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山西遗墨(连载)

2015-09-10 07:22申力行
文史月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题字题写日报

申力行

毛泽东留下的墨迹流传最广的要数为书报和行业的题字、题词了。考虑到行业类的全国性覆盖,本文重点介绍为书报刊的题字、题词。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报头达80多种,在山西就有5个。

名气最大的题字

为《山西日报》的报头题字在山西应该是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不过,集报爱好者们一眼就能发现,《山西日报》的毛板题字报头有两个,而毛泽东确实先后两次为《山西日报》题字。

1948年秋天,在解放军攻打太原前夕,创办《山西日报》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着,中共中央华北局责成华北局宣传部和华北人民日报社,紧急组建山西日报社工作班子。从华北《人民日报》《冀中导报》等单位调来的干部,1948年9月从河北平山向太原进发。行前,他们请当时在平山的毛泽东题写报名,毛泽东挥笔写下了圆润遒劲的“山西日报”四个字。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为《山西日报》题写报名。当时先写的是“太原日报”、“新太原报”等几个名字,毛泽东不满意,后来写下“山西日报”以后,觉得不错,等于也把即将命名的报纸名字改了。1949年4月26日,《山西日报》创刊。据考证,《山西日报》是毛泽东最早为省级报纸题写的报头之一。

转眼到了1965年,《山西日报》已经是全国闻名的“红旗”报,党中央、毛泽东多次表扬、批示过,《山西日报》职工热切希望毛泽东能再次为他们题写报头,同时为《山西农民报》题写报头,于是,1965年7月31日,他们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1965年9月21日,他们通过广播得到消息,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寄回来了。10月1日,新报头正式启用。

据考证,从1964年到1965年,毛泽东为很多报纸都重新题写报头,一个重要原因是毛泽东对当年题写报头的书法感到不满意,主动提出二次题写,结果引发多家报纸纷纷效仿。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为一家省级报纸两次题写报头的事情还有另外两次,一次是为《吉林日报》,分别是1950年和1965年;另一次是为《新疆日报》,分别于1949年和1950年两次题词。

为报纸三次题写报头的有五家,《人民日报》首屈一指,都在新中国成立前。第一次是1946年4月晋冀鲁豫中央局要办报纸,在延安的毛泽东提议直接叫《人民日报》,并欣然题字;第二次是1948年6月,《人民日报》改为华北局机关报,在西柏坡题写;第三次是1949年8月,《人民日报》改为党中央的机关报。毛泽东第三次挥笔题写“人民日报”,即今天所用的报头。

毛泽东三次为《河北日报》题字的情况:第一次是1948年5月应邀为冀中区党委机关报《冀中导报》题词,直接把报纸更名为《河北日报》,不过新报头启用是1949年1月1日;第二次是《河北日报》正式成为河北省委机关报时候的题字;第三次是1964年再次题字,而且和山西一样,同时题写了《河北农民报》报头。三次为《新华日报》、《湖南日报》、《辽宁日报》题词都在新中国成立后。其中,《湖南日报》是改名前后一共三次。

为《山西青年报》的题字

《山西青年报》创刊于1949年,起初报头也是毛体,不过是从《山西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两个报纸的报头拼出来的。1965年,毛泽东亲笔给他们题写报头,原件保存在山西档案馆。关于毛泽东为《山西青年报》题写报头,还有一段故事:

1965年,让毛主席题词已经成了当年每个山西青年报人的愿望。虽然有想法,但老报人还是有些许顾虑,然而最终激起老报人行动的是1964年冬天,毛主席给河南新创刊的《郑州晚报》题写了报名。这对于当时的山西青年报人来说是一个启发。当时写信是首要通讯手段,“想请主席写报头,先得写封信才行啊”,文笔较好的宣传组组长党渌,成为起草信件的首选人。……毛主席喜欢书写艺术,行书写的最好的冯友道,义不容辞成为挑选出的最好的写信人。由谁来送给毛主席,则是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

1965年7月,华北局在太原开会,曾在《山西青年报》工作过7年的梁柱作为秘书,跟随华北局书记李立三同志出席。此次会议期间,团省委和山西青年报社几位领导,已到晋祠找过梁柱,提出由《山西青年报》直接给毛主席写信,恳请李立三同志转呈。李立三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与毛主席是同乡,由梁柱通过李立三出面请毛主席,这样更方便一些。李立三同志考虑的更周全,建议还应以青年报社自己的名义,借道华北局,转送给主席。在李立三的提示下,梁柱用中共中央华北局专用信封,注明毛泽东主席亲启后,写上了“立三办”的落款。信发出没多久,就收到了经省委转来的毛主席的题字。毛主席在一张宣纸上题写了“山西青年报”五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并亲笔回信说:“写下一张,不知可用否?毛泽东,1965年7月18日。”

迎来毛主席的题字,报社一片欢腾,大家兴奋得几乎要跳起来。毛主席为《山西青年报》题写报头,这在当时全国青年报刊中是少有的,山西青年报人怎能不感到幸福和激动呢!毛主席的题字套红见报以后,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几百万共青团干部、团员和青年,他们纷纷给报社写信、打电话,表示以实际行动回报毛主席的亲切关怀。……

