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阎锡山共商忻口会战作战计划

2015-09-10 07:22胡全福
文史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阎锡山战区八路军

胡全福

1937年10月1日,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自雁门关下的二战区行营回到太原,即让参谋长朱绶光联系八路军驻晋办事处,打听周恩来这两天是否回到太原。

自“西安事变”以后的大半年中,周恩来就抗日问题一直同国民党进行谈判。到1937年9月,因山西在抗日战争中独特的历史地位,只能暂时搁下同国民党谈判的事宜,奉命转道山西,利用阎锡山愿意同共产党合作的一面,推动山西人民抗日运动。

就山西而言,一年前中共已有一批党员入晋做高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推着、拉着阎锡山抗日,使山西成为除陕北以外,全国第二个倡导抗日的地方和民众运动开放较早的省份,全国各地爱国青年,除投奔陕北者外,都涌来山西。但自抗战开始以来,已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指挥的晋绥军却屡屡失利,到周恩来转道山西的时候,日本侵略军已沿着平绥路入犯晋境,天镇、大同岌岌可危。

阎锡山对周恩来早有所闻: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二十几岁的周恩来就担任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三十年代初期,周恩来直接指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围剿”。多少年来,不论为政为戎,一直是声名显赫的共产党领袖人物之一。

对于中国抗日战争,阎锡山已同周恩来有过几次交往。5月在太原会面时,周恩来关于抗日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的那番谈吐,真把阎锡山折服了:“……要使全体同胞不当亡国奴,就必须建立各党各派各军各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起来打日本,就必须动员民众,武装民众!须知,由民众意志筑成的无数的国防堡垒,是较一座雁门关更为可靠的啊!” (《周恩来传》375页,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8月,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当听完周恩来发表的那番演讲后,有人悄悄问阎锡山:“你对日本人是准备打呢?还是不打?”他心事重重地表示:“打吧。不打,共产党不答应。”

9月5日,周恩来经风陵渡到达太原,第二天晚上即偕彭德怀、徐向前等一行,趁夜赶赴雁门关下的太和岭口二战区行营,同阎锡山晤面。

几天前,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对与阎锡山晤谈的内容又一次作了阐明。这次从太原出发前,周恩来将去太和岭口见阎锡山的准备情况报告了毛泽东,还特地提名让与阎锡山的同乡徐向前一道去,以便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当周恩来一行于9月7日凌晨到达太和岭口的时候,阎锡山十分热情地把客人接到他的住地。晤谈时又从安全考虑,移进了那孔隐入山崖很深的窑洞里。双方坐定,周恩来开门见山便说:“八路军划归第二战区序列,大军继续开上前线,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及时取得共识。”

阎锡山深表赞同:“是的,是的,我也正这么想着。” 周恩来接着详细分析了中日战争形势:“从战争开始这一阶段看,日军来势汹汹,整个形势目前是敌强我弱。但只要我们坚持抗战,以持久战对付敌人的速决战,必然是敌人一天天弱下去,我们一天天强起来。只要发动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定会夺得最后的胜利。现在我们进行抗战,有一个最有利的条件,就是在外敌入侵的情况下,广大群众是要抗日的,绝没有不抗日的民众,也没有不战之兵。要保卫山西,保卫华北,就必须动员广大群众,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同上,375页)

阎锡山接着说:“我早已知道这是重要的工作。我作为孙中山先生的信徒, 深知‘唤起民众’是孙先生一贯倡导的遗训。没有民众的戮力同心,战争很难取胜。在这紧急关头,我们可以在二战区试行。”

周恩来顺势鼓励说:“我们的目标完全一致。在中国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 阎司令长官下了牺牲奋斗的决心,努力来做救亡工作,成立了许多抗日群众团体,如‘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等,在动员群众抗日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不怕斗争失利,最怕斗争失掉民心。您说是不是这样呢? ”

阎锡山很有兴趣地听到这里,向周恩来言词恳切地说:“周先生对敌情、我情均有透彻的了解,中共方面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也好。可否把刚才讲的内容拟作第二战区对日作战方案,写一写给我?”

