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的变迁

2015-09-10 07:22唐昊
南风窗 2015年16期
关键词:演播新闻联播演播室

唐昊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新闻联播》就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晚餐的背景音。不过,和这档节目中播音员面目严肃、黄钟大吕般的隆重播报不同,很少有人正襟危坐地看这档节目:人们并不是专注地看着新闻,而是边用晚餐边和家人聊天,顺便听新闻;或者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偶尔瞟一下屏幕。那种能够让邻居家小孩自带小凳子跑过来团团围坐、目不转睛观看的节目,往往是《霍元甲》、《上海滩》之类的港台电视剧。

李普曼在《舆论学》中说到,“现今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革不是经济的、政治的或是工业的,而是在政府中间产生的一种与创造同意的艺术。”在某种意义上,作为在“宣传战线”上的《新闻联播》,其直接诉求并非是用来创造同意的,而是用来创造一种“同意的仪式”:每天晚上从7点到7点半,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都被要求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作为一个中国的电视观众,我们已经习惯于在电视黄金时段收看《新闻联播》。

30多年来,这个现实被人们接受并习以为常,不能不让人惊叹传播工具塑造人的力量。当然,“塑造”的成果并不仅仅是一种“同意的仪式”被默认存在,更是对其所代表的政治含义的真正认同。原因也很简单,恰如政治参与的仪式本身:你以为那是可以忽略的外在仪式吗?你以为并没有受到那仪式的影响吗?错了,其实,参与那仪式就是同意本身。新闻联播的30多年的长盛不衰证明了将宣传与新闻结合起来的巨大成功。

当然,宣传机构与受众之间的塑造是相互的、有来有往的。人们惊叹于最新的新闻联播演播室的高端大气、世界第一。其实,多年来,新闻联播节目也在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遷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使那“同意的仪式”能够更加与时俱进。其效果并不输给以“双向、互动和共享”为特征的现代政治传播方式。

1984年《新闻联播》最重大的变化就是—那女主播笑了。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真应该感谢卢静在《新闻联播》中第一次进行“微笑播报”。“国脸”以微笑示人,改变了这个国家声音的平台一向庄严肃穆的氛围,也让我们的晚餐能更有胃口。1993年前后,《新闻联播》更是强化亲民色彩,片头问候语从“观众同志大家好”变为“观众朋友晚上好”。2013年之后,其改版力度加大,新的播报员、更多民生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直到最新的高科技演播室亮相,都给观众以不小的震撼。至于2014年1月1日,《新闻联播》以“人们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是‘爱你一世’,《新闻联播》和你一起,传承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为结尾,更是萌翻全国观众。

到了2014年,央视《新闻联播》超豪华的新演播室图片疯传网络,惊艳了中国网友。这个新演播室无论技术还是设计上都采用“高大上”的国际化路线,在由获得过20次艾美奖的Jim Fenhagen担任设计总指挥的演播室中,配备了2.5毫米像素点、超清晰LED大屏幕。整个演播室的技术连美国新闻演播室都不曾达到,堪称世界顶级,并被认为是美国新闻演播室发展的方向。

不过,在新闻联播话语形式、演播设备、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已臻于极致的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东西是难于改变的。在这里,新闻内容已经决定了演播形式、主播人选特征和语言风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同样难以改变的不仅是新闻联播的形式,或是播报内容,还有就是被新闻联播浸润多年的受众已经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政治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就是说,“同意的仪式”在被实践多年之后,已经成为人们以默认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政治的“同意”。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新闻联播就是国家的声音,不能“新闻化”,否则就不是新闻联播了。

而我的父母在用晚餐的时候,看着或仅仅是听着新闻联播,其实他们等待的是其后播出的家庭伦理剧—一切似乎和小时候一样,没太大变化。

猜你喜欢
演播新闻联播演播室
声入人心
——剖析有声小说演播技巧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县级电视台虚拟演播室技术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演播室系统在大同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