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牛气的资本从何而来

2015-09-10 07:22张鸣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治理

张鸣

【摘要】对古代的官僚制而言,严格的等级体制是必须的。这种礼仪制度保证了官员对上级恭敬的程序和规范,但真正让官员对上级恭顺乃至谄媚的,其实是一级管一级的权力。1949年之后,带有传统痕迹的旧官僚体制遭遇了颠覆性的摧毁。最高领导人也特别注意防止官僚主义,但是,过多的政治运动将这种防止官僚蜕变的努力最终都消解掉了。改革开放之后,运动式的权力泛滥得到了遏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换,依靠权力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地逐渐实现了权钱的结合。有了大笔金钱的权力,在新的形式下变得更加骄横。

【关键词】 傲慢 原因 治理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官员傲慢的深层次原因

一个官员要想坐得稳,走得好,表面上的温和与谦恭是得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官德

虽说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傲慢,但官员傲慢却是留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有的时候,越是小官越是牛气,不好打交道,所谓“阎王好见,小鬼难搪”,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当然,官员的傲慢,一般来说,都是对下不对上的。偶尔能出几个傲上的官员,如果不是特别有来头的话,基本上在官场上混不太久。同样一个人,在他的上司看来,兴许低调、腼腆,甚至说话还脸红,但在他的下属或者外面的百姓眼里,则口气好大,张狂得不得了,眼高于顶。多少年来,民众反映的机关门儿难进,脸儿难看,事儿难办,或多或少,都跟官员的傲慢有关。

傲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牛气。官员牛气,因为有牛气的资本,因为人家身份贵。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了官僚帝制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官僚是替皇帝治理天下的,是皇权的代表,皇帝的统治全靠官僚阶层来操办。所以,在社会上,以往说了算的贵族不得不退居二线甚至三线。在多数朝代,贵族身份只是官僚的一种锦上添花的点缀,封侯固然荣耀,但不封侯也不碍事。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关键看他是什么官职,有何种权力。科举制度的实行更加强化了官僚的地位。不管出身如何,是否是王侯之家,只要不通过录取官员的考试,就会被人们所鄙视。除了极个别的朝代之外,所谓的王侯,如果没有官职的话,在朝廷命官面前根本不算什么。连一般的平头百姓也只买官的账,尤其是那些科举正途出身的官员。整个社会对科举的痴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制度可以让白衣致卿相。“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理论上,除了下九流人等,人人都有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尽管经商也能致富发财,但是做官带来的财富,却比经商不知多多少荣耀,同样是钱,做官得到的钱财,好像格外地令人艳羡。

官员是为皇帝服务的,也是皇帝给了他们权力。尽管皇帝经常也对官员滥用权力感到不安,但皇帝却没有办法不给官员权力,毕竟,他只能依靠官员来治理国家,维护自己的江山。官员是在为皇帝牧民,权力只能来自皇帝。就算是科举考试,中试者也会对皇帝感激涕零,其次感激录取自己的考官。正因为如此,尽管管理地方的官员人称“父母官”,他们也有这个自我感觉,感觉自己是民之父母,但是,这样的父母却严重缺乏父母的慈爱和关心,更多的是傲慢和严苛。其实,他们真正的身份是牧民之官。换言之,他们不是百姓的父母,百姓只是他们的牛羊。牛羊提供肉、奶和皮毛,而牧者负责管理牛羊,长久稳定地供给,别出乱子,既不能逃亡,也不能死亡太多,以至于危及供给。

由于官员这种牧民者的身份,所以,皇帝一定要保障他们有足够的威势,以足够的暴力后盾和惩治手段,来维持他们的尊严、地位和面子。无论官员犯了多大的错误,贪赃枉法或者横征暴敛,惩罚他们的只能是皇帝。如果民众自行采取行动,哪怕仅仅出于自卫,都是死罪。再小的官衙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再小的官员也比富甲一方的富商和土地主尊贵。官员出行,哪怕仅仅是个七品知县,也是仪仗威严、地动山摇。不仅不好的官儿如此,清官也是如此,如果清官的仪仗不威风排场,民众都不答应。

正因为如此,对古代的官僚制而言,严格的等级体制是必须的。这个等级首先是要分隔官民,官无比尊贵,民则什么都不是。其次,官员之间的等级必定森严,不同官阶之间,服饰、居所和车马都各不相同,而相配套的礼仪制度更是神圣不可轻易被触动。对于官员来说,最大的罪过其实不是贪腐,而是失礼,尤其是对皇帝失礼。明清之际几位被处罚的重臣,无论是严嵩还是年羹尧、和珅,几十条大罪之中,最致命的都是失礼。

当然,这种礼仪制度只是保证了官员对上级恭敬的程序和规范,真正让官员对上级恭顺乃至谄媚的,其实是一级管一级的权力。即使是再狂傲之人,只要还想吃这碗官饭,就不能不对管自己的人表示恭顺。按王朝的制度,除了极少数的朝代,一般来说,下级官员见上级官员,即使被人直接管着,也是用不着下跪的。但是,跪上级官员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越到王朝末期,这样的现象就越是普遍。自然,对下级傲慢的官员也就越发傲慢了。