周恩来欣然应允:“好,我明天就写好交司令长官过目。”

第二天一早,周恩来果然把为二战区代拟的对日作战计划写好,交到阎锡山手中。(同上,375页)

9月中旬,大同、天镇沦于敌手,山西战局急转直下。为协助阎锡山在内长城一线布兵防守,9月22日,周恩来陪同朱德总司令,再度来到太和岭口,与阎锡山研究平型关战役作战方案,决定八路军以运动战配合阎锡山所拟的平型关围歼日军的作战计划。在视察雁门关防御工事后,周恩来建议阎锡山不要单纯死守雁门关,而应主动出击,实行侧击和伏击来破坏日军的进攻计划。阎锡山对周恩来的建议表示接受。

当周恩来紧随八路军先遣劲旅之后进入山西以来,沿途所闻街谈巷议,无不希望红军早日参战,一路箪食壶浆,一路热切企盼。连那些一向沉着冷静的将领,也被热情的群众所鼓舞,按捺不住想立即与“不可战胜的皇军”来一次较量。

9月25日,平地爆起一声惊雷,装备极差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山西平型关重创日军坂垣师团。其时驻防石家庄的卫立煌将军亲眼看到:各界群众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竟噼噼啪啪燃放鞭炮,游行集会,以无比兴奋的心情,热烈祝贺八路军平型关大捷。这不仅使卫立煌受到鼓舞,而且增加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除以他个人名义给八路军总部发出热情洋溢的贺电外,还特意购买了上万元的慰问品,通过八路军办事处转送八路军总部。之后不久,又以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的身份,批给八路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枚。(卫道然:《卫立煌将军》第47页、第68页,安徽人民出版社)

八路军入晋抗战,为山西增加了一支生气勃勃的抗日队伍。卫立煌总司令率领的第十四集团军是中央军中的一支劲旅,蒋介石已令其移援晋北,正向山西开拔。有这两支救兵入晋,再把内长城一线撤退下来的晋绥军收容起来,同八路军、中央军一起,共同抗击敌人。阎锡山决定在忻口组织一次会战。

10月4日,卫立煌来到太原。第二天,阎锡山即请周恩来同卫立煌、傅作义等一道,共商忻口战役作战计划。

阎锡山首先讲了他的设想:以忻口为必守阵地,分左、中、右三个地区,主力集中在中地区,待部队调整后,中地区部队向代县、忻口之间的敌人出击;右地区部队向代县、平型关间侧击;左地区部队钳制进攻宁武之敌。 周恩来提议:即令王靖国第十九军一部守崞县,钳制当面之敌,大部于星夜绕攻原平之敌而歼灭之,以掩护中地区部队集中;即调八路军王震部第七一七团归还第一二〇师建制,加强中地区的防御兵力;电请南京另派三四个师实施战略上的出击;立即组织并武装正太、同蒲铁路员工和井陉、阳泉的矿工,准备破坏铁路、矿井。(马仲廉:《国共两党军队协同作战之典型一役》,载《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109页)

阎锡山按照蒋介石的意图,提出调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到忻口正面打阵地战。 周恩来当即表示了不同看法,说今日八路军在决战问题上不是主力,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戏,在这种拿手戏中一定能够起决定作用,这就是在敌人后方的游击战。现在敌人向忻口方面进攻来了,我们不反对使用一部分兵力摆在正面阻挡他们,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赞成把所有兵力都放在正面打阵地战,更不赞成把一二九师也放在正面打阵地战,使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他们迂回到敌人的后方去寻找最有利的条件打击敌人,就需要给他们以独立自主的活动机会。从整个战略战术来说,应当把主力用于侧面,采取包围迂回的战法,主动地打击敌人。就是在正面作战的军队,也不可以用消极单纯防御的战法,在防御当中,也要积极采取“反突击”。(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第34页,文史资料出版社版)

卫立煌深表赞同,说:“像八路军平型关那样的仗,其作用远胜于正面放几个师。所以还是要发挥八路军的长处,让一二九师迂回到敌人后方去。”

阎锡山听后认为有道理,同意不调一二九师到忻口正面打阵地战。

在研究忻口战役作战部署时,阎锡山不但与周恩来无话不谈,而且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合作的诚意,如将晋军10个团归右翼军朱德指挥;要求八路军贺龙第一二〇师归晋绥军第六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同时要求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到晋绥军第六十一军帮助指挥。共产党方面同意了他的要求。

国共两党两军这种相互支援、部队之间相互指挥的情况,表明了抗战初期两党两军精诚团结,一致抗战的大好局面。

当日,周恩来将同阎、卫等会商情况电告毛泽东,毛泽东当即复电周恩来,表示完全同意周恩来与阎、卫共商决定的忻口作战计划,并提出了八路军的行动部署。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同阎锡山、卫立煌、傅作义等进一步会商忻口战役作战方案时提出:我军应以忻口山地为固守阵地,诱敌到代县、忻口之线, 求得侧面出击消灭敌人。其部署应以第五十四师固守忻口阵地;以现在崞县、原平线之晋军12个团节节抵抗敌人;以刘茂恩第十五军及晋军一部在忻口东北山地集中,一部固守滹沱河东岸山险;以第十四集团军3个师1个旅、高桂滋第十七军及晋军主力集中忻口及其西南山地;以一部在忻口西北山地遏阻宁武南下之敌。(马仲廉:《国共两党军队协同作战之典型一役》,载《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第110-111页)

