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工业经济和历史文化保护并序发展之路

2015-09-10 07:22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古镇历史文化

浙江永康市芝英镇是以大规模、密集祠堂群为中心形成的特色古镇,以其独特的空间格局、组织结构、祠堂建筑群风貌绵延我国千年的宗族文化、地域文脉,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经济强镇、工业重镇、历史名镇,如何有效开发和保护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古镇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是芝英古镇新时期发展面临的新难题。为此,人民论坛特组织调研组实地探访芝英镇,探究其历史文化脉络和科学可持续的开发模式。

芝英古镇位于永康市中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形成了包括五金文化、宗祠文化、慈善文化、红色文化等在内的众多独特灿烂的文化瑰宝;古镇名居古宅交错形成了庞大的古建筑群落,处处都体现着古气、古风、古韵、古朴、古貌。芝英素有“百工之乡”和“五金之乡”的美誉,作为浙江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亦承担着加快当地城镇化进程和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的任务。近年来,芝英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形成了以技术为先导、人才为重点的新型企业结构和专业市场,涌现了一大批高、精、尖加工企业,村庄整治、农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有序推进。

芝英历史文化的独特性价值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奠定发展的基础。芝英街巷格局保存完好,其中相当一部分建筑质量较高,至今仍是镇区居民商业和日常生活的活跃地点,为传统产业复兴,联动新老镇区发展奠定了基础。古祠堂群落等历史文化遗迹,也在发挥着弘扬传统“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的作用。调研中随处可见张贴于祠堂周围的应氏家训、告示栏中的高寿老人名录等,彰显出芝英人朴素而又深沉的文化自觉意识。

慈孝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芝英“慈念”文化和精神传承,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弘扬慈善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曾经,在外创业的商人尽心力回乡营祠创宇、修桥铺路、捐资助学回馈百姓,现如今依然延续着这样的传统。从生活困难的孤寡老人到学业突出的学子,芝英义庄慈善分会救助的对象已扩展到14个参与村的全体村民。

五金文化驱动镇域经济发展。长期以来生产发展的实践,形成了当地人依靠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外出谋生的传统,构成了特殊的人力资本优势。永康工业从家庭作坊起步,逐步形成五金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形成了良好的地区产业环境和氛围。如今,在半面街“芝英三宝”馆内,年近八旬的非遗传承人操起他们的老手艺,让市民和游客重睹古老五金文化的风采。

传统文化也培养了芝英人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硬气、韧劲。企业家在长年的创业中逐渐形成了“敢为人先,吃苦耐劳,不屈不挠,创新务实”的“永商精神”;地方干部形成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着干事创业的决心和干劲。我们在芝英一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看到,村长书记带头捐赠现金物资,村干部悉心照料老人生活,慈孝文化感染着在这里生活的每一个人。

工业现代化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矛盾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外部环境的变化,如今的芝英也存在诸多的矛盾与冲突亟待解决。

现代工业发展与传统手工业保护的矛盾。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更新与进步使得机械加工工艺取代了传统手工技艺;人们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也使得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一系列工艺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陈旧的管理模式和不甚成熟的市场机制,导致部分滥、劣、廉价工业品替代了精致的艺术品。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芝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仅靠传统老手工技艺人回归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留存、引导传统手工业和商业实现复兴仍待解决。

城镇化建设与古镇保护的矛盾。随着芝英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古镇原始居民的老龄化与年轻人外迁现象逐渐增多,同时外来商户的入驻、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也淡薄了对于传统古镇的保护意识。人口置换现象的出现势必会带来文化的变迁,随意改变古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严重贬损了古镇应有的历史文物价值。而在修旧建新的过程中,如何安置迁移人群、如何为外来人员提供居住场所、如何将在办厂的古建筑收回而不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等,都需要政府和民众有效的沟通,需要统一连贯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是否具备专门的领导管理班子、专业性规划建设团队、长期的资金支持等一系列问题同样亟待解决。

以文脉为根,推动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保护并序发展

古香古色的特色村镇与现代化发展的新兴城镇,是两种迥然不同的风格,但有其内在的融通性。当下的发展需要芝英人具有更大的视野、更前沿的思维,探索历史文化名镇带来的多种新型理念。

国家战略布局和地方区域发展相结合。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才能提高保护古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永康的工业重镇,芝英借古镇保护的契机,抢抓国家战略机遇,以开放带动开发和发展,将现有层次低、散、小的产业改造升级;以新区开发为契机,实现产业园区、古镇镇区联动发展、功能互补,通过实现全镇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疏解古镇功能,避免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外移等造成的历史古镇边缘化。

传统产业复兴和历史文化保护相结合。古镇的保护与规划,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实现居民富裕,让古镇的历史文化创造新的财富。因此,通过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实现工商业的复兴,在提高历史遗存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增加居民收入,增强保护和更新的积极性。传承的是技艺,不变的是文化,积极探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商业开发有机结合的运作模式,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和历史文化传承,承接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和构建历史文化名镇所独有的特色。

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居民安居乐业相结合。新型城镇化与古镇古村落保护的目的根本一致,借鉴“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打通政府、企业、民众的相互关系。一方面,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进行政策性保护和引导;另一方面,引入社会资金进行保护性开发。同时,以改造为主,“研究、规划、开发、宣传、实施”借力共通,通过打造核心文化区、旅游衍生区、安居生活区,出台惠民政策等扶持镇内居民,最终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共赢。

(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周星亮 韩冰曦)

责编/张虹 美编/李智

猜你喜欢
古镇历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同里古镇
新历史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