让自己的官员十分尊贵的皇帝,存在一个内在的悖论。他的统治一方面要靠官员为之维持,但王朝的运转毕竟得靠民众的供养。说官员牧民,但民众毕竟不是牛羊。真的当牛羊来驱使,弄不好就把事儿弄砸了。“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不仅唐太宗李世民懂,其他的皇帝也懂。所以,皇帝都自称是民之大父母,民众都是他的子民。进而要求官员一定要爱民如子,不可过分苛待。当然,傲慢这个词儿,在皇帝那里也不是个好字眼,如果哪个官员被认为傲慢,哪怕是对民众傲慢,对下属傲慢,都会有大麻烦。所以,在王朝政治还能正常运转的时候,官员的傲慢是要受到节制的。无论对下属,还是对民众,至少在表面上,不能过于张狂,不能动辄就公开施展自己的淫威。自古人们都说“灭门县令”,但县令如果真的动辄灭人之门,自己的仕途也许就走到头了。一个官员要想坐得稳,走得好,表面上的温和与谦恭是得有的,这就是所谓的官德。

但是,由于民众对于官员的反制能力相当的弱,即使非常横暴的地方官,民不堪命了,一般只能通过乡绅出头,反映到监察官员那里,然后才可能有效果。如果这个官员来头足够大,或者监察官不乐意出头,那么,这样的反制就一定会落空。所以,无论哪个朝代,官员对民众的傲慢都是存在的,没有可能出现根本性的改观。

防止官僚蜕变的努力经常被消解

依靠权力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地逐渐实现了权钱的结合。有了大笔金钱的权力,在新的形式下,变得更加骄横

1949年之后,带有传统痕迹的旧官僚体制遭遇了颠覆性的摧毁。新建立的官僚科层制虽然从形式上与旧的官僚制差距不大,但由于大量的底层人士进入,带有了强烈的平民色彩。而最高领导人也特别注意防止官僚主义和官僚习气的反弹。不仅特意开党的全会,作出决议来防范自身掌权之后的蜕变,还抓了几个典型的官僚主义事例严肃处理,以警示体制中人。

但是,过多的政治运动将这种防止官僚蜕变的努力,最终都给消解掉了。很多的政治运动、政治批判都不是民众乐见的,所以都得靠党政体制自上而下动员和发动,换言之,得靠权力的杠杆来撬。这样一来,党政权力只能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专横。为了给运动让路,所有的制约机制都得靠边站。运动来的时候,越是不讲道理,越是胡来,权力越是任性,就会得到更多的奖赏。凡是节制的、温和的官员,就逐渐被淘汰,靠边站。不幸的是,这种状况在党内长期存在,久久得不到纠正。凡是试图抵抗或者劝谏的人,都会被新的运动吞没。

结果,越是搞运动,官僚主义就越是泛滥。至少,作为动机之一,为了遏制这样的官僚主义,最高领导人最终发动了文革。而文革中崛起的新贵,权力的横暴更是无法无天。人们稍有不满,就会被打成反革命,甚至置之死地。被新的权力侵犯的人,不仅是一般老百姓,甚至扩大到党的高层和他们的家人。到文革末期,最高领导人也悲哀地发现,权力的私用和泛滥已经到了一个无法无天的程度,以权谋私泛滥成灾。

改革开放之后,运动式的权力泛滥得到了遏制。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转换,依靠权力推动的市场化改革,不可避免地逐渐实现了权钱的结合。有了大笔金钱的权力,在新的形式下变得更加骄横。很多地方官、实权官员,或者权力很大的垄断国企老总,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几乎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由于中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行政权力拉动的。为了维持高速的发展速度,没有人乐意放弃这样的路径。所以,一把手的全权负责制泛滥,一把手可以干好事,也可以干坏事,无论干什么,都没有机制能遏制他们。中国特有的信访制度,其建立的用意就是让民众通过民告官,有反制官僚的能力,借以防止官僚主义滋生。但原来作为民众反制的信访制度,越来越有名无实,有的地方,信访甚至变成了截访。而各种监督机构不是失效,就是蜕变为分肥机构,根本挡不住一把手的滥权。官员的腐败增加,傲慢的程度也增加。很多地方,一把手的傲慢已经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实际上就是土皇帝。当然,他们治下的民众就更加被无视,被肆意地剥夺权利,呼告无门。

官员的傲慢以及傲慢里夹带的贪腐,让民众的被剥夺感更加强烈。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群体、一个地方,官民矛盾的尖锐化,每每跟被剥夺感的强度有关。民愤极大的官员,每每都是专横傲慢的官员。如果这样的官员在公开场合,还反复强调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那么,反差就会更加强烈,人们的被剥夺感也就会更强烈。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官本位传统的国度,在这样的国度,官本位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民俗文化之中。官员的傲慢在本质上跟官本位的文化和制度有关。打掉官员的傲慢,是非一朝一夕所能奏功的。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要逐渐消减官员的权力,真正让市场决定资源的分配。然后,逐步增加在官员选拔任命过程中民众的发言权,让民众对官员的权力滥用有反制能力。这期间,法治的建设是不可缺少的,让司法机构成为协调官民矛盾的一个机制。这个过程当然会是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段,但只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官本位还是有可能被消解的。没有官本位,那么官员的傲慢,即使有的话,也无非是个人性情问题,也就无足轻重了。严格地说,“民不聊生”和“官不聊生”都不正常。傲慢在古今中外,都不是一个好品质。官民之间需要的是和谐相处、和谐相待。官不傲民,民不傲官,互相尊重。如是,国家幸甚,民族幸甚,官民幸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世民:《贞观政要》,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4月版。

②钱穆:《历代政治得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7月版。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治理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