依据上述部署,周恩来接着提出部队的行动计划:在中地区主力未集中前,右地区部队除杨成武支队外,主力展开向平型关、砂河镇、繁峙之线实行广泛的游击,并与朱、彭商定一个支队从浑源县西南面向雁门关方向游击;左地区第一二〇师除宋时轮支队外,即向宁武南北游击,以破坏和阻击敌人前进计划,使中地区主力集中。周恩来同时指出:实行侧面攻击时,我左右两地区主力应同时在宁武南北、代县以东侧击敌后,求得协同胜利。周恩来还提出电请第一战区代司令长官程潜加派曾万钟之第三军或冯钦哉之第七军来晋参加作战。(马仲廉:《国共两党军队协同作战之典型一役》,载《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1期第110-111页)

10月6日凌晨1时,毛泽东又致电周恩来等,在对敌情作了细致的判断与分析,并对山西境内中、日两军的实力作了对比后,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此战役之关键在于下列3点:(1)娘子关、龙泉关之坚守。(2)正面忻口地区的守备与出击(出击是主要的)。(3)敌后方之破坏。”为达上述目的,“(1)要求南京速加派生力军三四个师位于娘子关。(2)要求卫军4个师担任正面出击兵团之主力,晋军以两个师协助出击,余任守备。(3)红军林、贺两师主力,担任从东、西两方破坏敌之侧后纵深地区。另要求南京派生力军两个师从涞源、蔚县行动。”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76页)

周恩来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再次同阎锡山、卫立煌等进行了反复会商,最终形成《第二战区忻口战役作战计划》这一历史性文献。(《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476-47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

10月11日,忻口战役正式展开。12日,周恩来即将与阎锡山等商定的忻口战役作战计划及具体实施意见,电告在敌后指挥八路军作战的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

“朱、彭:

(一)今日忻口以北之敌,增加坦克、炮兵至步兵三四千余,炮兵对击,估计明日敌将猛攻忻口。正太路敌攻井陉以东雪花山,赵(寿山)师(西北军第十七师)在正面抗守。

(二)顷复:与阎商,改由晋军郭(宗汾)师(第七十一师)守忻口以西支点,卫(立煌)部三师为左翼突击部队,傅(作义)部六团为右侧突击部队,刘 (茂恩)军(第十五军)一师(六十五师)为河东突击部队。此部署较昨夜积极, 唯卫(立煌)仍拟从正面出击,仅左前方山地守备延伸至马家山,监视神山、上院村之敌。

(三)阎望我张(宗逊)旅(第一二〇师三五八旅)特团及刘(伯承)师(第 一二九师)先头团(第七六九团)继续在崞阳、代县间截扰,林(彪)师(第一一 五师)候正面打激烈时,再动。并提议张(宗逊)旅到轩岗以南山地区,改为东向神山、大牛店之敌扰击,并切断大牛店至轩岗铁路,以配合中路作战。为上述目的,阎令林(彪)、贺(龙)两师(一一五师、一二〇师)可开炮兵协攻。

(四)我认为宁武之敌应交马(延守)旅(晋绥军独立第七旅)钳制,王震部(第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一部)改向神山、大牛店扰击,北可与张(宗逊)旅呼应,南可响应卫(立煌)部出击。可否,请即电复,以便告阎。周恩来十月十二日亥”(《周恩来关于阎锡山商定的忻口作战计划致朱德、彭德怀电》,1937年10月12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10月18日上午,周恩来偕同彭德怀专程来到忻县城内卫立煌总指挥部,彼此就忻口战役作战计划实施以来的形势交换了意见。卫立煌特别请求,鉴于忻口正面战场敌我双方激烈拼杀的情况,希望深入敌后的八路军显示其机动灵活游击战术的神威。

卫立煌有所不知,此前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已令所属各部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来援之敌,消灭由忻口溃退之敌;相机破坏其飞机场,袭其降落之飞机而焚毁之。就在周恩来、彭德怀来忻访晤的当天,八路军第一二〇师伏击雁门关获得成功。第二天,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七六九团奇袭阳明堡机场取得胜利,有效地配合了忻口正面战场作战,更给忻口正面我军攻势带来了新的转机。

无论是平型关之战,亦或是忻口战役,从策划、发动乃至战役进行中的每一项重大部署,周恩来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忻口战役能够坚持23天,使其成为抗战初期华北地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战役,与周恩来的长于运筹、巧于周旋关系至大。

猜你喜欢
阎锡山战区八路军
几根香菜识破日特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论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
浅析平型关大捷的历史意义
“匪首”阎锡山
八路军风采录
“匪首”阎锡山
“匪首”阎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