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逃”补齐反腐的短板

2015-09-10 07:22季乃礼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坦白贪腐短板

季乃礼

要认清当前中央对外逃贪官惩治的意义,需要从整个官员群体的心理进行分析。为此我们引入一种分析行为决策的理论—前景理论,然后分析不同时期官员选择贪腐还是清廉的心理反应。可以说,以前疏于对外逃官员的惩治,是反腐斗争的短板,而且国内反腐斗争越激烈,短板效应越发明显。加大对身居国外的腐败官员的追逃力度,是补齐反腐的最后一块短板。

国内严打之后,对官员的行为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清廉与贪腐的行为路径上,选择的天枰明显偏向了清廉一方。国内严打所带来以下结果:一是贪腐的机会在变小。中央严格制定了各项规定,其中许多规定指向贪腐本身。尤其是官员之间的贿赂之风得以禁止,堵住了许多官员贪腐的机会。二是发现的概率在增大,中央和各地方纪委加大了对官员的监督力度,接受群众对贪腐官员的举报,使得腐败官员曝光的概率增大。因此许多官员面临清廉与贪腐时会选择清廉。

而对许多已经腐败缠身的官员来说,保持清廉已经不可能。他们的态度与前面所提到官员的心态有所不同。对于他们来说,面临着以下路径:

一是向有关部门交待自己的贪腐事实,争取宽大处理。好处是因为自守会减轻,甚至免于处罚,而且结果最容易预测,风险程度最小。但坏处是升迁的机会被堵死了,而且自己现有的官位也会不保,更为重要的是上交贪腐所得也会使自己的钱财受损。二是继续在国内隐藏贪腐所得,只是变得更加低调,抱着自己不被发现的侥幸心理。这样的好处是如果不被发现,自己的钱财不会受损,乌纱帽可以保住,甚至还有升迁的机会。但是一旦被发现,被惩罚的力度将比坦白要严厉得多,而且随着被发现的概率加大,此条路径的危险性程度也在上升。第三条路径则是外逃。面临的问题是逃跑之路困难重重,由于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对官员的监控力度,外逃过程中有可能被发现,被发现的结果就是贪腐的事实提前被曝光;二是即使逃跑成功之后,国外人生地不熟,缺少原来环境中广泛的人脉,由人前显贵沦为社会的边缘人。但好处也是很明显的,可以逃避中国法律的制裁,同时用贪腐所得能够在国外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而且由于中国与他们逃往的许多国家没有引渡条例,被遣返的可能性较小,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因此,尽管第三条路径冒险性较大,但是一旦成功,这些官员的损失最小,尤其是财产方面。

根据木桶理论,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可以说,在没有启动对外逃官员的追逃时,该条路径成为反腐中的短板。由于国内反腐压力的加大,产生的挤压效应,使许多腐败官员选择第三条路径的人数在逐渐增多。

加大对腐败官员的国外追逃之后,对于那些坚守清廉的官员来说,更加强化了他们原来的行为选择。而对腐败官员来说,随着最后冒险的路径被堵死,原来抛弃的坦白交待的路径会成为首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腐败官员的行为选择与其对自身的判定有关。如果官员仍然把自己的贪污所得看作自己是应得之物的话,他们仍然会继续冒险。在国内严厉打击腐败的情况下,会加剧腐败官员的外逃。如果两条路径有一条可以选择,存在成功的机会,这些官员就会铤而走险。随着对外逃官员的惩治力度加大,也就补齐了反腐的最后短板。隐于国内和国外的路径相继被堵死,对于腐败的官员来说,选择坦白成为最佳的选择。

(作者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坦白贪腐短板
聚焦短板弱项 精准发力施策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木桶短板理论”更具人生价值
别为贪腐找“理由”
审案中的策略
贪腐搭档落马记
中文的魅力,老外理解不了
中国电子政务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