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图形的地域性特征

2015-09-05 07:25王凌枫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文化徽州

王凌枫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图形的地域性特征

王凌枫

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对中国佛教莲花图形传入与发展作了简要梳理,分析了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的纹饰特点和表现手法,指出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图形具有三个地域性特点:纹饰上以传统佛教莲花图形为基础,融合当地民间艺术的题材和内容;表现形式上以“徽州三雕”作为重要载体,纹饰由平面走向立体,造型生动且富于变化;图形融入了当地民间审美思想,具有强烈的民俗气息。这些特征是地区文化思想的折射,既有利于佛教文化在徽州地区的传播,也提升了当地的审美趣味,推动了当地装饰艺术的发展。

九华山;莲花图形;装饰艺术;地域性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99座山峰以及幽谷、溪水、奇松、怪石构成“九华十八景”。因新罗国僧人金乔觉卓锡九华,长斋礼佛,圆寂后三年容貌如生,众僧根据其行持和众多迹象,认定他就是 “地藏菩萨示现”,遂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1]。随着佛教在九华山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九华山在明末清初时被称为“江表诸山之冠”,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时至今日,“莲花佛国”九华山以其山势峭拔的自然风光和当地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香客前往游览朝拜。

1 中国佛教莲花图形的源流

《诸经要解》有云:“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2]佛教认为,人间烦恼如同陈淤积垢,有志者应该努力修行,净化自我,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追求清净无忧的境界。而莲花的自然生长过程完美地展现了由烦恼而至清净的过程,故莲花尊为佛教圣花。

中国人爱莲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莲花作为题材出现在无数文人墨客的诗篇中,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清雅、高洁的象征。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文化向中原内陆的传播,作为佛国象征与圣花的莲花图形广泛出现在佛教器物中,如寺庙建筑的特殊构件、佛教祭祀用品、佛教造像、佛教礼仪用品等等,同时,在手工艺制品的造型与装饰方面也时常见到莲花图形[3]。

中国佛教莲花图形虽然源自印度,但并不是印度装饰艺术风格的简单复制,而是与更为注重艺术性的本土莲花图形的融合,这种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莲花装饰风格。

2 九华山佛教装饰莲花图形的地域性特点

九华山佛教莲花装饰既承袭了西亚、中亚和印度佛教的风格特点,又融入了儒家、道家等中华文化的风格,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莲花图形风格。首先从纹饰特点来看,在传统佛教莲花图形为主的基础上融合了地域艺术题材和内容。纹饰上不仅包含如莲纹、忍冬纹、卷草纹、宝相花等佛教传统装饰纹样,

2.1 纹饰特点:基于佛教传统纹饰,融入民间艺术题材

同中国其他地区佛教圣地一样,九华山佛教莲花装饰图形遵循佛教教义,主要用于建筑构建装饰、佛教造像的相关部位装饰、佛教供奉用品的特殊部位等处。从其纹饰风格上看,图案化、制式化的莲花纹饰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蕴,除了传统单体莲花图形外,还有由莲花演变而来的忍冬纹、卷草纹、缠枝莲纹、宝相花纹等图形,且多以二方连续的方式出现。同时,浓厚的传统徽州文化气息和强烈的民间风格渗进九华山佛教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反映在莲花装饰图形上,表现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吉祥寓意的莲花纹饰。历史上,自隋唐时期以来,莲花装饰图形逐渐摆脱了纯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影响,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题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莲花纹饰被赋予了吉祥寓意,“莲”字与“连”“廉”“怜”谐音,大量与莲花有关的吉祥图案成为装饰的主要内容。如“连年有余”,因莲与连、鲶与年、鱼与余谐音,故莲花与鲶鱼的图案寓意“连年有余”;“一路清廉”,因鹭与路谐音,故一只鹭鸶鸟与莲花的图案寓意“一路清廉”;“童子爱莲”,莲与怜字谐音,故童子和荷花构成的纹饰寓意儿童的可爱。九华山莲花图形装饰进而摆脱了传统二方连续纹饰为主的装饰特点,以莲花为装饰主题占据大幅的装饰空间,同时配以非二方连续的边饰,达到宝相庄严且玲珑别致的视觉感受[4]。

2.2 “徽州三雕”作为佛教莲花图形的重要载体

与中国其他佛教圣地不同,“徽州三雕”作为地方民间艺术成为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徽州地区气候温润,山丘屏列,清荣峻茂。山区多产松柏、杉树、板栗、核桃等适合雕刻的木材,同时当地出产的黟县青、茶园石等也为石雕提供了优质的原料[5]。与传统佛教喜用彩绘、壁画、塑像、画像砖、金银器以及刺绣等手法呈现莲花不同,九华山佛教充分运用石雕、木雕和砖雕艺术,在建筑构件上精雕细镂,从而丰富了莲花图形的表现形式。就地取材,依山而建,九华山寺庙建筑风格并非一味追求传统佛教宫廷式样,而在一定程度吸收了皖南民居的建筑特点。黄色的外墙,青色的瓦片,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微见屋脊的坡屋顶,与山体一色,与山势相融,颇有天人合一、佛舍入画的意蕴。

2.2.1 殿堂石雕

在石雕艺术方面,莲花图形多出现于寺庙廊柱、柱础、门罩、门墙、牌坊等处,采用浅浮雕、平面雕为主的雕刻手法,强调线条表现,给人古朴大方之感。如寺庙廊柱、柱础部做仰莲状,柱头装饰仰覆莲瓣,莲瓣饱满,造型简单。又如徽州牌坊,在型制上遵循传统样式,采用四柱三间三楼冲天柱式、四柱三间五楼门楼式、八柱八楼冲天柱式等,纹饰则多以写实莲花、暗八仙、和合二仙等为主。牌坊作为程朱理学的物化象征却出现在佛教圣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2.2.2 殿堂木雕

