(6): 436-438.

[8] 李福球, 于世江, 黎华柱, 等. 社区个体服务计划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19(4): 314-315, 319.

[9] 王锋锐, 谭柏坚, 黄群明, 等. 社区综合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l3, 19(4): 351-352.

[10] 董玉玲, 徐莉, 李芸. 家庭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7): 553-554.

[11] Berkowitz R, Shavit N, Leff JP. Educating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J]. Soc Psychiatry Psychiatr Epidemiol,1990, 25(4): 216-220.

[12] 李立华, 李穗云, 等. 精神病患者家属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及结构调查[J]. 护理学报, 2006, 13(6): 19-21.

[13] 彭敏珍.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精神病患者自知力与治疗态度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4): 484-484.

猜你喜欢
重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社区综合管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都有精神病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长沙市重性精神疾病社区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研究
社区康复管理模式在江北区重性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