为《晋绥日报》的题字

这张报纸就是当年的《晋绥日报》,毛泽东第一次题写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就发表在这张报纸上。

1948年3月底4月初,毛泽东第二次路过山西时,作了著名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长达三个小时的讲话中,毛泽东总结了晋绥解放区的土改工作和整党工作,透彻地阐明了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和土地改革工作的总路线、总政策,为晋绥解放区的土改和整党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这次路经山西途中,他还专程到晋绥日报社座谈。《晋绥日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1948年4月2日,毛泽东亲切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发表了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系统论述了党的报纸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以及办报路线、报纸风格及新闻工作者的作风等有关党的新闻工作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还同时题写报头和留下题词。

为《钢铁小报》的题字

作者查阅了《钢铁小报》相关回忆文章,内容如下:

《钢铁小报》是在太原市军管会工业接管组领导的倡议和支持下,于1950年元月8日创刊的。这天是太钢停产4年之久的2号高炉修复出铁的日子,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赖若愚、组织部长解学恭和宣传部长陶鲁笳等同志前来参加庆典。赖若愚同志手持火把,亲自为2号高炉点火。这标志着太钢从接管抢修到全面恢复生产阶段的基本结束,从而掀起了增产节约劳动竞赛的新高潮。在如此隆重而值得纪念的日子里,《钢铁小报》的创刊面世,乃是太钢职工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并开创了太原市厂矿企业办自己企业报的先例。

请求毛泽东主席为《钢铁小报》题写报头,是小报编辑组为了顺应抗美援朝形势发展的要求,更有力地鼓舞太钢职工掀起保家卫国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的新高潮,推动生产建设迅速发展的一个重大创举。

1950年,随着政治局势的逐步稳定,生产设备的修复运转,太钢(4月17日易名为太原钢铁厂)生产量稳步上升,并迈开了工厂管理民主化的步伐。经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吸收工人群众参加生产管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觉悟,调动了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10月之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更加激发了太钢职工的爱国主义思想,工人们将抗美援朝与劳动生产竞赛运动相结合,各生产部门连连创造与刷新生产纪录。到年底,全面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钢铁产量均比上年增长3倍多,钢材产量增长近2倍,轧制钢轨获得成功,焦炭增长近1倍,耐火材料增长4倍多,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都对此作了及时广泛的报道。

1951年初,《钢铁小报》编辑组代表太钢全体职工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上书报喜,并提出请毛主席为小报题写报头的请求。这一愿望很快变为了现实,几天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即通过山西省委办公厅转来毛主席在宣纸上书写的两份气势磅礴、潇洒隽秀的《钢铁小报》题字……

毛泽东题字的两本书

毛泽东题写的报头很多,题写的书名极少,特别是专门为非本人著作题写书名极其罕见,有明确记载的只有两部:一部是著名的《星火燎原》丛书,解放军出版社为纪念建军30周年而出版的作品集,从1956年征文开始,到1982年成书,全书共收入637篇文章,360万字,分成十集,毛泽东亲自为该书题名。另一本是《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

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初创时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1000余万,统辖39个县政权。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县召开,宣告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成立。边区政府认真执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开展生产运动和文化建设,坚持抗战,被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

《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于1939年1月的一份报告。真实而全面地记述了晋察冀边区创立发展一年的历史,涉及内容广泛,约10万字,着重叙述了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

毛泽东接到这个报告,读后觉得很好,决定把这个报告单独成书出版,并亲自为它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察冀边区》。3月2日,毛泽东还为这本书写了序言。序言说:“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那里实行了互相联结不可分离的三民主义”。“唤起民众就是要实行民权民生主义,否则无从唤起,尤其是民权主义,真如大旱望云,一刻不可或缓”。“聂荣臻同志的这个小册子,有凭有据地述说了该区一年半如何实行三民主义与如何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不但足以击破汉奸及应声虫们的胡说,而且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实行三民主义,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于是这本书成为第一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专著,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

1939年3月18日,毛泽东专门致信聂荣臻:“你著的书及送我的一本照片,还有你的信,均收到。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书准备在延安重庆两处出版(我与王主任各作一序),照片正传观各同志。望努力奋斗、加深研究,写出更多的新作品。”

写这本书时的1938年11月,正是聂荣臻在五台山地区指挥晋察冀军区部队粉碎日军“北围五台”大扫荡期间。五台山也是这个阶段晋察冀边区的腹心地带,而晋察冀边区的成立本身也是经阎锡山领导的二战区批准并授权的,所以这本书和山西关系很大,包括毛泽东在这一阶段介绍晋察冀的时候,曾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二)

猜你喜欢
题字题写日报
打了疫苗还感染,为何还要打疫苗
初三
初三
两会党报传播力总榜出炉:浙江问鼎
灵感日报
大漠孤烟“甘”寂寞
漫画长廊
预言家日报
庆祝本刊创刊二十周年纪念题字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