在木雕艺术方面,无论是梁架结构类木雕还是门窗隔断装饰类木雕,莲花图形都是重要的装饰纹饰之一。如梁托、雀替、斗拱等梁架构件,多采用圆雕、透雕等表现手法,莲花图形多注重写实,讲究对称,层次分明,栩栩如生;窗扇、门扇、栏板等装饰木雕,多采用平雕、线刻等雕刻技法,莲花图形多以边饰的形式呈现,雕饰莲瓣纹、忍冬纹、卷草纹、缠枝莲纹的边框,起到固定、美化主体图案的作用。同时,由于佛教崇尚金色,木雕构件往往被饰以金漆,与民间徽雕不施五彩相比,多了份富丽堂皇的庄重之感。

2.2.3 殿堂砖雕

在砖雕艺术方面,徽州砖雕注重合理布局,主次分明,强调整体效果和局部图案的美感。作为佛教圣花,莲花图形不仅被工匠饰于门楼、门罩、八字墙等建筑构件处,而且在马头墙端部、瓦当、漏窗、影壁等砖雕小品上也俯拾即是。不同于其他殿堂砖雕以莲花作为单一主体表现,九华山砖雕莲花图形常常与山水、人物、鸟兽等客体形象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中,具有极强的中国画风格。通过饱满的构图形式,在庄严神秘的殿堂中营造出一份诗情画意,这与徽州民间讲究圆满、求全的心理有关,寄托了徽州匠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6]。

2.3 佛教意蕴与世俗气息相交融

在佛教文化传入之前,作为道教修真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九福地的九华山,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积淀。同时由于毗邻安徽南部,受到“中国汉族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影响,九华山佛教文化兼容了“精进利生”的传统儒学,“谦下养生”的道家思想和政治化哲学的程朱理学。佛、道、释三者在此地不断交锋且融合,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7]。九华山寺庙虽建于荒僻的山林中,却与当地的世俗民居紧密结合,佛教思想与世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共生共荣,这与地藏菩萨的大乘入世的精神完美契合在一起[8]。大乘佛教的教义:“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九华山佛教文化的世俗化正是地藏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而佛教建筑、塑像、礼仪用品上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佛教神秘庄严的色彩,增强了人们对佛教的敬畏感,成为支撑维系九华山佛教文化千年不变的重要因素。

莲花图形作为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纹样,受到独特的地方文化的影响,使其风格既具有佛教装饰艺术的一般共性,又有其独树一帜的地域性。“徽州三雕”作为九华山装饰莲花图形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社会艺术思想、徽州居民审美情趣的具象表现。地方人文要素,包括生活方式、地域习俗、伦理观念、宗教信仰等,所有这些都透过徽雕匠人的巧手展现在世人面前,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必然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反映到建筑和环境上。明清时期,受徽商文化和封建礼教阶级观念的影响,经商和入仕成为时代的价值追求,“奢靡为美”变成大众的审美风尚[10],这决定了徽雕艺术中的莲花图形较之传统莲纹雕工更加细腻繁琐,花瓣莲实更为饱满,整体稳重扎实,极富装饰意蕴。九华山地区僧俗杂居,寺庙建造、佛像雕刻、殿堂装饰多由当地民间艺人参与,佛教莲花在工艺手法、审美风格上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徽州民间艺术的民俗气息。

3 结束语

古人爱莲,古徽州尤甚。莲花图形承载了不同阶层的审美追求,商贾世家追求精致繁缛,文人士大夫崇尚素雅高洁,普通百姓祈祷富贵吉祥,莲花图形成为当地民间装饰艺术的重要纹饰之一。随着佛教文化传入九华山地区,佛教传统莲花图形很好地吸收、消化、兼融了地区装饰风格,在传播教义、发展信徒的基础上,引导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趣味,可以说九华山佛教莲花图形是带有浓厚地区民俗文化色彩的佛教装饰纹饰。当然换个角度而言,佛教装饰艺术这一外来文化是推动地区装饰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1]九华山导游图[DB/OL].[2010-08-26].http://chn.lotour.com/r/20070807/n81175 1.shtml

[2]褚建君.说莲[N].新安晚报.2014-7-27(B7)

[3]袁承志.风格与象征:魏晋南北朝莲花图像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34

[4]魏鸿飞.试论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风格[J].池州学院学报,2009(2):54-56

[5]皮志伟,贾巧燕.论徽州三雕和徽州民俗文化的关系[J].艺术学界,2009(2):225-230

[6]田慧子,黄凯.探析徽州砖雕的意象结构之美[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2

[7]吴轶寒.论九华山佛教文化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3-15

[8]袁牧.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8:257-258

[9]李兴中.论九华山佛教文化的意蕴[J].江淮论坛,2002(4):118-121

[10]臧丽娜.明清徽州建筑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5

J51

A

1673-2006(2015)06-0037-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6.010

2015-01-12

王凌枫(1989-),安徽芜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而且以纯国画方法表现的写实莲花以及富有民间生活气息的吉祥图案也大量出现在九华山佛教装饰艺术中。其次在莲花图形的表现形式上,受到徽州文化影响,“徽州三雕”成为其重要的载体。纹饰由平面走向立体,造型生动且富于变化。再次九华山佛教文化融合各宗派思想,在装饰艺术上融入了民间审美观念,莲花图形带有强烈的民俗气息,这种气息正是地区民间文化思想的折射。

(责任编辑:李力)

猜你喜欢
九华山佛教文化徽州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作品三
九华山风景区最大承载量测算研究
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精进的智慧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生态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以九华山风景区总体规划为例
佛教文化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