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的三个坐标

2015-09-10 07:22徐平
人民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手工业古镇传统

徐平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古镇,既是如何处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也是保存和发展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文化基因的大事,更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文化上的内源性动力。

时间坐标下,搞好历史和现实的接续

农工相辅、家族传承是中国农业文明时代的基本特征,在人多地少的浙中地区,芝英先人从道教的炼丹术发展出采矿冶炼、五金工艺,成为永康市最早的五金发祥地。在农业为本、耕读传家的信念下,芝英人更以“千秧八百,不如手艺盘身”作为生存理念,造就了世代相传从事手工业的传统,形成良好的地区产业环境和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芝英人迎着潮流上,全镇已有工业企业1600家、规模以上企业59家、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16家,在古镇周边和开发区形成一大批新兴现代工业,并努力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但另一方面,千年古镇的产业根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阶段,许多传统手工业发展艰难。芝英古镇的开发,必将带来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复兴机会。当下,最关键是做好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将手工业的产品向市场需要的手工艺品转换,将传统的手工作坊转换为展示能工巧匠的场所,不仅让游客了解“中国工艺”,更在传统气氛中记住乡愁,感受文化根脉。

文化坐标下,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开发古镇最重要是找到文化之魂,那些能够历经磨难而永不衰败的文化基因,才是芝英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芝英贯穿千年的忠孝慈文化,完美体现了中国儒道释一体、耕读传家、推己及人等优秀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文化动因。历史上芝英人才辈出,不仅留下了祠堂大院,也留下了宝贵的人生故事和民族精神。将这些历史遗迹及其附载的精神相结合,建成中国传统文化专题博物馆群,既展示“百工之乡”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商业,让后人形象记住农业文明的辉煌和根基,又通过专项传统文化展示,形成全国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博物馆群,成为人们温习和了解中华文化、培植爱国主义的精神家园。

现代文化的流变性和碎片化,让社会整合和文化传承都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中华文化所体现的和合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追求,无疑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芝英的宝贵,在于很好地传承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祠堂所包含的老有所养、少有所教的孝慈文化,在今天个人主义盛行而日益紧迫的“老龄化”时代具有特别的意义。当看到芝英的富人和干部带头资助的“老人食堂”以及94岁高龄仍旧身心健康的老人时,我们也看到了从古代的“义庄”到今天的“银发经济”转换的潜力;当看到当地人富不骄穷不馁的平静,就看到了传统的忠孝慈文化的魅力。

空间坐标下,做好区域规划布局

芝英在做好新旧城区的规划外,还要分层分级进行区划定位布局,充分发掘古镇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芝英地处浙中发达地区,既有世界小商品批发中心义乌的经济辐射;也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形成呼应;既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岩成自然和人文的交相辉映;还与20公里外的横店影视城形成真假古今的交替。在局部的区域规划之外,还应当根据省际旅游资源、江南小镇特色、中国以至世界旅游业发展来定位,深度开发青少年、老年群体等多层次旅游资源。

在现在的古镇文化研究基础上,广泛听取多方面专家的意见,制定成熟的开发方案,严格按照研究-规划-开发-宣传的程序进行。特别是注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用好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活力,激发当地群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未来的芝英,应成为传统和现代、当地人和游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整体发展和文化传承都相得益彰的活性博物馆。不光记得住乡愁,还能看得到美好。这既是芝英古镇的出路,也应是所有历史文化古镇应有的归属。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文化学教研室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手工业古镇传统
论河南传统陶瓷手工业的当代发展
同里古镇
反思“工匠精神”的流行
越南雄王时代之经济篇
少年力斗传统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上海开埠与郊县手工业的转型
清明节的传统